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5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
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
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
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
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
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
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
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
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
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
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
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
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
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
(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
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
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
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
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
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
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
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
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
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 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
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
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
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
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
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
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
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
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
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
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
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夫夫,对
他进行最单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
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
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
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
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
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
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
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
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
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
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
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
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摘编自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这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巨大损失。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
真正目的。
D.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
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
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作者不忍心直接说
出。这种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
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三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则悼词对马克思夫妇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运动所
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
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两则材料都是悼词,能够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和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
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4.结合材料一,概述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5.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燕妮生前得到了哪些“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案】1.C 2.C 3.B
4.(1)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的工作。
5.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
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
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曲解文意,原文第六段的表述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
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
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
条件”,“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并非“是马克
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C.“夸张手法”错,说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不是夸张。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写法的能力。
B.“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
结婚的。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最早的《莱茵报》(1842 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 年),《德意志-布鲁塞尔
报》(1847 年),《新某茵报》(1848-1849 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概括出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结合“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概括出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结合“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概括出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有关“补偿”的内容在材料二的第五段,注意结合“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
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进行概括表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
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 19 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 17 世纪
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
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
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
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
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
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
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
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
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
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
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
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
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
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
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
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
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
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
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
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
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
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
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
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
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
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答案 B
解析 B 项,“浪漫主义精神”错误,应该是“现实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
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
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
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
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
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答案 A
解析 B 项,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
同。C 项,“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 项,“语言质朴”应
为“语言华丽,有文采”。
8.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
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4 分)
答案 “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
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9.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答案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
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
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
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
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
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
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
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
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
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
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
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
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
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
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
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
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
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
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
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
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
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巾短 A情长 B所未 C尽者 D尚有 E万千 F汝可以 G模拟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眷属:这里特指夫妻。
B.意映卿卿如晤 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九泉: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四鼓:即四更,指夜晚 2 点~4 点。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B.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
内心世界,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C.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既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
激昂慷慨。
D.理贯于情,情中见理。全篇语言华美,感彩浓烈,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
和谐统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文章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BDF 11.D 12.D
13.(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
(2)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
的小孩。
14. 三件事。①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②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③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
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解析】
10.正确断句: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句意是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四鼓”是指凌晨 1
点到 3 点。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全篇语言华美”错。本文语言质朴,直抒心声。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然”,可是;“腥云”,血腥阴云;“彀”通“够”。
第(2)句得分点为:第一个“老”,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名词,老人;第一个
“幼”,爱护;第二个“幼”,幼儿、小孩。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
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
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
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
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
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
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
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
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
悲伤!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
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
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
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
呢?
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
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
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
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
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
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
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
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
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
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
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
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
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
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
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
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
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
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
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
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
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
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
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
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
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
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
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
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
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
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的形象。
B.作品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充分利用
了意象的具体感,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C.“鬓云”指女子像流云的鬓发,“香腮雪”指女子那香而白的娇美无比的脸庞。“度”将一
种静态注入动态的描摹之中,使诗句平添了几分生机。
D.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双双
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
种双双对对的理想。
16.“闺怨词”是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这首词就是典型的闺怨词,但本词表达闺怨之情却
极为含蓄,请试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含蓄的表现这种闺怨之情的。
【答案】15.C
16.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
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
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静态注入动态”错。“鬓云欲度香腮雪”意思是鬓角边的屡屡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像白
雪一样。可看出“度”是将一种动态注入静态的描摹之中。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含蓄的表现这种闺怨之情:
首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词中通过“懒起”“画”“弄
妆”“梳洗”“照”等动作来写女子起床梳洗的娇慵姿态;“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服饰上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据此分析出,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
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
其次,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
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可看出服饰华贵艳丽,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
