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8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
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
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
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
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
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
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
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
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
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
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
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
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
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
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
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
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
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
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
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
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
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
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
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
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
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
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
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
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
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
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
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 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
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
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
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
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
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
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
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
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
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
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
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
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
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
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
由。
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答案】1B、2C、3B、
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
界认可;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
可以相通。
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
己的人生领悟;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
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
1.B 选项,“……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
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
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
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
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
原因。
2.C 选项,“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
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
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3.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 选项,“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
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
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
阐释”。
B 选项,“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 选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
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 选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4.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
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
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
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
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
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
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
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
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
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
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
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
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
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
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
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
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
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
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
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
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
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
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
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
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
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
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
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
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
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
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
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
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几自转身回卧
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
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
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
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
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
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
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
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
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
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
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
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
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
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
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
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
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
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
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
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
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
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
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
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
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
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
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
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
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
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
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
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
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
(摘编自《上海文学》 2023 年第 9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也是为了
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
B. 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
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
C. 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
D. 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
中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
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
B. 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
“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
C. 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
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
D. 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
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8.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4 分)
9. 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6.A 7.B
8. 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
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
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写出每个情感分段过程,每个分过程 1 分,答明 4 个全过程,共 4 分)
9. 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
又心存嫌隙。
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
亲的依赖。
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
(每点 2 分,需答出 3 点,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贏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 国 论(节选)
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
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
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
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
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 魏不能
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
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
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有删减)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
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
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C项,“礼:礼仪”
错,应改成“礼遇,礼待”,译文: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故选 C。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把
握,以及一些古代文学常识。B项,“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错,“附,附近”的解
释有误,应是“归附”得意思。正确的译文是: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故选
B。
12.选出下列对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的过程中,
作者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人们在分析战争成败时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
