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3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
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
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
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
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
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
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
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
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
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
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
“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
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
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
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
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
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
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
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
“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
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
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
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
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
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
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
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
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
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了。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
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
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
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
有关。
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
区别。
C.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
示性。
D.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
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觉它的
存在。
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
叶子。
C.《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
想象。
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
品咂。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D.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
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5.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雪中(节选)①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
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
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
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
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
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
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
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
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
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
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
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
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
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
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
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
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
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
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
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
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
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
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
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
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
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
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
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
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
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
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
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
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
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
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
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
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
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
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
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
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 1900年 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
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
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第二次停下来是因为
拉车的马倒下了以致无法前行。
B.他们“紧紧挤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这些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
也写出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
C.面对倒地的马,男人们使劲拉,但无奈风大,雪花纷飞,手也冻僵了,没能拉起马
来,又没有援助,只能听天由命。
D.约祖亚“眼睛直发酸”、耳朵“嗡嗡作响”、“脉搏突突地跳,降隆地响”等描述形
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运用比拟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粗暴。
B.“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约祖亚“紧紧搂住勒亚”,这一特写描绘了逃亡中的情
侣之间真挚的情感,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
C.风声在绝望的人们的耳边变成了“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以感觉写听
觉,哀莫过于心死,人们已不再恐惧。
D.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在茨威格的笔下显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细的刻刀雕
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壮与美的塑像。
8.小说具体描写了约祖亚的“梦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9.小说以“雪中”为题,请简要分析“雪”这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
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
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
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
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
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
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
“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
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
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
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
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
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
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
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
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
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军继至 A旌甲 B蔽野 C颉利见 D军容甚 E盛 F有惧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 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 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 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
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 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
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 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
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 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
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14.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 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
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
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
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
绝。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
比。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
挚。
16.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两句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边塞夜色特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两句用孩子睡觉易动弄坏使用时间长久
的被褥表现家境的贫困。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①________。中国幅员辽阔,南
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
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说“桃花开了”“麦子
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②
________。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
冰。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
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
时聚时散,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
择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
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
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
