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知半解,有的同学还存在错误认识。对物理实验的观察能力还比较浅,只能看到现象,还不会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实质。学生想探索未知世界,但没有方法,不知从何入手。平时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学生不多。
3重点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学时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教学情境设置(导入):
1.由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钢琴曲引入,让学生在感受声音美妙的同时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出示音叉和鼓。提示:它们能发出声音吗?只有在敲击音叉和鼓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第一个问题:声音产生的原因
1.思考并猜想:为什么敲击音叉和鼓会发出声音?(因为物体产生了振动。)
2.验证猜想:如何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演示实验:将敲响的音叉靠近静止的乒乓球,仔细观察乒乓球的变化。发现,此时的乒乓球发生了振动。
学生实验1:请学生上台演示,击鼓发声。
学生实验2:以上课前事先准备好的钢尺和橡皮筋为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声音和振动的关系。同时思考,如何让物体不再发出声音(让物体停止振动)。
结论:物体的振动使其发出声音,若物体停止振动则发生停止。
师生互动,让学生感知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会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实验的魅力和力量。
3.明确一个概念:
声源——能发出声音的物体,诸如鼓,音叉,钢尺,橡皮筋等。
4思考:人类说话靠的是声带,声带振动的不同使人类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么,没有声带的昆虫或非生物物体,如树上的蝉、蟋蟀等如何发生?小提琴、笛子等乐器如何发生?下雨时为什么会有声音?
结论:任何物体发声都必须产生振动。
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学会把知识融会贯通。
第二个问题:声音的传播途径
我们说话时,正常情况下别人是如何听到的?声音是如何传递到人的耳朵里?(空气传播声音。)
1.思考并猜想: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的语言交流要靠无线电,这是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之间交流只能依靠无线电传播。)
2.验证猜想:真空闹铃(视频观察)(鉴于实验条件所限,无法实现真空,此实验以视频演示。实验现象:闹铃震动,但却听不到声音。)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
3.引申思考并验证:空气可以传声,固体可以吗?
学生实验:学生趴在桌子上,另一个学生敲击桌子。能否听到声音?(固体同样可以传声)
4. 固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哪种方式传声效果好呢?
举例:吃饭时,咀嚼食物牙齿发生振动,别人听不到,自己觉得声音很大。这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5. 思考:液体能传声吗?
这个问题不好直接证明,可以采取间接证明的方式。如:钓鱼时需要安静,这是因为嘈杂的声音会惊扰鱼类。花样游泳时,在水中的运动员能够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说明她们在水中能够听到声音。
探究声音的传播途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
学习拓展:
1.声音如何记录下来。
2.爱迪生发明机械唱片。
早期的机械唱片,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课堂练习与延伸阅读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思考问题: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如何传播? 在水中扔一个小石子,周围看到水波,并迅速向外传递。
科学实验证明:声音传播也是如此。
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八、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的传播:气体、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形式:波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比较理想,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好。主要有如下体会:
一是尊重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认识水平。初中生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二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离不开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一味讲解,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建立物理思维方式。
三是课堂教学要有延伸。“声音的传播形式”是通过教学评价的方式呈现的,一是这个知识已有定论,二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独立完成,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思考、探究,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当然,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