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6:50:03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8 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
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
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
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
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
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
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
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译要沉着,更要空
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
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
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
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
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
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
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由曲地在丛树中逶选,真把人的心牵
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事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
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
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
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
“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
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
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
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 来",可见不先求空,
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 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
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 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
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 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 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
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 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
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 盎
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 一
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 达到
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 近而愈
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 境和意蕴
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
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 莹
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 深
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 "空山
""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 是绝妙
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 生
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
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 石,
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
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 洁
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 获得空
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 的
"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 两个
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 因
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 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3 分)
A.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C.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4 分)
5.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 个所
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 三间房
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出去则是
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 泉一派,开沟
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6 分)
1.C(A 项,“途径之一”有误,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
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B 项,“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
“空’的精髓”有误,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水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
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D 项,"抽象艺术
超过写实艺术”有误,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
优孰劣的判断;“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
2.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
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
3.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空灵即在静穆的氛围、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和生命的
灵气。D 项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A 项,
意为小草得到雨露的滋润,变得生机勃勃,花儿却遭到春寒侵袭难以绽放。诗歌虽为王维所
作,但写于王维晚年,这两句言外之意为花儿尚且有如此遭遇,何况世态炎凉,不说也罢。诗歌
表面劝慰友人,实际也表达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有“金刚怒目”之意,因而 A
选项重在借花草抒情,与静穆的氛围,空灵的简约感、审美性不相符。B 项,通过比喻和工笔
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女性的妆容,与空灵对简约的要求不符。C 项,以叙述性的语言表情
达意,材料二中所指的空灵则侧重于用简约的意象构筑诗歌意境,因面不符合.)
4.空灵是以虚中有实、空中有灵,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为特征,包括"空”(虚、无,
静穆)和“灵”(有、灵气、生命)两个基本点,在中国诗、画、园林等中国艺术中共同追求
的祟高境界和重要美学思想。
(中心句为“空灵是一种崇高境界和美学思想”,1 分;“虚中有实"“形式简单却美感丰富”
的特征,1 分;"两个基本点”,1 分;“诗、画,园林”的外延,1 分。要点全面,用语表达接近即
可)
5.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
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
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①“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
相生,空灵相成。(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
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
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
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
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
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
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
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
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
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
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围满了各种推
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
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
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
是想赖账!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
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
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
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
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
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事实是:王太贵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扎钢筋,叫张勇不要冲动,放下菜刀,他就
朝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
偶然救下了吴老三,压死了张勇,这才捡了自己一条命。当然不是见义勇为,更不是
什么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壳顶男人,
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
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
我?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
而会笑话你。一旦知道你是因为看热闹摔下去的,这些鲜花、水果就会变成唾沫,直
接把你淹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
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
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
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胡
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
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
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
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
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
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
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
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
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
的大事。
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
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
见义勇为。
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
况,化解误会。
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
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
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
声……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
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
用?
王太贵拉住刘主任说,不行,你要帮我证明,我们到电视台去……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
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
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 2021 年第 5 期《小说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前后不同
表现的对比,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
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难以适应的心理。
C.“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
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D.“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
