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
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
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
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
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
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
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
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
—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
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
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
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
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
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
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
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
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
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这种“以
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
“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
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
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
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 20 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
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
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
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
“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
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
《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
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
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有删改)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
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
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
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
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
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
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
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在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
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心灵与肉体、历史与现
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
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
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
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B.材料二,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C.杂文是台湾当代散文中最活跃的类型。
D.材料三,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答案 D
解析 A 项“彻底瓦解”错。由材料一第四段“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
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
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可知,20 世纪中国散文只是突
破了明清散文的窠臼,而固有体系和规则并没有彻底瓦解,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均
属于”错。由材料二第二段“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
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 20 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可知,
并不是史铁生的所有文章都属于“大品散文”,B 项说法过于绝对。C 项“最活跃”错。
由材料三第四段“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可知,杂文在台湾当代散文中
很活跃,而不是最活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杨朔的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D.周晓枫的《黑童话》使用了“三段式”结构。
答案 D
解析 “使用了‘三段式’结构”错。由材料二第三段“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
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
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
式”可知,《黑童话》并没有采用“三段式”结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B.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C.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D.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答案 C
解析 A 项“不变主题”错。由材料三第二段“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
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知,梁
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B 项“成就最高”错。由材料三第
三段“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可知,诗情哲理类散文
是台湾散文创作的主体,而不一定是成就最高的。D 项“相同”错。由材料三第一段“其
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可知,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是“五四”时期散文的延伸。
4.阅读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的发展特点。(4 分)
答:
答案 ①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②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
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③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解析 由材料二第一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
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可知,改革开放
四十年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由材料二第二段“改革开
放,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
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
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
辨精神更为充沛。由材料二第三段“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
的开放性”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 分)
答:
答案 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
创作空间。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
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
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
承续和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一第一段“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
作空间。由材料一第二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
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
中心”“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可知,在“五四”新文化
运动主张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由材料一
第三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
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
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可
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
活跃、洒脱自然。由材料二第二段“‘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
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
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这种‘以小
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可知,“五
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材料三
第一段“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
文的延伸”可知,“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
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
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
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
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
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
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
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
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⑤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
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
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
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
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
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
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
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
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
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
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
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
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
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
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
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
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
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
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
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节选自史铁生
《我与地坛》)
文本二: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
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
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
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
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
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
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
静地。
④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
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
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
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⑤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⑥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
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⑦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
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
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
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
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
坛,地坛在我。
(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用“宿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虽然相逢具有偶
然性,但相逢让彼此联系更紧密。
B.史铁生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之后,便不再对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怀,
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
C.文本二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表现出地坛幽静又生机盎然,这也是作者说自己
主要想念地坛的安静的原因。
D.文本二写“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地坛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获得了
彻底的宁静,不愿再去地坛。
答案 A
解析 B 项“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错,史铁生只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遭遇,并