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
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
18.文中第二、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喻、对比、拟人 B.拟人、借代、对偶
C.对偶、对比、通感 D.通感、比喻、拟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
很旺盛”,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4 分)
20.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4 分)
①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控烟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②根据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 34.4%下降到 4.9%。③不过,各地监
督违法吸烟仍主要依靠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④为了弥补传统控烟手段的不足,
⑤近日,深圳启动“电子眼”控烟试点。⑥深圳市控烟办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
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吸烟行为。⑦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环境监测器是一种
“控烟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⑧从提升城市文明、捍卫法制公
信、保护公众健康等角度来说,各地都应采用“电子眼”控烟措施。
22.将下面一段文字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5 分)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在散裂中子源的研
制过程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
加速器的 25赫兹交流磁铁,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我国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
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
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
源。不仅如此,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
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的梦想: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
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贡献。——屠呦呦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
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我有一个梦,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递给下一代,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
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少年之后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
花,会结果。——叶嘉莹
上述材料中三个人所表述的理想,哪一个对你更有启示意义?请选择一则,结合材料
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3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
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
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
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
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
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
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
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
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
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
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
“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
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
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
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
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
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
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
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
“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
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
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
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
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
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
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
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
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
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了。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
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
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
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
有关。
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
区别。
C.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
示性。
D.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
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觉它的
存在。
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
叶子。
C.《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
想象。
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
品咂。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D.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
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5.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B 3.B
4.①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5.①论证结构谨严。从文学现象入手,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思路
渐次展开,剥茧抽丝,逐层深入。
②论证主要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举例丰富,分析透彻。
③论证语言既亲切平实又形象生动;大量使用问句,既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
力,又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中“而‘木’的更为普遍
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之感”可知是“木”的潜在暗示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而不是“树的概念”左右着“木
叶”的形象。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四段中“而‘木’作为
‘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可知,
“木”字后面潜存的多重形象,不包括“树”。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可以理解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
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原文中阐述的“木”具有“可能是透着黄
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特点,而诗句中的“阴阴夏木”,是在
描摹夏木繁茂之状,在视觉上是绿色的,在触觉上是湿润的。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首先要找到关于“木”形象的相关段落。
第三段中“‘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可知“木”的一个艺术特征就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中“‘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
性……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
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
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木”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原文开头“‘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 作
者从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这个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第三、四、五段运用
举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论证“木叶”在
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剥茧抽丝,逐层深入;最后一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艺术
形象的领域有巨大差别,论证结构谨严。
②论证主要采用举例的方法,举例丰富,例如作者运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杜
甫有名的《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进行举例,论证“木
叶”在诗歌中所产生的暗示性;
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
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
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
的繁密的叶子”将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和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进行对比论证,突
出“木叶”的飘零和微黄之感;“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
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
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将一般的
黄叶和具有干燥之感的“木叶”进行对比,突出“木叶”具有干燥之感,分析透彻。
③文中运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
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
个样子”等亲切平实的语句进行论证,形象生动;
文中还大量使用问句,如“‘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
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等问句既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和注意力;又运用“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
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等问句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
在作品中“木”与“树”的区别,思考“木叶”与“树叶”的区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雪中(节选)①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
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
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
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
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
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
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
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
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
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
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
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
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
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
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
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
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
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
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