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引发寂寞空虚之感,写得深沉含蓄。
据此分析出,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河海”为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妻书》中,写林觉民归家想把“此行之事”告诉妻子,但是与妻子相对时又难以
启口,心中的悲痛难以形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当时余心之
悲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择、深、庶、德、悲、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我曾碰见过早春的茶园。一面坡上,一株株茶树,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绿得耀眼。
戴着斗笠的茶农,斜挎竹兜,站在茶园里如一棵松挺立。身子似乎纹丝不动,手却灵巧得
如水里的游鱼,从那些茶树上一一走过,一枚枚嫩芽便被请进竹兜。人们常说:“一斤碧
螺春,四万春树芽。”我们很难想象茶叶的采摘过程会是多么的琐碎,然而茶农们却①
______。他们额头热气腾腾,如云雾散开,笑容里溢满茶香。远远望去,绿色的茶园里,
那些埋头的茶农如一朵朵各色的花,绣在绿色的锦缎上。
采茶不易,制茶也不简单。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新绿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茶簸,经过日
光萎凋或高温炒制后,又被制茶技术②______的茶农用双手轻揉着。经过晾青、杀青、揉
捻等过程,茶叶如孩童一般逐渐成长。但它还没有真正成为茶叶,必须再经过筛分、剪
切、覆火、陈放等过程,才算完全制成。当一片片茶叶泡入水中,氤氲的不仅是满鼻清
香,还有天地灵气,日月精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 ①不厌其烦/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甘之如饴②炉火纯青(每处 1 分,若有其他答案,
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9.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 ①把埋头摘茶的茶农比作花朵;(1 分)把层层叠叠的一坡茶树(茶园)比作绿色
的锦缎;(1 分)把茶农在茶园里摘茶的画面比作花朵点缀在绿色的缎面上。(1 分)②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茶农穿梭在茶树间采摘茶叶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当下,青少年群体对短视频的青睐尤为引人关注。短视频作为内容即时传播的载体,
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孩子在碎片时间的观看需求。各个短视频 APP 基于算法向孩子精准
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也是造成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的原因之一。
短视频本身不是洪水猛兽,①______。例如,学者专家不少将三尺讲台“搬上云
端”,通过用短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专业知识,聚焦社会热点,打破了传统的知识
传播。这样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可以打开视野,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打破边界。然
而,②______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防沉迷”是短视频平台需要快速部署和配备的
必要功能。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拯救被劣质内容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和“无节制刷短视
频杀时间”的孩子。借由短视频平台对涉及青少年的内容更有力的监管举措,再加以师长
的正向引导与以身作则,③______,从而有节制地获取正向的短视频内容,乃至成为优质
内容的创作者,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绑架”一词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 A
“绑架”一词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和 A 选项一样。B.表示特定称谓。C.讽刺、反
语。D.表示引用。
21.答案 ①有些内容对青少年是有益的②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③孩子会自我“解
绑”(孩子们不再沉迷)(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 示例:不少学者专家将三尺讲台“搬上云端”,用短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
释专业知识,聚焦社会热点,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每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认识你自己。(希腊箴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
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自觉地接纳自己,不断地改善自己,努力地壮大
自己,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人生进步,最终在发展自己、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实现人生
的价值和幸福。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材料一,引出话题,我们要懂得认识自己。材料这句话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
句著名箴言,直截了当的告诫世人,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本质和特性,懂得人生的意
义和真正价值。
材料二,进一步强调,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材料的意思是,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
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真正的聪明的。材料体现了老子对个人修养的极高要求,强调
“自知者明”,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战胜自己的欲望和私念,才能做到
真正的强大。
两则材料,让我们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自觉地接纳自己,不断地改
善自己,努力地壮大自己,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人生的进步,最终在发展自己、服务
他人和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审题方向非常明确。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5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
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
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
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
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
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
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
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
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
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
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
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
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
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
(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
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
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
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
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
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
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
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
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
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 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
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
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
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
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
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
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
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
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
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
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
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夫夫,对
他进行最单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
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
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
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
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
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
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
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
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
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
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
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
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摘编自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这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巨大损失。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
真正目的。
D.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
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
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作者不忍心直接说
出。这种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
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三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则悼词对马克思夫妇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运动所
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
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两则材料都是悼词,能够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和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
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4.结合材料一,概述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5.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燕妮生前得到了哪些“补偿”?请概括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
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 19 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 17 世纪
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
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
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
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
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
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
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
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
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
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
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
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
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
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
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
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
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
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
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
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
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
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
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
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
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
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
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
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
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
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
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8.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
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4 分)
9.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
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
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
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
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
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
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
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
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
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
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
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
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
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
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
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
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
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
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
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
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巾短 A情长 B所未 C尽者 D尚有 E万千 F汝可以 G模拟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眷属:这里特指夫妻。
B.意映卿卿如晤 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九泉: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四鼓:即四更,指夜晚 2 点~4 点。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B.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
内心世界,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C.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既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
激昂慷慨。
D.理贯于情,情中见理。全篇语言华美,感彩浓烈,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
和谐统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文章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的形象。
B.作品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充分利用
了意象的具体感,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C.“鬓云”指女子像流云的鬓发,“香腮雪”指女子那香而白的娇美无比的脸庞。“度”将一
种静态注入动态的描摹之中,使诗句平添了几分生机。
D.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双双
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
种双双对对的理想。
16.“闺怨词”是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这首词就是典型的闺怨词,但本词表达闺怨之情却
极为含蓄,请试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含蓄的表现这种闺怨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河海”为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妻书》中,写林觉民归家想把“此行之事”告诉妻子,但是与妻子相对时又难以
启口,心中的悲痛难以形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我曾碰见过早春的茶园。一面坡上,一株株茶树,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绿得耀眼。
戴着斗笠的茶农,斜挎竹兜,站在茶园里如一棵松挺立。身子似乎纹丝不动,手却灵巧得
如水里的游鱼,从那些茶树上一一走过,一枚枚嫩芽便被请进竹兜。人们常说:“一斤碧
螺春,四万春树芽。”我们很难想象茶叶的采摘过程会是多么的琐碎,然而茶农们却①
______。他们额头热气腾腾,如云雾散开,笑容里溢满茶香。远远望去,绿色的茶园里,
那些埋头的茶农如一朵朵各色的花,绣在绿色的锦缎上。
采茶不易,制茶也不简单。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新绿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茶簸,经过日
光萎凋或高温炒制后,又被制茶技术②______的茶农用双手轻揉着。经过晾青、杀青、揉
捻等过程,茶叶如孩童一般逐渐成长。但它还没有真正成为茶叶,必须再经过筛分、剪
切、覆火、陈放等过程,才算完全制成。当一片片茶叶泡入水中,氤氲的不仅是满鼻清
香,还有天地灵气,日月精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当下,青少年群体对短视频的青睐尤为引人关注。短视频作为内容即时传播的载体,
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孩子在碎片时间的观看需求。各个短视频 APP 基于算法向孩子精准
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也是造成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的原因之一。
短视频本身不是洪水猛兽,①______。例如,学者专家不少将三尺讲台“搬上云
端”,通过用短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专业知识,聚焦社会热点,打破了传统的知识
传播。这样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可以打开视野,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打破边界。然
而,②______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防沉迷”是短视频平台需要快速部署和配备的
必要功能。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拯救被劣质内容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和“无节制刷短视
频杀时间”的孩子。借由短视频平台对涉及青少年的内容更有力的监管举措,再加以师长
的正向引导与以身作则,③______,从而有节制地获取正向的短视频内容,乃至成为优质
内容的创作者,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绑架”一词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认识你自己。(希腊箴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
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自觉地接纳自己,不断地改善自己,努力地壮大
自己,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人生进步,最终在发展自己、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实现人生
的价值和幸福。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