陋之见,既而又运用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从而使这
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秦之得、诸侯之失,祖父之艰难、子孙之不甚惜,秦之
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期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
时的一段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
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论点。
D.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并假设这三国如果反
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答案】D
【解析】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赂者以赂者丧”。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答案】(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
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后加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固,本
来。
(2)奉,送;之,代词,它;弥,更加。
14.苏洵、苏辙、杜牧认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
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1)苏洵的观点: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争相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
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苏辙的观点: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
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杜牧的观点:六国荒淫奢靡,不能爱民。
【解析】(1)苏洵的《六国论》中第一自然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
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苏辙的《六国论》中“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可知,苏辙认为,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
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
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是灭亡的原因。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
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知,杜牧认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假使六
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这是灭亡的原因。
【参考译文】
《六国论》苏辙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
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
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殽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
得上韩、魏两国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
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
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
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
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
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
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
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
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像这样,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
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一些小的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
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
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
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
“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
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
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
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答案】A
【解析】A项,“三十始一命”,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感慨多年未有做官的机会,做官的
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
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
16.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分)
【答案】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典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渔竿”代指
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只缘五斗米”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
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
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
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一
渔竿”代指古代隐士。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写景很生动,同时暗喻
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和要慎始慎终的两句分别是:
“ ”“ ”。
(2)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
阳楼》中“ , ”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临风抒
怀,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 , 。”
【答案】(6 分,每句 1 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风乎舞雩 咏而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①其实,这主
要是由于睡午觉不规范的结果。午睡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就不能
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②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因此大量的血液流向胃。 ③
这时,我们的血压会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状况也会受很大影响。④此时入睡会让 大脑
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 20分钟。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⑤据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 15~30 分钟最为恰 当,
最长不要超过 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 替。在
入睡超过 30分钟后,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⑥我们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
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18.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别和这些无赖们一般见识。
C.一般说来,这种方式通常会奏效,这次可能是遇到了意外。
D.刘老太爷正在大厅与一般穿得很阔的人们吃酒谈笑,高兴得不亦乐乎。
19.文中画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8.C(文中波浪线处的“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C 句中的“一般”与其含义相同。A
句中的“一般”意为“一番”“一种”。B 句中的
“一般”意为“一样”。D 句中的"一般”表数量,用于人群。)
19.①“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改为“这主要是由于睡午觉不规范”或者“这主要
是睡午觉不规范的结果”。⑤“据”字掩盖主语,应删除。⑥将“疲惫”和“迷糊”之间的
逗号改为顿号。(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疲惫”和“迷糊”同作“感到"的宾语,不能单独成
句,不能用逗号。)(每句 1 分,找对句子并修改正确方可得分)
20.①第一处,提出并强调“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
想。②第二处,由摆出现象到深入分析原因,使语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也启发读者对这个问
题的思考,(每点 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因此,有些人认为,只要戴上
了口罩,就能预防此类病毒。而事实上,它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或者气溶胶传播。
当然,佩戴口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佩戴口罩前,也一定要先了解口罩。
① ,如医用口罩、N95、棉布口罩、防尘口罩等。医用口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结合了医用外科口罩和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优点,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各种颗粒物, 同
时也可阻断飞沫和血液等分泌物, ② 。N95口罩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可以更有效
地预防各种飞沫传染"新冠病毒"。其他类型口罩的效果可能会差一点,甚至起不 到预防
的作用。所以,如果选择错了口罩,可能会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掌握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戴口罩时要保证口罩和面部尽量 相
贴合,比如 N95 口罩的夹子要紧贴在鼻子上。而如果是医用口罩,我们要仔细地调 整铁
丝,使其与鼻梁紧贴,这样才可以有效防止病毒进入呼吸道。可事实上,这往往也 是人
们容易忽视的,应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1,示例:①口罩有多种类型②可以有效地预防“新冠病毒”入侵(每空 2 分)
【解析]本题应先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提示,准确补
写。先看空缺①,由①句后面出现的"如医用口罩、N95、棉布口罩、防尘口罩等",可知,口罩
种类很多,所以①处可填写"口罩有多种类型”。再看空缺②.②句前面提到“可以”“也
可”两句属于医药口罩的功能,显然要补出的是,正是这些功能让医用口罩达到的效果,②
句后面说 N95 口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各种飞沫传染*新冠病毒’",“更"意味着将二者作
比较,由此可以判断②要补写的内容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新冠病毒’入侵”。
22.示例:①不是戴上口罩就能预防“新冠病毒”。②不能选择错误的口罩。
③不能忽视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每点 2 分)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人崇尚自由,然而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间。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
材料“人人崇尚自由,然而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
间”这一句话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人人崇尚自由”。自由是存在于人内心最原始最深刻的冲动,反映着人之为人
的本真,体现着人之为人的价值。“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
抛。” 自由是一种生存状态,自由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是一种价值追求。
二是“自由的前提是自律”。强调人要能够自律,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律是指行
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作
为基础,自律是专注,是自我控制,是理性的权衡利弊。自律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要求。
三是“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间”。要求将自律和自由结合起来,才是人
生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们应该在自由和自律的双重加持下,才能够“静见天地宽”。在
自由的同时,也应该懂得自律。而自律,是为了更加地自由。自由是一种权利,但也是一
种责任。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没有自律,焉有自由”的中心论点,然后对二者展开
辩证分析,在社会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
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决不是放任。自由和纪律,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自由
离不开纪律,纪律也离不开自由。最后重申论点,强调自律才会自由,才会享受人生的快
乐,成就伟大而辉煌的事业。
立意:
1.奉守严格自律,成就自由人生。
2.以自律为光,照亮自由之路。
3.真正的自由来自高度的自律。
4.唯有自律,才有绝对的自由。
例文:
自律者强,自由者智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因为它懂得在河道的约束中驰骋,才能有“奔流到海不复
回”的自由洒脱。“大鹏一日同风起”,是因为它深知在“六月息”的律动中翱翔,才可
以达到“扶摇直上九万 ”的无拘无束。乔布斯曾说:“自由从何而来 从自信来,而自
信则是从自律来。”我说:自律者智,自由者强。以自律为光,方可照亮自由之路。
山川自律,秋水如诗。林木自律,春风不辞。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
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
若非自律之举,何来自由之身 且不必说“锥刺股”自律读书,成就“约从散横,以抑
强秦”的“纵横自如”挂相印的苏秦;也不说“闻鸡起舞”刻苦练剑,“以复中原,望风
响应”的“中流豪迈”祖逖;最钦佩立下“诚、敬、静、谨、恒”五字箴言的曾文正。因
为自律,尽管三十才“知立”,却最终一跃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成就了官场上的
自如,生活上的洒脱。生活如同一朵玫瑰,一半花瓣代表一个梦想,唯有用自律之泉日日
浇灌,才可盛开出自由的鲜花。
“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自由潇洒随心意,梦里花前月下闲。懂得自
律之人,才是行得自由之人。
自由是一片天空、一片草地、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却只有以自律相辅,才有真正的
诗和远方。如若没有杨绛女士几十如一日对自我的约束,怎能有一方小小的书桌前,先生
清水涤心的纯净,心素如简的自由。若没有苏炳添多年一成不变的作息规律和自我要求,
又怎会有赛场上一马当先的快意奔跑、风驰电掣的自由洒脱。自由是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
斧子,素衣俭食,以自然法则自律身心,拒绝世俗繁华,开始搭建他自由的湖边小湖。唯
有挟自律以遨游,才能抱自由而长终。
胡适先生曾言,发展个性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自由的意志,二是负责任。朱元璋曾问
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只有大臣万钢的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深得其意。因为建构
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真正的自由。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如美玉,历经过“千刀万
剐”的自律,才能有完美无瑕的自由。“自律的,才是自由的。”愿你以自律为光,照亮
自由的路,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自律中,感受“红雨随心翻作浪”的自由!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8 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
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
