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21:04:43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4 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
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
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
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
生变化,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
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
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
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
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
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
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
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控制,要防止为
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
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
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
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
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
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
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
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
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
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
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
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
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
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
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的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
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
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
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
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
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
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 000 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
过的时间大约有 18 000 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 12 000 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
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
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
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
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
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
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的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
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
授批判性地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
地新闻传播学界从 1994 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
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
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
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
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
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
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
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
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答案 D
解析 A 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错。原文说的是“因而记忆策
略也发生变化,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
化”,只是“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B 项“借助抽象
符号”错。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
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C 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
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
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
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
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
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
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
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
手段。
答案 B
解析 “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但在
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控
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
强加因果。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
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
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
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文身、怪异
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答案 C
解析 “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
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
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两方
面阐述;②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在
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的作用,消除负面影响。②
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③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
以规范。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放下手机
周瑞芬
周六,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上小学的女儿吵吵着:“爸爸,明天带我堆雪人,好不
好?”强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女儿搂着他的脖子亲了一口说:“爸爸真好!”
妻子周日加班,他吃完妻子准备好的早点就歪在床上看手机。仿佛最称职的语文老
师,他给每一位微信朋友点赞,评论,感觉不错的还转发。尤其是这场雪,简直刷爆了微
信朋友圈,大家各种晒:有晒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有自恋的打着晒雪的幌子晒自己的;也
有转播路况的……
这时女儿站在她床边说:“爸爸,我们去堆雪人?”他眼睛都没有离开手机说:“一
会儿啊!先去吃早点!”
支走女儿,他继续浏览:一位朋友在晒她家的宠物狗狗,朋友的两只雪白的“博美”
穿着盛装亮相,简直萌翻了,大家争相转发,好评如潮……这时女儿又跑来央求:“爸
爸,可以去了吗?”他没好气地问:“作业写完了吗?不要总想着玩!”女儿自知理亏,
悻悻地离开了。
他继续盯着手机,头条爆出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他赶快去给定居美国的大学同学们、
孩子在美国读书的朋友们一一发去关心和问候,大家也很快回复,感谢他并说他们或他们
的孩子们都平安。有位定居美国的朋友还说,其实美国真的没有报道,应该不是很严重。
他在心里嘲笑了一番这个“洋包子”,真是不识“危险”真面目,只缘身在“他乡”
中……
女儿又来了,“爸爸,到底去不去?雪都化了!”
他抬腕看了一眼表,“啊!都中午了?!”再抬头望一眼窗外,果然,在冬日中午的
暖阳下,到处是明晃晃的水渍,雪已经消失殆尽,他只好哄女儿:“下次再下雪,爸爸一
定陪你堆雪人!”女儿懂事地点点头,眼睛里含着泪。
晚上临睡前,妻子说:“答应了孩子不兑现,孩子很伤心,总算睡着了,刚才还抽抽
搭搭的!”强东披衣下床,蹑手蹑脚步入女儿的卧室,望着女儿粉嘟嘟的小脸,长长的睫
毛,孩子小小的,强东心里是满满的愧疚……他给女儿掖了掖被子,正准备离开,只听女
儿说:“爸爸,快安鼻子!”强东很吃惊,孩子接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爸爸,真好
看!真好看!”强东发现女儿在说梦话,梦里还是堆雪人的事。他的心蓦然被针刺了一
般!
自己仿佛不知不觉被手机绑架了似的,每天大把大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他辗转反
侧,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套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赋诗一首《放下手机,休养生息》,发在微信
朋友圈。大意是说他从明天开始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放下
手机,休养生息!他准备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还信誓旦旦说,
以后不和每一个亲友微信联系,无论他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他说这是他想要的幸
福!总之,他决定“痛改前非”,有点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凛然。
强东上班出门前,把手机调成静音,塞到公文包的最里层。微信上不是流传一句话:
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这简直就在诠释现在的自己!想到这里,他不免暗暗得意!
