第三单元 回归历史现场,观史学家情怀
写作实践
人物短评及史评的写作技法指导
一 教材任务
1.司马迁在《史记》每篇文末都以“太史公曰”点题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
写法,尝试写人物短评。
2.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参考相关资料,尝试进行“史评”写作。
二 训练目标
人物短评写作及史评的写作技巧
三 写作点拨——人物短评的写作技法指导
1.了解短评的特点
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简短的评论。它评论的对象很广泛,可以评人物、事件、文章、
影视,也可以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现象、一种办法、一种行为。
短评是议论文的一种,练习写短评同样是训练写议论文的能力,能为今后写比较复杂
的议论文打好基础,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使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头脑灵活。
2. 短评的构成要素
短评一般由下面三部分构成
①交代所要评论的对象,点出要表达的中心论点;
②引材料、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
③做好小结。
3.人物短评写作方法指导
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评价。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三步:阅读—选题—写作。
首先,必须真正掌握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
得先有人物相关情节的储备。换句话说,要对整本书或整本书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
知。可以在读完整本书后,对主要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
其次,把握情节的框架,基本上能简单地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掌握了
情节,就可以通过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能把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才是真正
读懂,如果机械记忆人物的性格特征必然收效甚微。
最后,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两点:①观点明确、集中。②条理清晰。
观点明确、集中,指的是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
抓,罗列了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却哪个都没说清楚。小短文因为篇幅的限制,只能集中写
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联系相关情节,把观点写清楚,更好地品评人
物本身。
平时训练要做到以下三点:
1.抒发真情实感,写出具有感染力的美文
要做到感受人物情感,与人物同哭泣、共欢笑。感情真挚,饱含深情。或批判,或赞
扬,爱憎分明。
2.运用发散思维,多方位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独到的见解
针对大家有争议的人物进行评论,形成自己独到而有说服力的见解,要做到观点明确,
视角独特,见解深刻,论证有力。
3.深入挖掘人物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为写好优秀论文打好基础。要求深入思考,准
确表述,严密论证,优化语言。
4.赏析示例,借鉴写法
(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1)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
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
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写作点拨】
对人物的评价要尊重史实,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是促进还是阻碍历史的发展、品
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人物总是复杂、多变的,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抓住人
物的主要事件和主要思想倾向,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论历史人物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将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
与事件的功过是非,都是与当时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
那个时代。
人物短评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重在表明观点
和看法。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史实的结合,或先叙后评,或边叙边评,叙议结合,从而更透
彻地分析历史人物。
范例展示
义薄云天 国家至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苏武最好的写照。单于召唤苏武受审,苏
武自意“屈节辱命”,无脸面归汉而自刺;卫律用归顺匈奴的富贵权势诱惑苏武,苏武痛骂卫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一边是“赐号称王,马畜弥山 ”,一边是君臣大义。富贵名利,气节
忠贞,孰轻孰重?一句“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便不言而喻。
苏武义薄云天的义利观,与其国家至上的家国观密不可分。
在苏武出使的第二年,李陵降于匈奴,被派遣去北海时趁机劝降苏武,告知他长兄苏嘉
因“折辕”而自杀、弟弟儒卿因“捕宦不得”而服毒、母亲去世、夫人改嫁之惨状。家庭因朝廷的
不公而支离破碎,这对苏武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打击,但纵使一片赤诚被辜负,纵使十几年的
坚持沦为一空,也无法动摇其对国家的热爱。正如苏武所言:“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
死,亡所恨。”
苏武一颗向汉之心,一片忠义赤诚,一身不屈傲骨。一劝一驳之间,将其义重于利的义
利观、国重于家的家国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诚哉,“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
卿”。
【点评】
该短评以班固的视角,重点写了苏武性格中的高贵品质,从义薄云天的义利观、国家至
上的家国观两个方面,结合史实予以评论,短小精悍,言之有物。
文章采用分—总的结构,结合史实阐释苏武的义利观,然后通过过渡段,引出其家国
观,最后小结,条理清晰。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对苏武事件的叙述简洁客观,不夸
大,不修饰;议论准确,不枝不蔓。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固曰:苏武,真乃大丈夫!羁留匈奴十九载,始终不泯爱国心。他不为富贵所动,当卫
律马畜弥山,当李陵千金封侯,他无动于衷,默默坚守那颗对大汉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他
不受威逼所迫,当卫律举剑恐吓,当张胜屈服投降,他不屑一顾,紧握汉节选择对大汉执着
而圣洁的守望;他不怕恶劣环境,当饥寒交迫成为生活的常态,当孤独寂寞时刻相伴,他选
