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
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
“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
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
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
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
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
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
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
《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
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
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
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
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
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
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
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
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
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
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
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
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
“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
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
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
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
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
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
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
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
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
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
“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
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
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
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
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
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
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
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
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
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 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
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
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
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
“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
《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
项 A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
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
‘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
《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
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
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
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
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
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
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故选
D。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
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
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故选 B。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
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
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
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
所以 A 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
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B 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
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
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
“孝”的内涵之一。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
备矣,然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
“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
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
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 D 项孝顺父母
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故选 C。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
可信度。
(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
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
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
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
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4)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
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
(5)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
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
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
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
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本题主要看材
料三的内容。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
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
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
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
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
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
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
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
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
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
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
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
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
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这
间废弃的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
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
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
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
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
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
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
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
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
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妻子几天几夜的
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
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
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
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
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
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
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
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
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
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
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
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
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
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腕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
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
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
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
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
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
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
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得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
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
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
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
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
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8.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
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6.D;7.A
8.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
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实和往昔串
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9.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
爱。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
亲。③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
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6.“最终理解了”错误,其实从一开始耐心地劝父亲回去,儿子就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
情,只是对父亲孤独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里不放心。
7.“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错误,儿子对父亲住
在残破的护林房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8.“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最需
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
回事儿”,即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的形象。“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
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
可知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为让妻子少受点累,
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
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前十段
是现实,第十一、十二段是回忆,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
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9.从劝说到劝回父亲,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