“怎么还是微信?!”强东心里数落着自己,好在他已经下定决心,放下手机了!
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真多,等了 15 分钟居然没有车来,他忽然醒悟,因为刚刚下过
雪,车不像平时那么准点。强东马上萌生“滴滴打车”的念头。但一想到需要动用手机,
他就强迫自己把这个念头从心底掐死!
手都快挥断了,他才勉强和其他人拼上了辆出租车。在路上,他看到建设银行门口有
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大额存单,利息 4.125%,数额有限,先到先得!他和妻子
等了许久的大额存款啊!这个可以用手机买!他把手伸进了公文包,碰到手机的一瞬,想
起自己昨晚的誓言,手好像被蛇咬了似的,抽了回来。
快到了,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你们是拼车,先付一下钱吧。都按起步价给,扫我的
二维码。强东拿出一张 10 元现金说:“我不会扫码,付现金。”其他人急忙说:“很简
单的,我们教你!”强东摇摇头,坚持付现金。司机师傅很不耐烦:“都什么年代了,哪
儿还有付现金的?你自己准备零钱,8 块,我没有零钱找你的!”强东也有点生气地说:
“你不准备零钱还有理了,算了,不用找了!”摔门下了车。
强东到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赶领导的讲话稿。他忽然想起,这个稿已经写了提纲在手
机备忘录里,于是他在电脑上点开微信链接,习惯性去连接手机,但想起自己昨晚等于在
朋友圈许了诺,狠心命令自己:“重写吧!”
“你怎么搞的?微信工作群都通知三遍了,这个月的月报表,10 点之前必须上报,你
没有看到吗?”主任怒气冲冲地闯到强东的办公室!他只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填报表。
这时候,单位的电话铃声忽然大作。不知道多久了,这个固定电话就成了摆设,很少
用,几乎忘记居然这么大动静,强东被吓了一跳。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妻子连珠炮似的对
他讲:“你的手机怎么了?怎么不接电话?女儿发烧,在医院……”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作家班作品选》,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由强东写到朋友,写到他们各种“晒”,可以看出“晒”成了一种风气。
B.强东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时,忽生歉疚之情,说明这个“手机控”未失爱心。
C.强东用不用手机,他妻子都会抱怨,可见他与妻子间的分歧不纯是手机问题。
D.“女儿”的事情贯穿始终,她的“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需要救治。
答案 D
解析 “她的‘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属于过度解读原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前面女儿说的那句“爸爸真好!”,随着情节的展开,其语意变得更加丰富。
B.开头“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既衬托了人物心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前面写强东“玩手机”落埋怨,与后面“不用手机”落抱怨构成明显反差。
D.妻子、主任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为推进情节发展、塑造强东这一形象服务。
答案 B
解析 “衬托了人物心理”错,此处没有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8.小说结尾停留在主人公听到的电话内容,没有再写他的行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上,接听电话这一情节是前文作者下定决心远离手机的一个拐点,在小说结
尾处陡生波澜,震撼人心。②结构上,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也让读者警
醒、思索,文尽意远。③主旨上,电话内容足以让主人公震惊,把对手机作用的思考推进
一层,深化主旨。
9.小说中反映的手机问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探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手机会干扰生活,损害亲情。沉醉在手机的各种群、圈等旋涡中,难以自拔,会
使生活和亲情受到不良影响。②生活离不开手机。它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
面,信息时代,片面地拒绝使用手机,又会给工作带来被动,给亲人带来伤害。③要辩证
地看待手机的作用。负面效应的出现,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应当恰当合理地
使用手机,使工作、生活,亲情、友情都不受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
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
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
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
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
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
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
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
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
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简练以 A 揣摩 B 读书 C 欲睡 D 引锥自刺 E 其股 F 血流至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忌讳的意思,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讳”意义不同。
B. 然,表转折,然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訇然中开”的“然”意义不同。
C. 谢,感谢,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谢”意义不同。
D. 子,动词,当儿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子”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初苏秦用连横说去游说秦惠王,说秦王贤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只要运用好兵法
和谋略定然能统一天下,可秦惠王却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他。
B. 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因花光了所有的财物,不得不回老家,此时的他,面色憔悴
回到家中,显得非常失意,亲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搭理他。
C. 苏秦从秦国回家后,潜心阅读《太公阴符》,揣摩成功,认为自己可以说服各国国君
了,于是取道燕乌集阙,最终用连横说说服了赵王。
D. 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妻子不
敢正眼相看,嫂子亦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苏秦不禁感慨万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4. 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给苏秦列传?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2)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了,带的一百斤黄金也花光了,钱财费用缺乏断绝,离开了
秦国回到洛阳老家。
14. ①因反间计被杀,受人嘲笑。
②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
③苏秦出身民间,才智过人。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
流到脚跟。
“以为”的宾语为“揣摩”,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摩”后面断开,即在 B 处断开;
“读书欲睡”是“引锥自刺”的状语,应该在“睡”后面断开,即在 D 处翻开;
“其股”是“刺”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股”后面断开,即在 F 处断开。
所以,应在 BDF 处断开。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
A.正确。“忌讳/隐瞒、避讳”;句意:讳忌研习他的学说。/泛指隐瞒的很深,唯恐暴
露。
B.正确。“表转折,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
事迹有许多差异。/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C.“意义不同”错误。均为“道歉,谢罪”;句意: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秦王变了脸
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D.正确。“当儿子/儿女”;句意: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
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用连横说说服了赵王”错误。由原文“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可知,说明苏秦是用合
纵说说服了赵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事”所做的事情;“次”,排序;“独蒙”,只蒙受。
(2)“弊”,破旧;“乏绝”,缺乏断绝;“去”,离开。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可知,苏秦因反间计被杀,受人嘲
笑。
由原文“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毋令独蒙恶声焉”可知,事迹