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
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
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
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
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
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
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
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
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
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
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
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
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
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
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
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
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
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
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
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
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
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
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
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
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
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
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
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
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
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 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
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
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
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
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
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
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
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
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
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
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
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
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
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
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
由。
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
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
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
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
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
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
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
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
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
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
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
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
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
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
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
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
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
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
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几自转身回卧
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
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
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
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
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
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
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
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
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
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
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
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
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
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
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
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
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
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
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
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
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
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
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
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
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
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
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
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
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
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
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
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
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
(摘编自《上海文学》 2023 年第 9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也是为了
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
B. 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
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
C. 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
D. 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
中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
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
B. 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
“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
C. 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
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
D. 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
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8.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4 分)
9. 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贏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 国 论(节选)
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
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
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
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
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 魏不能
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
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
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有删减)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
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12.选出下列对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的过程中,
作者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人们在分析战争成败时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
陋之见,既而又运用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从而使这
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秦之得、诸侯之失,祖父之艰难、子孙之不甚惜,秦之
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期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
时的一段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
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论点。
D.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并假设这三国如果反
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苏洵、苏辙、杜牧认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
的话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
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
“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
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
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
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16.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和要慎始慎终的两句分别是:
“ ”“ ”。
(2)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
阳楼》中“ , ”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临风抒
怀,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①其实,这主
要是由于睡午觉不规范的结果。午睡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就不能
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②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因此大量的血液流向胃。 ③
这时,我们的血压会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状况也会受很大影响。④此时入睡会让 大脑
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 20分钟。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⑤据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 15~30 分钟最为恰 当,
最长不要超过 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 替。在
入睡超过 30分钟后,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⑥我们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
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18.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别和这些无赖们一般见识。
C.一般说来,这种方式通常会奏效,这次可能是遇到了意外。
D.刘老太爷正在大厅与一般穿得很阔的人们吃酒谈笑,高兴得不亦乐乎。
19.文中画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因此,有些人认为,只要戴上
了口罩,就能预防此类病毒。而事实上,它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或者气溶胶传播。
当然,佩戴口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佩戴口罩前,也一定要先了解口罩。
① ,如医用口罩、N95、棉布口罩、防尘口罩等。医用口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结合了医用外科口罩和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优点,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各种颗粒物, 同
时也可阻断飞沫和血液等分泌物, ② 。N95口罩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可以更有效
地预防各种飞沫传染"新冠病毒"。其他类型口罩的效果可能会差一点,甚至起不 到预防
的作用。所以,如果选择错了口罩,可能会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掌握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戴口罩时要保证口罩和面部尽量 相
贴合,比如 N95 口罩的夹子要紧贴在鼻子上。而如果是医用口罩,我们要仔细地调 整铁
丝,使其与鼻梁紧贴,这样才可以有效防止病毒进入呼吸道。可事实上,这往往也 是人
们容易忽视的,应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人崇尚自由,然而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间。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