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
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
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
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
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
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
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
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
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
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
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
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
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
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
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
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
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
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
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
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
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
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 1900年 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
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
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第二次停下来是因为
拉车的马倒下了以致无法前行。
B.他们“紧紧挤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这些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
也写出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
C.面对倒地的马,男人们使劲拉,但无奈风大,雪花纷飞,手也冻僵了,没能拉起马
来,又没有援助,只能听天由命。
D.约祖亚“眼睛直发酸”、耳朵“嗡嗡作响”、“脉搏突突地跳,降隆地响”等描述形
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运用比拟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粗暴。
B.“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约祖亚“紧紧搂住勒亚”,这一特写描绘了逃亡中的情
侣之间真挚的情感,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
C.风声在绝望的人们的耳边变成了“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以感觉写听
觉,哀莫过于心死,人们已不再恐惧。
D.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在茨威格的笔下显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细的刻刀雕
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壮与美的塑像。
8.小说具体描写了约祖亚的“梦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9.小说以“雪中”为题,请简要分析“雪”这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答案】6.B 7.A
8.①亲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梦想表现了约祖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用美好的梦想反衬现实的残酷,用美好的画面道尽约祖亚的死亡过程。
9.①交代犹太人逃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风雪阻挠了犹太人的逃亡,最终全族在雪中覆没。
③“雪”代表着寒冷,隐喻“鞭笞派”的迫害,流露出作者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同情。
④犹太人于风雪中绝望地与亲人依偎着死去,有助于凸显犹太人坚韧有情的民族形象。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说法错误。族长并没
有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而是与已经去世的亲人告别。
C.“男人们使劲拉”文中无此意。从文中“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
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
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可知,文中说男人们“想帮一把手,却使
不上劲”。
D.“……形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说法错误。文中只写到了约祖亚临死前的感
受,并没有提到他有解脱的快乐。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说法错误。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间的爱。
C.“以感觉写听觉”分析错误。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风声比拟为人的话语。
D.“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分析错误。小说情节比较简单直白。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
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
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可
知,幸福稳定的生活一直是犹太人的追求,作为犹太人的一员,约祖亚也有着这种追求和
向往,在临死之前,他出现了亲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幻觉,表现了约祖亚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同时,这一与亲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梦境与幻觉,与当时犹太人所处的残酷现实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用美好的画面道尽约祖亚的死亡过程,更能够突出现实的残酷,也凸显了
犹太民族的悲剧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所选的片断着重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在严寒中全族覆灭的过程。其中多处描写到
“雪”。如“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
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
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这一描写交代犹太人逃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
氛。
而其中一些对“雪”的描写,则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
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
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表明风雪阻挠了犹太人的逃亡,最终导致全族在雪中覆
没。
在小说中,“雪”还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雪”代表着寒冷,隐喻“鞭笞派”的迫害,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犹太人长时间的受到歧视和迫害,作者作为犹太人中的一
员,他深知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对雪的描写,如“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
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流
露出作者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同情。
最后,对于犹太人于风雪中绝望地与亲人依偎着死去的场景,如“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
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
起,等待死亡”“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
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
晶莹的棺椁”等,有助于凸显犹太人坚韧有情的民族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
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
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
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
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
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
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
“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
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
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
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
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
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
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
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
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
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军继至 A旌甲 B蔽野 C颉利见 D军容甚 E盛 F有惧色
【答案】ACF
正确断句: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句意: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
怕的神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 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 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 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答案】D
【解析】稼穑并非劳动工具,“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
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 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
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 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
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 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
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答案】B
【解析】“反对唐太宗此时进击突厥”错误。原文“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
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表明唐太宗还没有决定进击突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答案+解析】
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假”
“请”“致”各 1分,句意 1分)
或译为: 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抓住颉利,把他送到陛下面前(或京城、宫
殿)
假:译为“借” “给”均可,译成“借助”“放假”不能给分;
请:译为“请让我”或“请求”或“让我”或“请允许我”均可,译成“请”或“请你”
不给分;
致:译为“送到”“送达”“送”均可,译成“导致”“到达”不能给分。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答案+解析】
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宥”“存”“朝”各
1分,句意 1分)
宥:译为“宽恕”“宽宥”“饶恕”“宽容” “包容”均可;
存:译为“保存”“使……保存”“保留”“保护”“保全”“使……存在”均可;
朝:译为“朝拜”“朝见”均可,译为“朝廷”“早晨”不能给分;
14.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解析】
第一问(1分):教化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之别。
第二问(2分):希望唐太宗能接纳前来归附的突厥百姓(1分),同时通过礼仪的教化来
使归附的突厥百姓成为大唐的臣民。(1分)
第一问 “无论什么人(哪一类人)都应受到教化(教育)”或“教育的对象不分类别”
也可以。
【参考译文】
突厥多次侵扰边境。有人游说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是因为我们的人
口和财富等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
平息了。”高祖认为很对。秦王李世民劝谏说:“陛下怎能因为胡寇的扰乱边境,就急忙
迁都以躲避他们,让后世人讥笑陛下呢?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
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时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
“好!”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
十余万侵犯泾州,京师戒备森严。八月癸未日,颉利可汗进兵到渭水便桥。唐太宗来到渭
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
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队阵容整齐而强大,脸
上有些害怕的神色。当天,颉利可汗来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八月乙酉日,
太宗李世民驾临城西,杀白马歃血,和颉利在便桥之上结盟。突厥率领兵马回去了。恰逢