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
由原文“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可知,苏秦出身民间,才智过
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
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
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
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
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材料二: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
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
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
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郑
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大庭中教导我(兼并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
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身形又干又瘦,脸上又瘦又黑,一
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于是半夜找
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
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
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
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在华丽的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
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
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
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
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
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
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
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秋野五首(其四)①
杜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②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③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④,赐被⑤隔南宫⑥。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寓居于夔州瀼西。②输:同“愉”。③樵
声:樵人的歌唱。④青女:传说为司霜雪之神。⑤赐被:《后汉书·钟离意传》卷四十
一:“药崧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枕杜,食糟糠。帝每
夜入台,辄见崧,问其故,甚嘉之,自此召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给帷被皂袍,及侍史
二人。”后遂用为郎官入直之典。⑥南宫:尚书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远景,选用“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照
图。
B. 颈联写所闻,“家家”“个个”两组叠词,展示了家家户户都在浣衣、打柴的繁忙景
象。
C. 前六句从远与近、自然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为尾联的抒情蓄势。
D. 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虽远在他乡,但仍然牵挂朝廷的家国情怀。
16. 诗歌颔联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5. D 16. ①颔联运用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用“鳞”代指鱼、“翼”代指“鸟”,“输”体现鱼的神态,“会”体现鸟的动作,将
鱼人格化,鱼儿快乐地在骇浪中游泳,鸟儿迎击万里长空。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鱼儿的鳞光闪闪和空中鸟儿翅膀有力的搏击,映衬了诗人远大理
想和政治抱负,寄寓了诗人能回归朝廷的期盼。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读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直抒胸臆”错误。尾联是运用《后汉书》中的典故来表情达意的,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颔联写到鱼儿在惊涛骇浪中愉快地畅游,归巢的鸟儿在急风中展翅高飞。颔联中“鳞”指
的是鱼,“翼”指的是鸟,所以颔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颔联中“输”体现的是鱼畅游的情态,“会”体现的是鸟展翅高飞的动作,本处将鸟和鱼
人格化,鱼儿快乐地在骇浪中游泳,鸟儿迎击万里长空,所以颔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颔联写到在惊涛骇浪中畅游的鱼儿和在急风中展翅高飞的归巢的鸟儿,通过对鸟和鱼的描
写,映衬了诗人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寄寓了诗人能回归朝廷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深切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寄蜉蝣于天地 渺
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它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
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
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手机里……的确,在信息爆炸的
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
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不过,也有人
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  )同
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
看”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
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
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
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
18.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一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
面的问题及危害。(50 个字左右)(4 分)
答案 (示例)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
得偏食,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
19.根据你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为“信息茧房”下定义。(4 分)
答案 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被自己的兴趣引导,过滤不同
观点,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
20.根据手机短信传播特点,将下面一则招聘启事改写成手机短信。(4分)
招聘启事
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
岗位职责: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
招聘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
应聘条件: 1. 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
字水平; 2. 能够细致认真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 3. 具备良
好的沟通能力。
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截止日期: 3 月 25 日。
校报编辑部
3 月 1 日
【答案】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面向对象为高一、高二学生,请有意者发个人简历至邮箱×
×@××,截止日期为 3月 25日。
21.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请小组讨论拟定戏剧节
宣传主题。(4 分)
【答案】活动主题:心若在,梦就在。
22.为了宣传校园戏剧节 ,请你设计选用媒介宣传种类。( 4 分)
【答案】①利用海报宣传。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戏
剧节系列活动。②利用校报宣传。在校报上进行专栏报道,以新闻、历史、评论文章等形
式,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反映中国戏剧的变化,宣传力求达到多角度、多层次、有深度。③利
用校广播、电视台宣传。可以在校广播台上适当播放一些戏曲名段,在校电视台插播广告,