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7.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
“人物引子”。
B.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
回归了自我。
C.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他的一篇主观臆断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
了情节发展。
D.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
题得以提升。
8.小说围绕“绑架”展开,在本文中“绑架”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也讲述了“变形”的故事。请从这两篇课
文中任选一篇,结合本文从变形结果及主题意义的角度分析其不同。(6 分)
6.C【解析】没有“盲目顺从的轻蔑”之意。
7.B【解析】大舅妈一次次哭诉,家族的压力只是王太贵回归自我的原因之一,
还有自我的反省、公众的审视等原因。
8.【参考答案】
①实的(明的、有形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
儿绑架。
②虚的(暗的、无形的、话语的、道德的)绑架:胡文、刘主任把王太贵推上
“亮点人物”,以“否则全县成为骗子县”等“绑架”王太贵;胡文、刘主任为名利
所绑架;王太贵为“英雄”身份绑架。
【评分细则】共 4 分。能从实的(明的、有形的)绑架和虚的(暗的、无形的、
话语的、道德的)绑架进行分类答题,有分类或分层答题意识给 1 分;结合文本,第
一点答到其中任意一点给 1 分,第二点答到其中任意两点给 2 分。
9. 【参考答案】
选择卡夫卡的《变形记》
①“变形”结果: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孤独痛苦无助中无力反
抗、凄然死去;王太贵最后用绑架刘主任女儿,从而挣脱自己被绑架的身份的荒诞行
为,实现自我拯救,找回自我,变回“原形”。两者结局迥异,前者结局悲惨,后者
成功救赎。
②“变形”主题意义: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用自己的“变形”(异化为虫)来向我们展示了
其家庭成员的“变形”以及亲情的“变质”,这种“变形”反映的是人们在资本主主
义社会激烈竞争、唯利是图、人情冷漠的压迫下的“异化”,表现出现代人无法掌握
自己命运乃至被异化的荒诞现实;
陈巨飞的“变形”反映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被金钱、名
利、道德伦理、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事物支配“异化”而挤压变形,表现的是对当下普
通人,尤其是底层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反省与深思。
【评分细则】共 6 分。“变形”不同的结果分两点,一点 1 分;“变形”不同的
主题意义分两点,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选择蒲松龄的《促织》
①“变形”的结果:两者的结果虽都是好的,但成名儿子变回“原形”,成名一
家否极泰来,裘马过世家的结局实际上反讽手法的运用,是以喜剧结尾衬出悲惨社
会,似喜实悲;而王太贵最后用绑架刘主任女儿,从而挣脱自己被绑架的身份的荒诞
行为,实现自我拯救,变回“原形”,实现了人性的复苏,给人以深思。
②“变形”的主题意义:蒲松龄的《促织》里成名的儿子被迫魂化促织,在改变
了家庭命运后又精神复旧,变回“原形”,反映是当时封建社会官场荒淫腐败,人不
如虫、百姓人命危浅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暴虐及封建统治对底层百
姓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折射出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存状态,寄寓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厚
的同情;
陈巨飞的“变形”反映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被金钱、名
利、道德伦理、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事物支配“异化”而挤压变形,表现的是对当下普
通人,尤其是底层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反省与深思。
【评分细则】共 6 分。“变形”不同的结果分两点,一点 1 分;“变形”不同的主
题意义分两点,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
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
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
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
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
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
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
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
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
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
‘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
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
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
业,随皆散亡。
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
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
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
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部中首领沓 A 墨 B 民 C 诣府 D 诉 E府曹 F 素相 G 饷谢 H 未尝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
B.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
C. 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
D. 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
就把路元睿杀了。
B. 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
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
C. 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
备不遵守礼教的人。
D. 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
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
(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
14. 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EH 11. A 12. D
13. (1)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
内都清廉畏法。
(2)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
成《杂礼答问》一书。
14. ①仓皇急迫之时,不忘劝导君王为善。
②建议不直呼太子之名,来启发群臣。
【10 题详解】
句意: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官吏平时接受首领的贿赂,从
未治过他们的罪。“部中首领沓墨”为主谓句,后面断开;“民”作主语,其前断句,所
以 B 处断句;“府曹”作主语,其前断句,“相饷谢”是谓语,“未尝治”省略了主语,
是另一个句子,“相饷谢”后断句,所以 EH 处断句。故选 BEH。
【11 题详解】
A.错误。词义不同。受得住,承受;尽、完。句意:船主十分生气。/惩罚人惟恐不能用
尽酷刑。
B.正确。句意: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视力可以看清秋天野兽的细小绒毛。
C.正确。
D.正确。继承祖业;/职业。句意: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
生。故选 A。
【12 题详解】
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错误。根据文中“家聚书多,不
减秘府,图画皆异本”可知,应是王方庆家藏书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
故选 D。
【13 题详解】
(1)“约”,约束;“交通”,有来往;“犯者痛论以法”,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犯者以法痛论”;“痛”,严厉;“清畏”,清廉畏法。
(2)“学者”,求学的人;“咨质”,询问质疑;“渊诣”,深刻精到;“次为”,辑
录成。
【14 题详解】
根据“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可知,仓皇急迫之时,不忘劝导君王为善。
根据“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可
知,建议不直呼太子之名,来启发群臣。
参考译文:
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王方庆多次升迁后任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
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侵夺了货物,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杀了。王方庆继任
都督,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当初,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
官吏平时接受首领的贿赂,从未治过他们的罪。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
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内都清廉畏法。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
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皇帝下诏赐给(王方庆)瑞锦、杂彩,表扬他的
善政。神功初年,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将要献俘,内史王及善提出这是
孝明帝的忌月,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说:“以前晋穆帝娶皇后,正当康帝的忌
月,时人都为之犹豫。荀讷说《礼》中提到了忌日但没有忌月的提法及礼仪,如果从忌月
推忌时、忌年,那就越发没有理论根据了。那时晋穆帝就用了荀讷的意见。臣以为现在正
是我军获得大胜的时候,作乐是不会有妨碍的。”皇帝诏令允许作乐。王方庆曾经提出
“依照礼法,守大功之丧的九个月内,在未下葬时,不允许朝贺;丧期未满,不能参加宴
会。近来群臣都不遵此令,弄乱了、败坏了礼教,这种情况不能放任”。皇帝下诏申斥责
备不遵礼教者,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怕王方庆。这一年,王方庆正式拜授左庶子,晋封公
爵,兼侍太子读书。王方庆奏称:“人臣对于天子,没有一个直呼太子名字的,(以前)
晋时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称名。孝敬皇帝为太子时,改名字中的‘弘’字为
‘崇’字;沛王为太子时,即改名字中的‘贤’字为‘文’字。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很
多涉嫌触讳,请求一一改去,使能符合旧规。”武后下诏同意。王方庆长安二年去世,被
追赠为兖州都督,被赐谥为“贞”。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廷规章,著书二百多篇,特
别精通《周礼》《校礼》《礼记》。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
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成《杂礼答问》一书。王方庆家藏书极多,与皇家秘府不相
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王方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以后这些书画都散失
了。
评论:李德裕著书称道:“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
‘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做官?’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
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用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唉,王方庆确实是
个君子!即使是仓皇急迫之时,也不忘诱导君王为善。等到建议不直呼太子的名字,来启
发群臣,显示了中兴的萌芽,所谓人难言之事,对于王方庆有什么困难呢?德裕的称道,
实在不假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
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答案】B
【解析】“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
事最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
真。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
16.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2)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
出的“苦辛”与死后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
真的角度叙写贤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
笔触状写了贤人功业蒙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
而发,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
人身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
论 》 中 说 “ 悲 夫 !有 如 此 之 势 ,而 为 秦 人 积 威 之 所 劫 ,日 削 月 割 ,以 趋 于
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
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
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案】(1)族秦者,秦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

(3)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 A ,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
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
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
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