择窖卧啮雪,毡毛并咽,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旄尽落。苏武的骨头是最硬的。“时穷
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十九载不改初衷,不辱使命,青史将永远镌刻你的名字。
点评 这篇短评抓住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等重要事迹,对苏武的品质、
性格方面做出评价。
阅读下面的这篇例文,思考此文的优劣所在。
英雄苏武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三国魏人刘劭在《人物志》中这样
解释“英雄”的含义。英雄绝不是寡廉鲜耻、意志不坚的小人。有勇有谋、聪慧过人才可谓之
英雄,气节坚定、忠于民族才可谓之英雄。古来英雄皆如此,无不是忠信仁义、智勇双全之
人。
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卷入一起谋反事件。“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面对可能被羞辱的后果,苏武不愿让大汉蒙羞,欲拔剑自刎。如此气节,可谓之英雄!“匈奴
之祸,从我始矣”。面对单于和卫律的威胁,苏武义正词严,巧用两国关系逃过劫杀。如此智
勇,可谓之英雄!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真正的英雄便是如
此: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摇,面对屈辱和威胁绝不妥协,正气凛然、心若石坚乃英雄
本色。苏武被囚地窖,决不饮食,“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掘野鼠
去草实而食之”:实在是意志坚韧。卫律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诱惑,苏武不
应,大骂其“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李陵欲动之以情,以“子卿尚复谁为乎”劝之,苏武便晓之
以大义,以“臣事君,犹子事父”答之。多次拒绝投降于单于,苏武在北海过了数十年,虽已
两鬓斑白,但忠贞不渝,确是铁骨铮铮。
苏武这般气节、这般坚韧、这般智勇、这般忠贞,可谓真英雄。
【点评】
这则人物短评以班固的视角,重点写了苏武性格中的英雄品质,较好地突出了苏武的性
格,并能做到叙议结合,言之有物。但文章开篇关于英雄的论述过多。短评重在评价人物,
应开门见山地对苏武展开评议,而不应对“何谓英雄”着墨过多。文中对苏武英雄品质的论述
缺少层次感,文章本想试图从气节、智勇、忠贞三个方面展开,但这三者的内涵是交叉重叠
的,所以事例的选择就有所重复。建议从智勇双全、忠信仁义两个方面,结合史实,阐释苏
武的品质,紧扣其英雄品质,做到不枝不蔓。
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中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仅在智谋策略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在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也相当成功。像奸诈多疑的曹操、“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皇
叔、忠义而又自傲的关云长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你看过《三国演义》后,请写一篇人物短评,谈谈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吕布或者诸葛亮的
认识。
【写作示例 1】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勇则勇矣,但名声却着实不好。什么“三姓家奴”啊,什么
“反复无常”啊,活生生将吕布钉在人格的屈辱柱上。但我看《三国》,却觉得吕布其实是个
直率、重感情的英雄。世人总是把他杀了自己两位“义父”,视为其品德败坏、见利忘义。但
是,汉魏之际,军阀混战,道义不行,各派势力之间纵横捭阖,维系他们的只有利益关系,
因而轻易去就、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事情时常发生,像刘备、孙策等豪杰投靠与反叛的次
数也不少于吕布,怎么能只将矛头对准吕布呢?或许是因为吕布与丁原、董卓二人之间维系
的“父子”关系,但这“父子”关系终究说来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利益关系罢了。在丁、董二
人眼里,吕布利用价值大,但实质上也只是他们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看凤仪亭事件中董卓
的表现:“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
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确实
如后来王允所说“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当这种利益关系濒临破裂时,“父子”情自
然就不复存在了,在这方面以道德批判吕布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吕布缘何两次叛变,虽说起
源于赤兔、貂蝉,但实际原因从他嘴里可知“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对丁原)以及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对董卓),他只是不愿受人利用,他只是想追
求自己的所爱和自由,但他没有考虑后果,凭着自己的直率就做决定了,过于关注眼前利
益,却给自己挖了个很深的坑。
【名师点评】
对吕布评价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并且很注意材料的选取,人们对吕布诟病最多的就是他
先后杀掉了自己的两位“义父”,但这篇短评一开始,作者就先驳斥这一点,而且有理有据,
有对比,有分析,更易使人信服。在驳倒了传统观点之余,自己的观点也显得新颖独到。
【写作示例 2】
诸葛亮身居隆中而知天下大事,未经战事历练就能带兵打仗,真不能不说是奇才、天
才。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仿佛神一般地安排战局以及个人命运,仿佛星辰都在按照他的
指示运转。他属下的将领,大多只是照他的指示做就行了,并不参与军机决策。能够窥测他
的手段、思路的,大概只有马谡、姜维吧。街亭失守,有大将魏延不用,而用心腹马谡,这
不能说智慧吧。
在诸葛帐下办事,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明白怎么做,并等着功成欢庆。你只有
战胜敌人的欣喜,却没有驰骋沙场的豪迈,甚至没有对周围环境的知晓和安全的感觉。你只
能在篝火明媚的庆功宴角落,茫然无知地开心着,并莫名其妙地不安着,看着灯火掩映中充
满神秘、让人敬畏的诸葛亮。刘备在世的时候,人才争相来归。诸葛亮主政,人才日渐凋
零。
【名师点评】
《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就是一个神话。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在《三国演
义》中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篇短评谈论的就很真实,虽说瑕不
掩瑜,这些不足无损于孔明的光辉形象,但却可以打破诸葛亮“神话”般的色彩,也可说是
诸葛亮“毕其力而无功”的因素之一。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政治家,你明于治乱,志高行廉;作为一代文人,你娴于辞令,胸有大才;作为一
名臣子,你忠君爱国,甘为前驱。最终却成了落魄逐臣,魂化江中。诗人也感慨自身命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面对屈原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多艰的人生,你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