播放戏曲视频,加大宣传力度。④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利用 App制作戏剧节回顾的节目,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并介绍本次戏剧节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年,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利用各种媒介高效获取
资讯广受欢迎,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深受喜爱,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热点事件备受关
注。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多种媒介
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如何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辨别各种
媒介信息真伪,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信息时代的媒介”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段肯定了信息时代各种媒介在学习工作、沟通交流、传播思想文化
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和便捷力量。第二段强调在信息时代,媒介在给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
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立意可正面切入,如何利用媒介助力学习,便利生活;如何遵守媒介规则,加强自身修
养,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升鉴别力;如何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过滤选择信息。也可反面切入,先列举普遍存在的网络之怪现状,如不实言论、不健康信
息、疯狂起哄等,在此基础上剖析心理和根源,与网络怪现状说“不”,然后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呼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介立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介风
气。也可正反结合,谈如何正确利用好媒介。
参考立意:①利用媒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传播;②媒介不是法外之地,方寸之
间应有分寸;③慎独自修,谨守媒介时代的底线和边界;④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扬长避
短,用好媒介这把双刃剑。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下单元检测
第 4 单元(B 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
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
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
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
生变化,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
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
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
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
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
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
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
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控制,要防止为
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
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
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
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
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
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
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
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
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
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
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
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
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
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
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的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
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
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
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
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
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
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 000 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
过的时间大约有 18 000 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 12 000 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
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
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
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
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
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
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的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
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
授批判性地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
地新闻传播学界从 1994 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
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
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
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
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
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
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
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
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
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
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
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
手段。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
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
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
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文身、怪异
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放下手机
周瑞芬
周六,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上小学的女儿吵吵着:“爸爸,明天带我堆雪人,好不
好?”强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女儿搂着他的脖子亲了一口说:“爸爸真好!”
妻子周日加班,他吃完妻子准备好的早点就歪在床上看手机。仿佛最称职的语文老
师,他给每一位微信朋友点赞,评论,感觉不错的还转发。尤其是这场雪,简直刷爆了微
信朋友圈,大家各种晒:有晒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有自恋的打着晒雪的幌子晒自己的;也
有转播路况的……
这时女儿站在她床边说:“爸爸,我们去堆雪人?”他眼睛都没有离开手机说:“一
会儿啊!先去吃早点!”