天下大雪,牲畜很多冻死,百姓饥寒交迫,死者很多。颉利可汗挥霍无度难以补给,只有
加重对各部落征收赋税,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大臣议事时多请求出兵进击突厥,太宗就
这一问题询问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都昏庸暴虐,现在出兵讨伐,却刚刚与他们缔结了
盟约,不打又怕失去了机会,怎样才好?”长孙无忌说:“突厥并没有侵犯边境,我们背
信劳民,不是正义之师的做法。”太宗皇帝于是停止出兵。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日,突利
可汗入朝。贞观四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在夜里袭击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颉
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突厥兵无奈便迁移到碛口。颉利想要穿过沙漠北去,
李世勣的军队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颉利可
汗来到长安。夏四月戊戌日,太宗御临顺天门城楼,召颉利可汗来见,责备他说:“你几
次和我订立盟约又都违背盟约。践踏我大唐的庄稼,掠夺我人民。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
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不过自从渭水便桥订盟以来,还算没有大规模入
侵寇掠,因为这一点才免你不死。”颉利可汗痛哭着谢罪退下,诏命让他住在大仆馆舍,
以丰厚的粮食招待他。突厥灭亡以后,太宗下诏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温彦博
说:“现在突厥走投无路,都来归附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
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给他们生存的资业,以礼仪教导他们,几年以后,他
们就会变成我们的臣民。然后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官兵,使他们畏惧皇
威,感怀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策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 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
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
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
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
绝。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
比。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
挚。
16.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直抒胸臆: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
悲观,正好可借雁寄语。
②借景物抒情:作者借“蒹葭”“橘柚”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怀人之思。
③用典抒情:引用“白蘋洲”典故,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的遥远祝福。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用比拟”错误。“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意思是:正是淅沥的芦苇
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并没有使
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
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
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悲观,正好可借雁寄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
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借“蒹葭”“橘柚”表达自己对
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怀人之思,借景抒情。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
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尾联诗人引用“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典故,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
的遥远祝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两句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边塞夜色特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两句用孩子睡觉易动弄坏使用时间长久
的被褥表现家境的贫困。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
【答案】(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2)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①________。中国幅员辽阔,南
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
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说“桃花开了”“麦子
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②
________。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
冰。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
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
时聚时散,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
择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
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
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
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
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
18.文中第二、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喻、对比、拟人 B.拟人、借代、对偶
C.对偶、对比、通感 D.通感、比喻、拟人
【答案】D
【解析】文中第二、三段中没有借代和对比。“可青蛙和蛤蟆……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
的爱情”是拟人,“黑色缎子”“黑色的眼睛”是比喻,“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
雅”是对偶,“蚕豆花的香味……轻重适当”是通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
很旺盛”,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4 分)
【答案】不好。①原句表意更准确具体。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
角度倾斜的坡地上”等。②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③“安身”写出蚕豆适
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长状态。
20.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答案】①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②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意思对即可)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4 分)
①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控烟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②根据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 34.4%下降到 4.9%。③不过,各地监
督违法吸烟仍主要依靠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④为了弥补传统控烟手段的不足,
⑤近日,深圳启动“电子眼”控烟试点。⑥深圳市控烟办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
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吸烟行为。⑦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环境监测器是一种
“控烟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⑧从提升城市文明、捍卫法制公
信、保护公众健康等角度来说,各地都应采用“电子眼”控烟措施。
【答案】①“加强”改为“加大”。②“根据”和“显示”删掉其一。⑦“防止”后添加
“烟民”。⑧将“保护公众健康”放在“提升城市文明”前面。
22.将下面一段文字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5 分)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在散裂中子源的研
制过程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
加速器的 25赫兹交流磁铁,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我国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
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
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
源。不仅如此,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
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答案】我国在散裂中子源的研制过程中攻克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技术难题,并解决
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还自主研发了中子探测器。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的梦想: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
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贡献。——屠呦呦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
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我有一个梦,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递给下一代,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
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少年之后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
花,会结果。——叶嘉莹
上述材料中三个人所表述的理想,哪一个对你更有启示意义?请选择一则,结合材料
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禾下乘凉嗅稻香,坚定实干兴中华
屠呦呦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维护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叶嘉莹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
想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她们都令我心怀感动与敬仰。但三人中,我对袁
隆平院士的理想更有感触。
经年坚持躬耕,以信念点亮一生两梦。袁老曾在演讲中吐露他一生追逐的两个梦想: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普及全球梦。“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
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的胆识。”彼时的袁隆平目睹祖国被贫困饥馑缠住腾飞的脚步,人
民在歉年无收中饥肠辘辘,他暗下决心,要献出自己的一生探索丰收的秘诀,只求祖国能
握牢自己的饭碗,人民能够于稻花香里笑说闲谈。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举行之前,袁
老已主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超级稻工程,每公顷水稻产量达 10.5 吨,且已有品种作为商
用。时年 74 岁的袁隆平院士并未自满止步于此,接下来的十几年,他仍为这一生两梦的
实现而躬耕于田垄间,不畏风吹雨淋,亦不惧骄阳霜雪。
杂交水稻在田野中茁壮抽穗吐芽,预报着丰收的喜悦;超级稻、海水稻正在为扫除全球
饥荒作出巨大贡献。袁老的一生两梦在几十年的坚持躬耕中逐渐被点亮,那光亮照耀着他
这一生的付出与奋斗。
经年坚持进取,以精神润泽青年灵魂。很多同学在幼时便听老师说过袁隆平爷爷为杂
交水稻事业奉献的故事,曾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依然在田间地头上查看水稻长势。一
个又一个阶段的水稻研究工程被提出,一个又一个项目被完成,亩产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
阶,超级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一个又一个国家,袁老因此成为青年一代口中的“魔稻祖
师”。
我们或许读不懂那么多工程突破的理论知识,但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这一辈与七
八十年代的父辈在食物上的巨大差距,这得益于袁老六十年如一日攻克饥饿难关的奉献。
袁老出席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时,引来在校学生团团包围,拍照问好,足见袁老的精神
已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学会了不急不躁终至千里之理,我们知道
了要抛却浮名潜心钻研热爱事业。如今的我们更当揣凌云壮志埋首书册待他日绽放光芒,
如袁老般为全人类的幸福倾尽一生。
经年坚持探索,以深情助力华夏腾飞。从籼型杂交水稻到超级稻,从淡水稻到海水
稻,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了稀粥糠饭多了精米白饭,顿顿饱腹不再是梦想,而变成了实实在
在的现实。人民上足发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牵绊中华民族发展的饥饿孱弱被
斩断,华夏腾飞的步伐越来越快且底气十足。中华民族不仅牢牢握住了自己的饭碗,还将
丰收的稻香传递至多个国家,为饱受饥饿摧残的其他民族带去了人道主义关怀,为华夏和
平崛起赢来了一片赞誉。这份大国担当少不了袁老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奉献,是他风雨数十
年的探索为华夏崛起填充了十足的动力燃料。
袁隆平数十年实干躬耕,点亮了他的两个伟大梦想,也令我辈青年备受鼓舞,使我们
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全世界而奋斗,我们希望将来自己能与袁老一般成为立国之材、
建国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