人物评论,体现你对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500 字。
范例展示
香草美人的千古绝唱
茫茫的江水,一袭白衣,披散的头发,一个苍凉的背影在如血的残阳下愈显孤独,江水
呜咽,美人纵跃被定格为镌刻历史的永恒画面。
香草美人把对楚王、楚国、楚民的大爱写进《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
武,以刺世事”。实则是写给怀王的情书,他与怀王的轰轰烈烈的恋爱,终究是错付了。屈原
对君主的爱热烈而坦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样的美人,何国不容?何
君不爱?但他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
与楚国共存亡,涌入江水,却终不忘这橘生南国啊!屈原对楚国的爱含蓄而深沉;从小屈原
立志为民着想,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他在所不辞。太史公曰:“夫诗书隐约者,欲
遂其志之思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他忧愤不平的忧郁里全都是对人民的担忧啊!屈原对楚国人民的爱永恒而细腻。山鬼
不语,世人号啕,天地可见,屈子之爱可与日月争光也。
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
固难徙,更壹志兮。”这一管竹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衣袂
翩翩,猎猎风中之人又怎会随其流而扬其波?喝清露,食菊叶之人又怎么会餔其糟而啜其
醨?一块洁净的玉,怎么会让自己的身体沾染污秽,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虽九死其
犹未悔。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
下,这死是值得的。”揆昔观之,如果没有屈原、苏格拉底、林觉民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
士,人类的精神柱碑又何以存在?他们的牺牲与对真理热切的呼告犹如天籁,在无垠的时空
隧道中永远穿行,拨动人们的心灵。
从左徒到囚徒,从郢城到汨罗,屈公之心为君而生,为国而搏,为天下而奔!却终绝笔
《怀沙》,魂归汨罗,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悲哉,风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壮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五“史评”写作
1.明确任务
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认
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
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短评,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2.掌握方法
(1)熟读材料,明确评论对象。
阅读是评论的基础,反复阅读作品,占有充分的材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技巧。对事件人物,据需取点。要对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
去选取某一点,从某个侧面去挖掘、联想、想象,为文章所用,切不可将知道的都写进文章
而成为无目的的谈古。
(2)巧妙叙述,精当评论。
短评是针对作品进行评论,所以对作品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短评中的“叙”不同
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分析和评论结
合,既有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叙述史实,详略有致。
(3)选例典型,叙例恰当,选好角度集中评论。
可供评论的方面很多,不能面面俱到,最好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选
择的论题尽可能集中,所选角度要尽可能精准,千万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4)要注意结构完整。
任何短评,无论评人论事,还是谈古论今,写出来须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绝不能因其短小就可有头无尾或者论证不严密。
(5)对语言的基本功要求较高。
短评是说服教育人的,为增强其可读性和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就要讲究语言的生
动性。语言必须流畅,不能重复啰唆、拖泥带水。同时切忌板着面孔教训人,要给人以亲切
感。
参考例文
《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始皇仁义不施,因而使秦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完全
相反的变化。也就是说,秦攻天下时可以采用较暴力的手段,“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但在统一天下,“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之后,秦不施仁政,因而“一
夫作难而七庙隳”,顷刻覆亡。《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
具体分析,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存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
吸取历史教训,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力戒骄纵奢侈。
《过秦论》中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阿房宫赋》中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
是“秦爱纷奢”,“族秦者秦也”,就连《过秦论》下篇也是在论子婴之过,指出其不知“救
赎”之策,失祖宗基业。所以秦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固然有不施行仁义的原因,但不能仅
归于这一点。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息;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形势;国家治
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局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作为史论,作者“取其一点
为我所用”,使论述观点更具有针对性。另外,作者在论述秦之强大时,突出了“拱手”之轻
易,在论述六国之强盛时,浓墨重彩地列举了众多的文臣武将,这些都有对历史史实选取上
的侧重和程度上的夸张,但都是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论述上的漏洞少一些,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中,确实能
够印证盛衰兴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脚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固然
不错,但也是一家之言。从论述的角度看,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
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也就是说,史实与观点之间并不具有必
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