支走女儿,他继续浏览:一位朋友在晒她家的宠物狗狗,朋友的两只雪白的“博美”
穿着盛装亮相,简直萌翻了,大家争相转发,好评如潮……这时女儿又跑来央求:“爸
爸,可以去了吗?”他没好气地问:“作业写完了吗?不要总想着玩!”女儿自知理亏,
悻悻地离开了。
他继续盯着手机,头条爆出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他赶快去给定居美国的大学同学们、
孩子在美国读书的朋友们一一发去关心和问候,大家也很快回复,感谢他并说他们或他们
的孩子们都平安。有位定居美国的朋友还说,其实美国真的没有报道,应该不是很严重。
他在心里嘲笑了一番这个“洋包子”,真是不识“危险”真面目,只缘身在“他乡”
中……
女儿又来了,“爸爸,到底去不去?雪都化了!”
他抬腕看了一眼表,“啊!都中午了?!”再抬头望一眼窗外,果然,在冬日中午的
暖阳下,到处是明晃晃的水渍,雪已经消失殆尽,他只好哄女儿:“下次再下雪,爸爸一
定陪你堆雪人!”女儿懂事地点点头,眼睛里含着泪。
晚上临睡前,妻子说:“答应了孩子不兑现,孩子很伤心,总算睡着了,刚才还抽抽
搭搭的!”强东披衣下床,蹑手蹑脚步入女儿的卧室,望着女儿粉嘟嘟的小脸,长长的睫
毛,孩子小小的,强东心里是满满的愧疚……他给女儿掖了掖被子,正准备离开,只听女
儿说:“爸爸,快安鼻子!”强东很吃惊,孩子接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爸爸,真好
看!真好看!”强东发现女儿在说梦话,梦里还是堆雪人的事。他的心蓦然被针刺了一
般!
自己仿佛不知不觉被手机绑架了似的,每天大把大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他辗转反
侧,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套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赋诗一首《放下手机,休养生息》,发在微信
朋友圈。大意是说他从明天开始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放下
手机,休养生息!他准备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还信誓旦旦说,
以后不和每一个亲友微信联系,无论他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他说这是他想要的幸
福!总之,他决定“痛改前非”,有点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凛然。
强东上班出门前,把手机调成静音,塞到公文包的最里层。微信上不是流传一句话:
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这简直就在诠释现在的自己!想到这里,他不免暗暗得意!
“怎么还是微信?!”强东心里数落着自己,好在他已经下定决心,放下手机了!
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真多,等了 15 分钟居然没有车来,他忽然醒悟,因为刚刚下过
雪,车不像平时那么准点。强东马上萌生“滴滴打车”的念头。但一想到需要动用手机,
他就强迫自己把这个念头从心底掐死!
手都快挥断了,他才勉强和其他人拼上了辆出租车。在路上,他看到建设银行门口有
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大额存单,利息 4.125%,数额有限,先到先得!他和妻子
等了许久的大额存款啊!这个可以用手机买!他把手伸进了公文包,碰到手机的一瞬,想
起自己昨晚的誓言,手好像被蛇咬了似的,抽了回来。
快到了,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你们是拼车,先付一下钱吧。都按起步价给,扫我的
二维码。强东拿出一张 10 元现金说:“我不会扫码,付现金。”其他人急忙说:“很简
单的,我们教你!”强东摇摇头,坚持付现金。司机师傅很不耐烦:“都什么年代了,哪
儿还有付现金的?你自己准备零钱,8 块,我没有零钱找你的!”强东也有点生气地说:
“你不准备零钱还有理了,算了,不用找了!”摔门下了车。
强东到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赶领导的讲话稿。他忽然想起,这个稿已经写了提纲在手
机备忘录里,于是他在电脑上点开微信链接,习惯性去连接手机,但想起自己昨晚等于在
朋友圈许了诺,狠心命令自己:“重写吧!”
