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2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2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3 15:55: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了解回声产生的条件;5、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6、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大部分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2、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少数同学不能根据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3、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接受老师的讲解,但如果课后的辅导练习跟不上,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又不够,最终会为后续的学习埋下隐患。
3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1、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2、理解声速的影响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想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吗?今天,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活动2【活动】声音的产生
一、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播放课件)。引入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二、新课教学:1、学生实验: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要求:根据你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1)用小锤敲击音叉;(2)吹气球;(3)把纸屑放在桌面上,有手拍打桌面。{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交流: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欣赏图片,学生思考物体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巩固)3、观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再用手握住音叉,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4、小结:综合以上几个实验,你知道什么?(结论: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简单叙述唱片发声的原理。
活动3【活动】声音的传播
一、1、提问:老师在课堂上说话,你是如何听到老师发出的声音呢?{学生回答}2、引出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观察演示实验(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在玻璃罩中放入一部正在发声的手机,用抽气机迅速的抽空玻璃罩中的空气,观察手机铃声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结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5、学生实验(声音是否也能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设计实验:(1)将正在发生的闹钟装入胶带后放入水槽中;(2)敲击桌面,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结轮:都可以听到声音。}6、思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呢?(看表分析)结论:1、在固体中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最慢。2、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熟记:声音在(15摄氏度)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活动4【讲授】回声
一、1、理解回声的定义。2、知道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回声要比原声晚0.1秒)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和液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气体的振动不能产生声音B.声音传播不需要媒介物,真空也能传声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当温度不变时,不同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2、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将发生()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3、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列描述较确切的是(  )A、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D、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
4、老师在教室内上课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教室窗户开着,没有回声B、教室长度不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C、教室长度不足,不产生回声D、教室各堵墙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5、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着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靠什么物质传播的。()A、大地和空气B、水和空气C、大地和水D、大地、水和空气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三、回声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距。
活动7【活动】拓展
课外实践:自制土电话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