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6:43:46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7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
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
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
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
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
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
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
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
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
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
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
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
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
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
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
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
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
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
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
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
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
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
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
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
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
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
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
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
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
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
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
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
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
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
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
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
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
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
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
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
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
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
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
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
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
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
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
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
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
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
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
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
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
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
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
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
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
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
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
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
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
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
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
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
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
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
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
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
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
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
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
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
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
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
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
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
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
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
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
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
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
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
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
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
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
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
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
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
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
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
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
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
“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
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
“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
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
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
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
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
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
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
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
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
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
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
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
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
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
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
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
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
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
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
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
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
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
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
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
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
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6.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3分)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7. 结合《红楼梦》十七至十八回的内容,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这一大典,花了大
把银子修建了极尽奢华的大观园。
B. 元妃省亲游园,出亭过池,抬头看见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
所在”,元妃将此命名为“潇湘馆”。
C.元妃省亲游园,活动丰富,筵宴上还题了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姐妹做了诗,之后再通宵
听了几出戏,凌晨就回宫中了。
D.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既给亭子命名为“沁芳”,又给村子命名为“稻
香村”,贾政非常开心,对宝玉极为夸赞。
8.《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
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说
明作者在刻画宝玉形象时的匠心所在。(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答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看罢,因笑
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
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
不可。”
宝玉为什么会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请根据上下文,结合《红楼梦》的故
事背景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
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
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
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
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
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
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乙)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
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
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
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
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C.然陛下当论其是 A 非 B 今条例司所为 C 独安石韩绛惠卿 D 以为是耳 E 陛下岂能独与
F 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11.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
反驳。
B.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为征求大臣的意见,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听取他的看法。
C.司马光认为皇帝过于器重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使得他们独断专行,对此皇帝表示
赞同。
D.从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持立场、全力维护变法的改革者的
形象。
12.下列有关文段甲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以,“答司马谏
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
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
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13.翻译文中划线句。(8 分)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14.王安石认为不能重用司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漆 园
王 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曾啸傲王侯。
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写
出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
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言人“婆
娑”,是以树伴人。
D.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
度。
16.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2)《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
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 菱 笑 道 : “我 看 他 (王 摩 诘 )《 使 至 塞 上 》 一 首 , 那 一 联 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黄”,实 I 为泥沙。古
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②每逢遭到暴雨冲刷,③就会有大量水土流入黄河。④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约十六亿吨
左右泥沙,⑤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⑥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⑦形成冲积
平原。⑧长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⑨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
排放等问题,⑩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被毁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千秋大计。河南是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
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 A 。 II 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让黄河
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它 III 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
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永葆生
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 B 。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黄河两
岸必将 C 。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0.文中出现了三次“为”,用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
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 。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
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
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
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
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
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
刷刷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 ,
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
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
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
效果更好,为什么?(5 分)
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
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
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
书本知识。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倘若读书不能跳出
来,那就要“死在言下”,成为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
法。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上述材料中南宋人陈善的阅读方法对
高一学生阅读整本书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7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
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