非“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C 项“这也是作者说自己主要想念地坛的安静的原因”
错,作者想念地坛的主要原因是“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
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D 项“不愿再去地坛”错,文本二说
“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
来”,是作者的灵魂里住着一个地坛,不必再去地坛,而不是“不愿再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从两个层面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变化,
表达的中心从“地坛”变化到“家”。
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将“死”和“节日”联系起来,在反差中体现
出作者面对死亡时乐观豁达的心胸。
C.文本二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初身在地坛,获得了生命的成长,并且多
次对“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D.文本二写“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与上文照应,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
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
答案 D
解析 “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错,应当是作者
只要想获得精神的宁静,就能够仿佛仍身在地坛一样,很快进入到宁静的状态。
8.文本一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交代了作者到园子里去的原因,这些
不变的事物让作者能够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让他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2)古园中那
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给了作者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3)
正是这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懂得了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让他懂得了生命
真正的意义。
9.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一个可以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滞留于此的收容之地;(2)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还是他精神的庇护所、生命的启迪者,是他的人生导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
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
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
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
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是日,剧饮而归。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苏轼《游沙湖》)
注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故表示时光流逝。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余 A 戏之 B 曰 C 余以手 D 为口 E 君以眼 F 为耳 G 皆一时 H 异人也
答案 CEG
正确断句: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句意: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答案 A
解析 “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应该是“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
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的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
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
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
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答案 D
解析 “悲从中来”错,根据苏轼歌词的后三句可知,苏轼乐观旷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
茫的江面。
(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
的细丝。
14.《游沙湖》是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的?请简要概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听闻庞安常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
陪同庞安常游清泉寺与兰溪;④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
参考译文
乙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
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
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
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
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
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啼
唱。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您看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晚年
的时光中一味地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
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
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
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
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
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
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答案 B
解析 B 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一片闲云”是比喻,不是“景物描
写”。
16.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
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
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
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
是: , 。
(2)杜 甫 《 望 岳 》 中 表 现 泰 山 高 耸 挺 拔 , 赞 叹 自 然 神 奇 秀 丽 的 两 句 是
“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比喻和双关
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共 3 题,9 分)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
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
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
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
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
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
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
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
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
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
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
诗 一 样 的 温 柔 ; 这 便 是 济 南 的 秋 。 况 且 因 为 颜 色 的 不 同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
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 B
解析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
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
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
更分明了,更瘦硬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
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
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突出了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了画
面感和节奏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了济南秋天的特点。
解析 原句中“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单独成句,突出了颜色
变化流动的特点,突出了山脚颜色的变化,表现了济南秋天的特点。改句“黄色、灰色、
绿色、藕荷色”作定语,修饰“条子”,没有突出山脚颜色变化的画面感和节奏感。
20.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答案 (示例)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②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解析 第①处,结合“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分析,此处可
以填“忽然又温暖一会儿”;第②处,结合“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分析,此处
主要讲“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作,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①__________________,他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的画作有极高的造
诣。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
不 阿 、 秉 言 直 书 的 性 格 , 使 他 仕 途 多 舛 , 几 次 被 贬 , 一 生 的 大 部 分 时 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
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有“可使食无肉,不
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
③__________________,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
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案 (示例)①论词作 ②竟在流放中度过 ③如果没有他
解析 第①处,所填语句在结构上应与“论散文”“论诗作”“论书法”“论绘画”相
同,在内容上应与“苏辛”的文学常识相关,由此可推知,此处应填“论词作”之类的内
容。第②处,由前文的“仕途多舛,几次被贬”可以推知,此处应填“竟在流放中度过”
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从空缺后的“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看,此处应填
一个假设句,根据两句的逻辑关系可知,应填“如果没有他”之类的内容。
22.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2)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达。(3)苏东坡精神丰
富、永恒。
解析 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林语堂的话,说明苏东坡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句列举
了苏东坡在艺术领域多个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
才。第二段也有两句话,第一句说的是苏东坡才华横溢但仕途多舛;第二句说的是他能乐
观对待人生的坎坷,活出自己的精彩。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
达。第三段有三句话,第一句以苏东坡的诗文表现其精神的丰富;第二句说的是苏东坡给
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第三句说的是苏东坡的精神永恒。综合起来,可以概括
为: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 24 小时
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
出了“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近日《北京青年
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
20 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
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更进一步
思考,这其实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然,以对立态度对待自然;后者在
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以互融态度对待自然。此外,二者的视角也不相同。前者从城市的
净化和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视角;后者从城市的美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
发,是浪漫主义视角。写作中既可以肯定尽扫落叶的前者,也可以肯定保留落叶的后者,
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立意。
参考立意:以制度管理保障生活环境,让生活多一点诗意;让制度与人文比翼齐飞;留住
城市里的自然之美;“一刀切”的管理要不得;等等。
【佳作赏读】
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
要求环卫工人轮班值守,不留一片落叶有错吗?没有,因为此举是为确保人民生活环
境的干净整洁。但若把落叶暂时保留下来,让市民感受落英缤纷的美景,既节省了人力物
力,又可使人身心愉悦,岂不更好?净化环境固然很好,但若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一
步美化环境,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则更符合现代化城市所崇尚的人文之美。
从干净安全的角度来说,落叶遍地,一阵风起,既会降低环境的清洁度,又可能会影
响交通。但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刻,我们又需要落叶来遣兴、感怀。“一叶落知天下
秋”,千百年来,我们通过落叶来感受秋的肃杀和迷人,当秋天再也见不到落叶,就如春
无百花、夏无浓荫、冬无瑞雪一样,失去了季节的灵魂,也让我们失去了对时序的感知。
郁达夫在想念故都的秋天时,念念不忘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夜秋风起,落叶满京城,眼前是黄叶的飘飞,脚下是落叶的柔软,
这种感觉,在高楼林立的钢铁丛林中,在水泥混凝土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现代都市
里,这是我们少有的亲近自然和追寻诗意的时刻。
文明的发展让我们从自然进入社会,从乡村来到城市。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人文的
失落、精神的匮乏。有人怀念乡间的小道,有人不舍茅屋上方的炊烟,更有人开始逃离城
市,只为再次感受小桥流水的清幽、落日残霞的宁静,当然,也包括落叶飘零的静美。我
们虽不必如此,但在城市里留一份念想,在科技的理性和制度的冰冷之外多一份美好和诗
意,多一些感性和人文,并不过分。
暂时保留一些落叶,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意义也就在此。遥想当年杜甫在夔州城
登临送目,看天高地远处“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落叶而想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
心生悲怆。设若先生于今日再次登临,却只见高楼鳞次,而不见长江,只见林木萧疏,而
不见落叶,不知感慨还能系于何端?