“你怎么搞的?微信工作群都通知三遍了,这个月的月报表,10 点之前必须上报,你
没有看到吗?”主任怒气冲冲地闯到强东的办公室!他只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填报表。
这时候,单位的电话铃声忽然大作。不知道多久了,这个固定电话就成了摆设,很少
用,几乎忘记居然这么大动静,强东被吓了一跳。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妻子连珠炮似的对
他讲:“你的手机怎么了?怎么不接电话?女儿发烧,在医院……”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作家班作品选》,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由强东写到朋友,写到他们各种“晒”,可以看出“晒”成了一种风气。
B.强东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时,忽生歉疚之情,说明这个“手机控”未失爱心。
C.强东用不用手机,他妻子都会抱怨,可见他与妻子间的分歧不纯是手机问题。
D.“女儿”的事情贯穿始终,她的“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需要救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前面女儿说的那句“爸爸真好!”,随着情节的展开,其语意变得更加丰富。
B.开头“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既衬托了人物心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前面写强东“玩手机”落埋怨,与后面“不用手机”落抱怨构成明显反差。
D.妻子、主任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为推进情节发展、塑造强东这一形象服务。
8.小说结尾停留在主人公听到的电话内容,没有再写他的行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反映的手机问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探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
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
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
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
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
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
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
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
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
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简练以 A 揣摩 B 读书 C 欲睡 D 引锥自刺 E 其股 F 血流至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忌讳的意思,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讳”意义不同。
B. 然,表转折,然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訇然中开”的“然”意义不同。
C. 谢,感谢,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谢”意义不同。
D. 子,动词,当儿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子”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初苏秦用连横说去游说秦惠王,说秦王贤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只要运用好兵法
和谋略定然能统一天下,可秦惠王却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他。
B. 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因花光了所有的财物,不得不回老家,此时的他,面色憔悴
回到家中,显得非常失意,亲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搭理他。
C. 苏秦从秦国回家后,潜心阅读《太公阴符》,揣摩成功,认为自己可以说服各国国君
了,于是取道燕乌集阙,最终用连横说说服了赵王。
D. 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妻子不
敢正眼相看,嫂子亦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苏秦不禁感慨万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4. 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给苏秦列传?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秋野五首(其四)①
杜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②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③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④,赐被⑤隔南宫⑥。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寓居于夔州瀼西。②输:同“愉”。③樵
声:樵人的歌唱。④青女:传说为司霜雪之神。⑤赐被:《后汉书·钟离意传》卷四十
一:“药崧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枕杜,食糟糠。帝每
夜入台,辄见崧,问其故,甚嘉之,自此召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给帷被皂袍,及侍史
二人。”后遂用为郎官入直之典。⑥南宫:尚书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远景,选用“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照
图。
B. 颈联写所闻,“家家”“个个”两组叠词,展示了家家户户都在浣衣、打柴的繁忙景
象。
C. 前六句从远与近、自然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为尾联的抒情蓄势。
D. 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虽远在他乡,但仍然牵挂朝廷的家国情怀。
16. 诗歌颔联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深切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它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
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
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手机里……的确,在信息爆炸的
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
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不过,也有人
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  )同
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
看”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
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
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
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
18.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一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
面的问题及危害。(50 个字左右)(4 分)
19.根据你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为“信息茧房”下定义。(4 分)
20.根据手机短信传播特点,将下面一则招聘启事改写成手机短信。(4分)
招聘启事
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
岗位职责: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
招聘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
应聘条件: 1. 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
字水平; 2. 能够细致认真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 3. 具备良
好的沟通能力。
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截止日期: 3 月 25 日。
校报编辑部
3 月 1 日
21.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请小组讨论拟定戏剧节
宣传主题。(4 分)
22.为了宣传校园戏剧节 ,请你设计选用媒介宣传种类。( 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年,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利用各种媒介高效获取
资讯广受欢迎,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深受喜爱,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热点事件备受关
注。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多种媒介
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如何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辨别各种
媒介信息真伪,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信息时代的媒介”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