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
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
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
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
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
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
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
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
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
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
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
“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
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
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
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
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
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
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
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
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
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
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
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
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
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
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
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
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
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
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
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
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
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
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
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
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
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
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
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
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
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
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
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
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
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
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
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
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
“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
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
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
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
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
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
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
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
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
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
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
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
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答案】C
【解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
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
微的差别。
A.曲解原文,材料一说“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B.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
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D.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
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
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
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
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答案】B.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做此类
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
判断正误。
B项“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的表述不正
确,这是对文中信息的归纳以及推理判断出现了错误,也就是常说的曲解
文意,因为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
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
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
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
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答案】C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理解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
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
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
《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然后分别从东晋时期、明清时代加以
阐述,最后得出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红楼梦冲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的结
论。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例如东晋的谢道
韫、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例子,具体有力地
论证了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议论的基本结构及基本论证方法的能力,能有
文体意识,明确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
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
话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秦可卿。如在第 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
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
梦中。而在第 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是否阅读了经典名著,以
原著中任何一个人物为论据来阐释题干论点,目的就是检测学生的阅读情
况,重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
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
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
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
个。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
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
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
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
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
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
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
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
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
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
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
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
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
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
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
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
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
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
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
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
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
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
“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
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
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
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
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
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
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
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
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
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
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
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
“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
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
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
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
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
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
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
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
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
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
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
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
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
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
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
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
‘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
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
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
‘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
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
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
“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
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
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
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
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
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
‘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
“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
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
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
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
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
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
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
省庆元宵”)
6.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
的对联(3分)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答案】 C
7. 结合《红楼梦》十七至十八回的内容,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这
一大典,花了大把银子修建了极尽奢华的大观园。
B. 元妃省亲游园,出亭过池,抬头看见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
人都道:“好个所在”,元妃将此命名为“潇湘馆”。
C.元妃省亲游园,活动丰富,筵宴上还题了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姐妹做了
诗,之后再通宵听了几出戏,凌晨就回宫中了。
D.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既给亭子命名为“沁芳”,又给
村子命名为“稻香村”,贾政非常开心,对宝玉极为夸赞。
【答案】 D
【解释】 “贾政非常开心,对宝玉极为夸赞”错。给亭子提名之时,贾政
听了,只是点头微笑。后面贾政非但没夸宝玉,还骂宝玉为“畜生”“无
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
8.《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
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结合选文,简
要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说明作者在刻画宝玉形象时的匠心所在。(6
分)
【答案】第一问:①知识丰富,才思敏捷:宝玉题额时多处引经据典、应
对自如②不落俗套,见解独到:宝玉对景物的理解无陈词滥调,与众不同
③存真去伪,敢于叛逆:宝玉在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
看法时,勇说真话,与贾政观点相违背,与世俗论调不合。(3分)
第二问:《西江月》词字面上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作者采
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凸显出自己对宝玉的喜爱和赞美。(3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答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
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
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
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为什么会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请根据上下文,结合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简要分析。(6 分)
【答案】宝玉话中的“见过”与黛玉心中的“眼熟”彼此呼应,这种心有
灵犀与《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背景正相暗合(2分)。木石前盟说
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姻缘,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世是
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为报灌溉之
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
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
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
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
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乙)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
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
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
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
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
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