过程,使多酚类化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
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 B 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
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
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
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
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
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
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18. 【参考答案】A.迅速破坏酶的活性 B.形成各种茶类品质特征
【评分细则】每点 2 分,共 4 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且切合文意,可酌情给
分。
【解析】A 处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根据上文“绿茶的制造”与下文“黑茶的
制造”等,前后应该是对应关系,再联系下文“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先利用、
后控制多酚氧化酶”等,结合 A 的下文“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应补写
“破坏酶的活性”与“迅速”两个内容要素。B 处考查学生对上文的概括提炼,依据
上文对“绿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各种茶类不同制法及相应结果的介
绍,应补写“形成各种茶类品质特征”这一内容要素。
19.【参考答案】
①可修改为:从鲜叶通过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
④可修改为:而这些联系是以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
⑩可修改为:从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评分细则】改对一处给 2 分,共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解析】①句考查语序不当,涉及主语判断;结合上下文,主语显然不能是“鲜
叶”,介词“从”应置于“鲜叶”前。④句考查搭配不当,涉及词语组合;“通
过……为基础的”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以……为基础的”。⑩句考查不合逻辑,涉
及逻辑判断;上下文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为“从而”,而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关
系,“因而”有误。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
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
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
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
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
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
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
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
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
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
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
存的基本支撑点,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男人们
就坐在这里编篮、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
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
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
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选自
梁衡《热炕》,有删改)
20.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1.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4 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划线处“人呱呱坠地”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短工。
B. 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你不要再狡辩了。
C. 我们这里正缺人,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D. 他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20. 【参考答案】
参考①: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
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参考②:贾淑珍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
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评分细则】写成一个长单句,有明显的一套主谓宾可给 1 分;修饰成分位置适
当给 1 分;语言连贯、不改变原意 1 分。写了两个或以上的单句,0 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写成一个长单句,有明显的一套主谓
宾可给 1 分;修饰成分位置适当给 1 分;语言连贯、不改变原意 1 分。写了两个或以
上的单句,0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参考答案】①拟物,将这批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
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
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4 分。
22.B
【解析】B 项中的人指的是每一个人,一般人,A 和 C 指的是人手或人才,D 选项
是指人的品质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
“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
中,“看景”不如“听景”。
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
“听景”这两个概念,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
“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
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两个层次展示了对“看景”“听景”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对
“看景”“听景”哪一个更重要作辩证论述。论述时注意审读两层内容中的“有人
说”“但”“更多的人”这些隐性的限定要素。
“听景"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看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对待“听景"与”看景”
的态度关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立意:
①“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
“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
③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
深刻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
例文:
1 于实地看景,以亲身追梦
当我们听景,便听到了他人讲述,虽未经历却得知了远方;当我们看景,便看
到了壮丽的美好,看到了经历我们的奋斗寻到的成功,追到的理想。听景固然轻
松,可我们又如何能只安于舒适的座椅,不亲自目睹那绚丽的美好。成功,亦或理
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是应当“上下求索”,亲眼看景,亲自追梦。
亲眼看景,为亲身经历美好,感受震憾。生活中的“景”有很多,它可能是远
方的向往,也可能是未经历的生活。因为想亲自看到未曾启及的远方,有女教师写
下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亲身赴往;因为想亲身经历未经历的独立生
活,《玩偶之家》中娜拉毅然出走,唤醒多少女性想亲自过独立人生,勿附于人的
心。只听闻远方无趣,亲自前往才可平我们心中的之愿。当我们有向往美好之憧
憬,有向往理想之澎湃。我们便当如之这位女教师亦或娜拉一般,慨然前行,亲眼
看景,不守旧物,亲自追寻。
亲眼看景,为到达理想“实地”,收获自身成功。不愿只听闻他人口中的赛
场,樊振东一路拼搏,终达奥运高峰;不愿只看到他人拍摄的星空,江新林由坦克
走进飞机,又终抵“神舟十七”,到达宇宙。樊振东或江新林对理想的向往,使他
们不安于只听闻他人,而是亲自追寻理想,到达实地,一睹奥运或宇宙的风光。而
于吾辈青年而言,也更应这样追求理想,为“实地看景”而奋斗。听,只是他人历
程,而看,才是亲身所得。不断拼搏,不断前行,终可使我们到达实地,亲自感受
成功,亲眼和理想相拥。
前往“实地”以看景的过程,更助我们永葆自信,不断成长。犹记往昔孔子不
断前往“天下为公”的理想“实地”,因他的向往而保持了不应他人嘲讽而放弃的
信念,始终如矢般笔直前进。也可见如今无数人民为前往自身幸福未来,一路铿
锵,建设更繁荣的国家。他们向往幸福,追随幸福,又在前进路上收获幸福。向理
想“实地”出发的信念,更让他们于途中不惧风雨,不畏严寒。而这些,若无实地
看景之信念如何获得,若无亲自达到理想之梦想,如何成功?不依赖他人讲述,而
向往自身的实干兴邦,才可使我们真正地于筚路蓝缕后,玉汝于成。
盼实地看景之美好,愿亲眼见理想与美好之绚烂。如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
应及时踏上“看景”之路,亲自追随理想,亲自感受成功。惟奋斗过,追寻过,理
想才会绚烂,惟到实地,亲眼看,景色才会美好!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8 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
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
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
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
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
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
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
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译要沉着,更要空
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
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
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
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
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
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
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由曲地在丛树中逶选,真把人的心牵
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事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
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
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
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
“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
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
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
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 来",可见不先求空,
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 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
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 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
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 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 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
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 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
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 盎
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 一
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 达到
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 近而愈
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 境和意蕴
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
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 莹
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 深
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 "空山
""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 是绝妙
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 生
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
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 石,
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
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 洁
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 获得空
