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20: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芣苢》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诗经 · 周南 ·芣苢 》
芣 苢
关于
<<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解题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车前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暑湿泻痢;衄血;尿血;肝热目赤;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
题 解
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采摘芣苢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词语注释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
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理解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文理解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
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芣苢》今译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苢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分析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诗歌,描写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她们劳作时的心情。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文本解读】
【感受诗歌意境】
艳阳高照之际,漫山遍野披红带绿,妙龄女子三五成群,携筐提笼,行于阡陌山径,衣沾木叶之芳,手染兰芷之香,竞相采芣苢之实。一人起领,百千人和之,遥闻“采采”之声,有如雷喑,转而寂寂,歌声似幽诉之寒蛩,未及完结,彼处“采采”之声又起,此起彼伏,遥相呼映,群女遂乐而相嬉,令闻者不禁驻足,往来之人相视觑觑,亦为其乐所感。如此情景岂不妙哉?
《诗经 · 周南 ·芣苢》
歌词意思明白,句式也很平实。我们不妨把这首诗作为当时的劳动号子来理解,细究一下咏读时缓急强弱之变化,感受这首诗的趣味。
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六句“采采芣苢”,间杂六句“薄言采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行过度,速度不快,“采”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句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而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悠哉悠哉,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像《芣苢》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的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用了最经济的语言,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畅的劳动场面,令人身临其境。而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全诗十二句,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小结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草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练习
注意: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首章写开始采;第二章写采的方式;第三章写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