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C.然陛下当论其是 A 非 B 今条例司所为 C 独安石韩绛惠卿 D 以为是耳 E
陛下岂能独与 F 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这样的话,陛下应该论定这件事的正误。如今条例司所做的,
只有王安石、韩绛、惠卿认为正确罢了。陛下怎么能只与这三个人共同治
理天下呢!
11.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逐
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B.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为征求大臣的意见,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听
取他的看法。
C.司马光认为皇帝过于器重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使得他们独断专行,
对此皇帝表示赞同。
D.从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持立场、全力维护变
法的改革者的形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段内容的能力。
A.“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错误,根据第二段,王安石没有举例,而是
进行了道理论证,逐一反驳。
B.“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听取他的看法”错误,原文“帝欲用光,访之安
石”的“访”,意思是探问、询问,而非“亲自拜访”。
C.“使得他们独断专行,对此皇帝表示赞同”错误,原文没有皇帝的态度,但
听了司马光的话,“帝欲用光,访之安石”,也可看出,皇帝依然信任重用王
安石,并没有怪罪他们,“皇帝表示赞同”无中生有。故选 D。
12.下列有关文段甲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
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
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
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
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A.“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说法错误,题目应该理解为:“回复谏议大
夫司马光的信”。故选 A。
13.翻译文中划线句。(8 分)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答案】(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
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
啊。
(2)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的勇气就全没有了。现在任用司马
光,就等于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红色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为……故:因为……的缘故。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
“度”,动词,思考,考虑。是:认为正确。
(2)赤帜:红色旗帜。气夺:勇气丧失。是……也:判断句,这就是。
与:给。
14.王安石认为不能重用司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3
分)
【答案】(1)表里不一。(2)言论危害国政。(3)任用对国家有害的
人。(4)持反对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解析】答案集中在乙文中王安石的话语中。“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
之实”,说他看似直言进谏实则阿附臣下,表里不一。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
大机也”,他说的话、结交的人都会妨害国政。
“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
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任用对国家有害的人,持反对意见的
人会依附他。
【参考译文】
(甲)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
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
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
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
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
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
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
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
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
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
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
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
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
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
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
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
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
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
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
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
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
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
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乙)
有一天留下他对答,皇帝说:“当今天下动荡不安的,孙叔敖所说的‘国
家有这决策、规划之是,众人所厌恶的’啊。”司马光说:“这样的话,陛下
应该论定这件事的正误。如今条例司所做的,只有王安石、韩绛、惠卿认
为正确罢了。陛下怎么能只与这三个人共同治理天下呢!”皇帝想要任用司
马光,向王安石寻求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在外借着规劝君上的名义,
在内却怀着附和偏袒臣下的实情。他所说的话全都是妨害政务的话,他所
结交的都是妨害新政的人,而陛下您却还想让他在您的左右,让他参与讨
论国家大事,这是此消彼长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哪里能妨害新政呢,只
是他身在告慰,那么那些有异议的人就会倚靠他作为重心。韩信树起汉的
红色旗,赵地士兵的勇气就全没有了。现在任用司马光,就等于是给那些
持反对意见的人树红色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漆 园
王 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
曾啸傲王侯。
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
世的本领,写出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
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
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
D.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
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答案】 B
【解析】 B 项,王维“非傲吏”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另一个角度的赞美,
赞美庄子远离尘俗。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
之意。
16.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答案】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用典。通过庄子的典故,表现
了诗人自己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红 楼 梦 》 里 有 一 副 对 联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
本领也是文章。
(2)《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
沟 。 ”《 爱 莲 说 》 一 文 表 意 与 之 相 近 的 文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菱笑道:“我看他 (王摩诘 )《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来烟如何直?日
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
见了这景的。”
答案 (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
不妖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黄”,实
I 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
原。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②每逢遭到暴雨冲刷,③就会有大量水土流
入黄河。④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约十六亿吨左右泥沙,⑤其中有十二亿
吨流入大海,⑥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⑦形成冲积平原。⑧长
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⑨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
污水排放等问题,⑩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被毁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河南是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
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
A 。 II 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
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
决定》应运而生。它 III 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
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将永葆生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 B 。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
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黄河两岸必将 C 。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0.文中出现了三次“为”,用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18.②把“遭到”删去; ④把“左右”去掉; ⑩把“毁坏”改为“破坏。
19.A 责无旁贷 B 大有可为 C 面貌一新
20.I 相当于判断词“是”; II 表原因,为了; III 表对象,给。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成分赘余,“每逢”,每次遇到,与“遭到”重复,把“遭到”删去,或改
为“每次遭到”;④句,成分赘余,“大约”“左右”重复,删掉其一;⑩句,
搭配不当,把“毁坏”改为“破坏。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处,语境强调河南在治黄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用“责无旁贷”。“责
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
事。
B 处,语境强调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很有前途,可用“大有可为”。“大有可
为”,比喻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
C 处,语境说的是黄河两岸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面貌,可用“面貌一新”。“面
貌一新”,形容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和词性的能力。
“黄河之‘黄’,实为泥沙”意思是:黄河水的“黄”,是泥沙。“为”,相当于判
断词“是”。“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为”,表原因,为了。“它为河南
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为”,介词,表对象,
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
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 。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
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
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
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
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
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
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
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
在注目; ,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
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
颂乡情的美丽记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
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 分)
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答案】
21.“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运用反复手法,从点到面,富有动态
感,生动形象,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灯火次第亮起来的喜悦之情,含
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2.①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②却又好像很远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再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语句的
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式上判断。
“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手法,其效果使文字充满动态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乡村人家的灯火次第
亮起的场景。
描写方式:点面结合,所谓点,第一盏灯,一家、另一家;所谓面,指整
个村落。富有动态感。从下文的“收获一次喜我的乡思里”可见作者含蓄地表
达了思乡之情。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不是”关联词应为“而是”,再看下文重点讲述对象是“灯
火”,可初步确定“而是什么的灯火”,再依据“是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
推知应填“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第二处,根据上句“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中“似乎”,其实并非近,那就是还
远,“在目”也就是在眼前,下句含义转折,为此应选关联词“却,但是”,下
句重点是说“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应推知为
“却又好像很远”。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
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
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如果读书不能
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
“死在言下”,成为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
好方法。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上述材料中南宋人陈善
的阅读方法对高一学生阅读整本书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道立足于材料
谈启示的作文题。材料引述南宋人陈善关于读书方法的观点,他主张读书
要学会“入”,也要学会“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在开
始读书时应当探求进入书本的方法,材料中也给了明确的指示,即“见得亲
切,此是人书法”,就是要“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只有读
懂、吃透书中的内容,才能懂得古人的智慧,得到生活的真谛;末了时应
当探求跳出书本的方法,就是要“用得透脱”,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用从
书本中得到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价
值,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否则就会拘泥于古人的言论,变成书奴、书
呆子。
写作任务以新课改下开展的“整本书阅读”为背景,明确了考生写作时的身
份,即高一学生,考生在写作时不可泛泛而谈,要从陈善的读书方法中得
到启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如何来阅读整本书。
立意:
1.读懂书,更要用好书。
2.借书中的智慧,断生活的荆棘。
3.学以致用,是读书最好的表达。
例文:
学以致用,是读书最好的表达
4 月 23 日,在“世界读书日”当天,辽宁省第八届全民读书节盛大启动。
今年的全民读书节,不仅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备足了精神食粮,而且
还将学习阅读落脚到助力国家强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
局上来,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世界读书日”,中国作为文化大国,
也随即在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潮。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发展,各地方政府相继举办了“全民阅读”活动,现如今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
的文化节日。
全民读书节,旨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于潜移默化中起到灯塔的
作用。而随即掀起的读书热潮,也激起人们的读书求知欲望,更于润物细
无声的文化滋养中,普遍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
毫无疑问,读书节凸显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对于初衷良好、导
向鲜明的读书节,广大学子该如何参与其中,以便用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呢?
我以为,深刻领悟并秉持学贵有恒和学以致用,至关重要。学以致用最
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
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然后应用于实践
中去。如果想要学以致用,就不能仅仅只是看书而已,要多动脑,对书中
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加工、转换、考量和推敲,让书中的知识
点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推手和助力器。
另外,读书不能三分钟热血,而应持孜孜以求的勤勉之道。只有发自内
心地将多读书、读好书当成长期坚持的自觉行为,视为滋养身心的精神食
粮,如此日积月累,坚持不辍,才能学到知识,增加内涵,领略到智者的
思想。
读书是一生不断汲取的营养,而且还要做到细嚼慢咽,更重要的是做到
学以致用。荀子说过,“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话的意思是:懂得许多
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因此,我们既要
养成热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坚持经常读书,读书不辍,又要多一份
冷静耐心,少一些急功近利。牢记学以致用才是读书之道细心品读,如此
读书才能给我们带来有益身心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