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 的
"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 两个
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 因
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 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3 分)
A.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C.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4 分)
5.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 个所
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 三间房
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出去则是
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 泉一派,开沟
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
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
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
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
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
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
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
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
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
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
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围满了各种推
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
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
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
是想赖账!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
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
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
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
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
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事实是:王太贵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扎钢筋,叫张勇不要冲动,放下菜刀,他就
朝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
偶然救下了吴老三,压死了张勇,这才捡了自己一条命。当然不是见义勇为,更不是
什么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壳顶男人,
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
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
我?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
而会笑话你。一旦知道你是因为看热闹摔下去的,这些鲜花、水果就会变成唾沫,直
接把你淹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
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
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
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胡
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
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
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
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
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
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
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
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
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
的大事。
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
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
见义勇为。
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
况,化解误会。
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
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
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
声……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
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
用?
王太贵拉住刘主任说,不行,你要帮我证明,我们到电视台去……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
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
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 2021 年第 5 期《小说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前后不同
表现的对比,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
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难以适应的心理。
C.“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
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D.“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
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7.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
“人物引子”。
B.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
回归了自我。
C.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他的一篇主观臆断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
了情节发展。
D.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
题得以提升。
8.小说围绕“绑架”展开,在本文中“绑架”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也讲述了“变形”的故事。请从这两篇课
文中任选一篇,结合本文从变形结果及主题意义的角度分析其不同。(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
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
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
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
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
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
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
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
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
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
‘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
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
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
业,随皆散亡。
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
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
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
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部中首领沓 A 墨 B 民 C 诣府 D 诉 E府曹 F 素相 G 饷谢 H 未尝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
B.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
C. 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
D. 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
就把路元睿杀了。
B. 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
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
C. 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
备不遵守礼教的人。
D. 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
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
(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
14. 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
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6.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
论 》 中 说 “ 悲 夫 !有 如 此 之 势 ,而 为 秦 人 积 威 之 所 劫 ,日 削 月 割 ,以 趋 于
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
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
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 A ,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
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
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
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
过程,使多酚类化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
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 B 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
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
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
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
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
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
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
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
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
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
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
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
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
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
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
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
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
存的基本支撑点,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男人们
就坐在这里编篮、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
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
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
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选自
梁衡《热炕》,有删改)
20.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1.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4 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划线处“人呱呱坠地”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短工。
B. 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你不要再狡辩了。
C. 我们这里正缺人,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D. 他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