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
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
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即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下
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
可知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
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
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
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
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
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丘得 A 其为 B 人 C 黯然 D 而黑 E 几然 F 而长 G 眼如 H 望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
容。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
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
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
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
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⑵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4. 司马迁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之人?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答案】
10.CEG 11.B 12.B
13.(1)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
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
啊。”
14. 司马迁认为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
经的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解析】
10 正确断句: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句意: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结构对称,都是描写人物形体外貌的,两句的前后都应该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法错误。应该是“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理解错误。冉有和公西华谦逊低调地述志向,并非志向小。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居”,平时;“不吾知”,宾语前置句。
(2)“辟”,离开;“再拜”,拜两拜;“云”,叫做。
参考译文: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
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
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
孔子听后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
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
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
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
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
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赏你的主张。”
【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增加学习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增
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
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
曲子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志趣,可以
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
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
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
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我的)老师
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
进。”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年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
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
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 15~16 题。
漆 园
王 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曾啸傲王侯。
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写出
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
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言人“婆娑”,是以树伴
人。
D.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
度。
【答案】 B
【解析】 B 项,王维“非傲吏”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另一个角度的赞美,赞美庄子远离尘俗。
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
16.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答案】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用典。通过庄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自己隐逸恬
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
达到的治国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
公也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自从人类有了发达的大脑,既从中获益,也深受其苦。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所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快乐、愉悦、欢笑、运动,还有悲伤、忧愁、沮丧和哀伤都
来自大脑,而不是其他东西。大脑 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有了智慧和知识,能看会听,并
且懂得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公平…… A ,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害怕和恐惧才会折磨我
们。”大脑真的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该如何获得解脱 其实早已有很多聪明的大脑思考过这个
问题,并且 B 。庄子“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契机顺势而为;苏格拉底认为高尚的人不应被世
俗名利所诱惑,而要专心追求智慧的启迪。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长期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阿
尔伯特·埃利斯和亚伦贝克博士发明了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认识到,①外部
事件和自我的情绪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认知。②外部的挫折和压力
只是诱因,③思维模式的消极、信念的非理性、想象的扭曲夸张才是痛苦的根源。④比如考
试不及格这件事,⑤有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⑥越想越沮丧;⑦有人则会认为正常的自己是
存在短板的,⑧下次好好努力就是,⑨今后在选择专业时尽量扬长避短,⑩为未来做好生涯
规划。同样一件事,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不同的认知会帶来不同的结果,唯有改
善认知,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痛苦。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18. A:正是由于有了大脑 B:给出各自的答案【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 2 分,共 4 分。
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空据语段话题“大脑与痛苦 ”,可知此空与“大脑 ”相关,再据下文“我们才会发疯
和 精神错乱 ”,此处是交代其原因的,故可填“正是由于有了大脑 ”;第二空上文说“思考过
这个问题,并且 ”,又以庄子、苏格拉底为例,可知此空与“答案 ”有关,故填“给出各自的答
案 ”。
19. (1)语句③可修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张的想象才是痛苦的根
源。(2)语句④可修改为:比如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3)语句⑦可修改为:有人则会
认为自己存在短板是正常的。
【解析】语句③语序不当,依据语境,可知“痛苦的根源”并不是“消极”“非理性”“扭曲夸张”,
而是与认知相关的“思维模式”“信念”“想象”,当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
张的想象才是痛苦的根源”。语句④成分残缺,缺介词“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是名词性
短语,与下文没有直接关联,需要添加介词“对于”。语句⑦不合逻辑,“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
板的”就意味着要考好、没有短板就要“不正常”,显然,这是错误的,原文应该是说“存在短板
是正常的”,而不是说“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老者天天要过来看天赐两三次,若遇上天赐正睡覺,他便细细看他的闭成缝兒的眼,微
张着的小嘴,与一动一动的脑门,而后自己无声的笑一阵。若赶上娃娃醒着,他把圓脸低下
去低声的不定说些什么,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小人!小伙计!吃饱了 睡忽忽了 还不会叫
爸呀 真有你的!①看这小眼,喲,哟,笑了!”天赐果然是笑了,那种无声而微一裂嘴的笑。
牛老者把这个报告给太太。太太心里微酸。纪妈已报告过,她不信;现在老伴兒又来这
么说,分明他和奶妈联了盟,他是给纪妈帮忙助威!老太太自己没有看见娃娃笑,谁说也不能
算数。“啊,我怎么没看见呢 ”太太那对小深眼象俩小井,很有把老伴兒淹死的意思。
“少上纪妈屋里去,老了老了的,还这么杓杓颠颠的!”太太的酸意和真正山西醋一樣,越
老越有勁。自然,太太不是没有眼睛,不晓得纪妈的吸引力是很弱。不过,她得这么防备一
下。看着该杀的,哪怕是个无害的绿虫兒呢,趁早下手。况且纪妈到底是个女人呀!老头儿听
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②笑了笑,擦了擦圆脸,啊了两声,看了看天花板,帶着
圆肚子搖了出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天天、细细、娃娃”,说说它们和“天、细、娃”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
么不同。(3 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
处,分析其中的逗 号是怎样增強表现力的。(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太太的酸意越老越有劲。”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为什么 (3 分)
20. ①“天”表示时间,重叠后表示每天,频率增加了;②“细”表示仔细,重叠后表示更加仔
细;③“娃”表示小孩,重叠后表示更小,是婴儿,流露出喜爱之意。【评分标准】每写出一
点给 1 分,共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 ,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辨析单音节词与其重叠形式语意上的区别,①“天 ”是名词,表示一天,“天天 ”
是副词, 表示每天。②“细 ”与“细细 ”都有“仔细 ”之意,“细细 ”更能突出仔细的程度。③“娃”
多指小孩,“娃娃”常指婴儿,突出喜爱之意。
21. 第①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照应了“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 ”;凸显了
老头儿对娃娃的喜爱之情。第②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四个独立短句,对四个动作起到强调
作用;逗号标示的停顿,使四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老头儿“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 ”
的尴尬。【评分标准】每写出一点给 1 分 ,第①处 2 分,第②处 2 分,共 4 分。意思答
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标点标示停顿,也可以增强语句的表现力。文中划线处停顿都是逗号,第①处“看这
小眼”“哟 ” “哟”是老头儿撩拨娃娃时的语言时,互不关联的三个独立语,的确是“反正一句有
意思的也没有 ”,但能充分体现老头儿晚来得子的喜悦之情。第②处“笑了笑 ”“擦了擦圆
脸 ”“啊了两声 ”“看了看天花板 ”, 这四个动作是老头儿为遮掩“听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
回答什么 ”时的下意识动作,用逗号断开,可以表现老头儿当时的尴尬。
22. 原句用了“和…一样 ”的格式,将“太太的酸意 ”和“ 山西醋 ”相比,让人在联想和想象中去
感受“太太的酸意 ”,使得“太太的酸意 ”变得具体可感。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
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
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
现实,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
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②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的理想状态。材料③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材料④主要说明了晋文公撤军的理由。材
料⑤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
任,要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主要想表达的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所以可以从
以下角度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4)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参考例文
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
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
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华
夏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
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 1949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
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
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
当。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
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用自己
