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材分析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节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2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4学法指导
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
1、转换法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实验器材
张紧的铁丝、塑料尺子、音叉、盛水的烧杯、铁架台、乒乓球、水槽、土电话、手机等
7教学过程
7.1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
我们的生活与声音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本节课题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主要来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传播的,先来观察以下生活中声音的实例。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课件以及实物展示各种声音。拨动张紧的铁丝声、拨动尺子的声音、敲锣声、打鼓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手拨动张紧的铁丝;
实验2、用手拨动尺子发声;
【教师提问】 :“同学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通过听到的声音,以及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此时恰到好处地追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归纳总结】教师演示实验,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此处得到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活学活用】:
问题1.说出下列情景中,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
(1)钢琴声
(2)小提琴声
(3)说话声
(4)竹笛声
(5)敲击音叉声
(设计目的:判断发声时是什么物体在振动,有利于学生对声音产生条件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问题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音叉还能发出声音么?
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老师做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听到了声音,当用手将音叉握住,使音叉停止振动后,发现听不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求欲望。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问题3.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回答: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到装水烧杯中,会看到水花溅出
学生回答: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再次强调转换法。
为了使现象明显可以在水中加红墨水,并将白纸贴在黑板上,有利于让全班学生观察到更明显的现象,并给学生介绍转换法的物理思想。此处教师设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引导。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求欲望。让学生知道转换法是物理探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说话时发出了声音,学生能够听到声音,那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入我们的耳朵的?
学生集体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生活中空气可以传声,除了气体以外的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声?
学生集体回答:可以。
【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学生思考回答:敲桌子可以听到声音。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为学生介绍古代行军打仗时,士兵将耳朵伏在地上听声音的实例。
【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学生回答:水中可以听到声音、钓鱼时候声音可以吓跑鱼。
【演示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手机放在保鲜袋中,让学生听,但是可能声音较小,学生听不清,所以教师可以将实验装置拿到靠近学生的位置,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演示土电话传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固体也可以传声,此时可以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称它们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逃,表明水能够传声。
(2)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到网里。
(3)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优美乐曲。
(4)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固体和液体可以传声的例子,既联系了实际,又深刻的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引导,我们在地球上,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但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声音能否传播呢?教师可以借助与视频录像完成教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问题1: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
问题2: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蹬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设计目的:通过真空罩实验,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拓展】:声波是怎样在介质中传播的呢?教师展示课件
水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类似,也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设计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既然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那么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呢?
通过学生阅读“一些物质中的声速”,4人小组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通过分析小资料,请回答:
(1)声速跟介质的_____和_____有关.
(2)一般情况下,声速在____中最快,在___中最慢.(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3)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_____m/s。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种类和温度。知道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活学活用
问题1.说出下列情景中,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1)钢琴声
(2)小提琴声
(3)说话声
(4)竹笛声
(5)敲击音叉声
学生活动: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答案,得出准确答案。
问题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音叉还能发出声音么?
学生交流回答
问题3.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为了使现象明显可以在水中加红墨水,并将白纸贴在黑板上,有利于让全班学生观察到更明显的现象,并给学生介绍转换法的物理思想。此处教师设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引导。
活动2【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借助与视频录像完成教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问题1: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
问题2: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交流
通过学生阅读“一些物质中的声速”,4人小组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4【活动】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转换法
二、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声速(v固> v液> v气)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转换法在物理中的应用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真空不能传声5.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6.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7.一般情况下,声速(v固> v液> v气)
活动6【测试】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3.将耳朵贴在足够长的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从________中传过来的声音。如果铁管内装满水,重新再做一遍,你将会听到_______个敲打的声音,由先到后排列分别是从________传过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声现象的第一节,课堂设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讲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思路清晰,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小组交流讨论紧张有序,课堂组织动静结合,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时间安排合理,课堂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较为良好,不足是土电话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