丰子恺有两句小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写尽了生活的诗意。而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树下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落叶”也未尝不可,只需城市管理
者多一些人文思考,便可给城市留此诗意之美。
【名师点评】 本文以小见大,透过落叶看到的是一种人文和诗意。开篇对材料中两
种态度进行分析,并指出落叶的存在对人的意义。然后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杜甫《登
高》为例来论证为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的意义,让文章有了深度。最后化用丰子恺的小
诗,再次点题。文章多处引用,富有文采和诗意,同时文中出现的郁达夫和杜甫的作品均
出 自 课 本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
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
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
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
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
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
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
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
—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
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
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
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
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
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
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
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
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
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这种“以
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
“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
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
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
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 20 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
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
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
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
“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
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
《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
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
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有删改)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
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
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
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
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
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
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
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在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
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心灵与肉体、历史与现
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
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
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
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B.材料二,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C.杂文是台湾当代散文中最活跃的类型。
D.材料三,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杨朔的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D.周晓枫的《黑童话》使用了“三段式”结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B.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C.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D.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4.阅读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的发展特点。(4 分)
答: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
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
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
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
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
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
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
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
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⑤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
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
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
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
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
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
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
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
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
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
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
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
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
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
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
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
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
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
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
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节选自史铁生
《我与地坛》)
文本二: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
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
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
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
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
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
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
静地。
④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
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
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
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⑤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⑥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
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⑦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
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
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
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
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
坛,地坛在我。
(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用“宿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虽然相逢具有偶
然性,但相逢让彼此联系更紧密。
B.史铁生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之后,便不再对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怀,
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
C.文本二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表现出地坛幽静又生机盎然,这也是作者说自己
主要想念地坛的安静的原因。
D.文本二写“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地坛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获得了
彻底的宁静,不愿再去地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从两个层面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变化,
表达的中心从“地坛”变化到“家”。
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将“死”和“节日”联系起来,在反差中体现
出作者面对死亡时乐观豁达的心胸。
C.文本二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初身在地坛,获得了生命的成长,并且多
次对“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D.文本二写“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与上文照应,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
地
8.文本一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
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
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
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
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是日,剧饮而归。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苏轼《游沙湖》)
注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故表示时光流逝。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余 A 戏之 B 曰 C 余以手 D 为口 E 君以眼 F 为耳 G 皆一时 H 异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
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的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
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
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
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游沙湖》是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的?请简要概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
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
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
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
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
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
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16.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
是: , 。
(2)杜 甫 《 望 岳 》 中 表 现 泰 山 高 耸 挺 拔 , 赞 叹 自 然 神 奇 秀 丽 的 两 句 是
“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比喻和双关
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共 3 题,9 分)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
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
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
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
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
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
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
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
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
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
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
诗 一 样 的 温 柔 ; 这 便 是 济 南 的 秋 。 况 且 因 为 颜 色 的 不 同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
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
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作,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①__________________,他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的画作有极高的造
诣。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
不 阿 、 秉 言 直 书 的 性 格 , 使 他 仕 途 多 舛 , 几 次 被 贬 , 一 生 的 大 部 分 时 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
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有“可使食无肉,不
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
③__________________,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
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 24 小时
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
出了“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近日《北京青年
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
20 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