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
春之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主要是讲实行仁政,兴办
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而我国当代
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广大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
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
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
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伟
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
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
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
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
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
道 , 在 实 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中 国 梦 的 新 长 征 路 上 奋 勇 搏 击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
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
“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
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
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
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
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
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
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
《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
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
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
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
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
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
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
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
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
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
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
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
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
“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
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
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
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
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
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
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
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
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
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
“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
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
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
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
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
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
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
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
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
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 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
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
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
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
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
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
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这
间废弃的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
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
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
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
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
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
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
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
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
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妻子几天几夜的
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
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
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
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
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
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
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
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
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
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
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
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
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
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腕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
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
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
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
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
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
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
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得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
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
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
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
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
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8.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
意蕴?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
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
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
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
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丘得 A 其为 B 人 C 黯然 D 而黑 E 几然 F 而长 G 眼如 H 望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
容。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
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
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
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
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⑵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4. 司马迁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之人?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 15~16 题。
漆 园
王 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曾啸傲王侯。
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写出
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
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言人“婆娑”,是以树伴
人。
D.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
度。
16.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
达到的治国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自从人类有了发达的大脑,既从中获益,也深受其苦。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所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快乐、愉悦、欢笑、运动,还有悲伤、忧愁、沮丧和哀伤都
来自大脑,而不是其他东西。大脑 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有了智慧和知识,能看会听,并
且懂得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公平…… A ,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害怕和恐惧才会折磨我
们。”大脑真的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该如何获得解脱 其实早已有很多聪明的大脑思考过这个
问题,并且 B 。庄子“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契机顺势而为;苏格拉底认为高尚的人不应被世
俗名利所诱惑,而要专心追求智慧的启迪。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长期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阿
尔伯特·埃利斯和亚伦贝克博士发明了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认识到,①外部
事件和自我的情绪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认知。②外部的挫折和压力
只是诱因,③思维模式的消极、信念的非理性、想象的扭曲夸张才是痛苦的根源。④比如考
试不及格这件事,⑤有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⑥越想越沮丧;⑦有人则会认为正常的自己是
存在短板的,⑧下次好好努力就是,⑨今后在选择专业时尽量扬长避短,⑩为未来做好生涯
规划。同样一件事,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不同的认知会帶来不同的结果,唯有改
善认知,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痛苦。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老者天天要过来看天赐两三次,若遇上天赐正睡覺,他便细细看他的闭成缝兒的眼,微
张着的小嘴,与一动一动的脑门,而后自己无声的笑一阵。若赶上娃娃醒着,他把圓脸低下
去低声的不定说些什么,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小人!小伙计!吃饱了 睡忽忽了 还不会叫
爸呀 真有你的!①看这小眼,喲,哟,笑了!”天赐果然是笑了,那种无声而微一裂嘴的笑。
牛老者把这个报告给太太。太太心里微酸。纪妈已报告过,她不信;现在老伴兒又来这
么说,分明他和奶妈联了盟,他是给纪妈帮忙助威!老太太自己没有看见娃娃笑,谁说也不能
算数。“啊,我怎么没看见呢 ”太太那对小深眼象俩小井,很有把老伴兒淹死的意思。
“少上纪妈屋里去,老了老了的,还这么杓杓颠颠的!”太太的酸意和真正山西醋一樣,越
老越有勁。自然,太太不是没有眼睛,不晓得纪妈的吸引力是很弱。不过,她得这么防备一
下。看着该杀的,哪怕是个无害的绿虫兒呢,趁早下手。况且纪妈到底是个女人呀!老头儿听
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②笑了笑,擦了擦圆脸,啊了两声,看了看天花板,帶着
圆肚子搖了出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天天、细细、娃娃”,说说它们和“天、细、娃”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
么不同。(3 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
处,分析其中的逗 号是怎样增強表现力的。(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太太的酸意越老越有劲。”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为什么 (3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
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
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
现实,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