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知识速记
第三单元知识速记清单
1.课文回顾
2.熟记成语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比翼连枝:比喻夫妇亲密不离。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共挽鹿车:一同拉着小车。比喻夫妻安贫乐道,同甘共苦。一般用于夫妻之
间。
镜破钗分:比喻夫妻失散、离异。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鸾凤和鸣: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用来比喻夫妻和美。一般用于夫
妻之间。
琴瑟和谐:比喻夫妇情深意笃,非常和美融洽。琴瑟,古代两种常配合演奏的
乐器,喻指夫妇。用于夫妻之间。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说法。一般不能用来形容其他对象,如产品
等。
汗牛充栋:拉运书籍的时候,牛会累得出汗,此之谓“汗牛”;堆放书籍的时
候,会一直堆到屋顶,此之谓“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
来。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态,借以引人注意或以此吓人、骗
人。
言之无物: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3. 文言实词积累
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①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
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②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
因果关系
古义:第二年
明年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容颜
颜色 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多指色彩
古义:突然冲出
突出 铁骑突出刀枪鸣
今义: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
古义:整理
整顿 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古义:以前(副词)
向前 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朝前
古义:年纪大了
老大 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指示代词,这
是 自言本是京城女 判断动词,是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
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写.创作
因为长句
为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 给,替
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遂命酒 摆酒席
活用为动词
歌以赠之 作歌
名词
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浔阳
在夜里
江头夜送客
活用为状语
梦啼妆泪红阑干 在梦里
江州司马青衫湿 被打湿
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
活用
商人重利轻别离 看重,轻视
4.情境默写。
(1)《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
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
(2)《梦游天姥吟留别》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
和自由的向往。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的典故,用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
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
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
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
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7)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短歌行》中,曹操巧妙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苦闷。
(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夜幕突然降临时出现的可怕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归园田居》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杜甫在《登高》中写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
多,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
起而长嗟 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4.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5.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6.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7.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8)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9.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0.栗深林兮惊层
巅 熊咆龙吟殷岩泉 11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1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熟记本单元相关的重点文学及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
高。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
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女诗人蔡琰等。他们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
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
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趋向
有重要的影响。
2.诗体常识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
(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等。后人沿
袭唐人说法,把唐代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代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
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的限制,有
歌、行、吟等体裁。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
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
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
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
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
的原则处理。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
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
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
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
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新乐府运动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
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
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
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
“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
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游仙诗
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思想感情的诗歌。游
仙诗至汉魏六朝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以后,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
但作此类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
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
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具备浪漫的色调。
3.文学流派
田园诗派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的重要
代表作家。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
的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
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的感受。
4.诗人风格
作者 诗派 风格 艺术手法
曹操 古乐府 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诗朴实无华、感
情深挚,风格苍
凉悲壮。
陶渊明 田园诗人 诗文朴素自然,意境高远,内容丰 比兴白描等
富,风格多样。
李白 浪漫主义 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想象奇特,善于
运 用 夸 张 、 拟
人、象征等多种
修辞手法;善用
神仙典故,具备
浪漫色彩。
杜甫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声律、对仗、炼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 字炼句
“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
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
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
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
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
挫”音乐美
白居易 现实主义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白晓
畅
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
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
元和
后形成制度。后来朝鲜、日本、越南受中国的影响,都曾使用
过年号。
左迁 降低官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出官 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
古代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
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司马
后世朝代亦有设置,其职权大小不一。唐代的司马是州刺史的
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
教坊
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
青衫
”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
定义 “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
又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特点 词牌 每首词的曲词名称,决定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标题 词的主要内容
按照字 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0 字以
数 上)。
豪放派和婉约派。
分类
按照流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
派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
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
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
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
等。
词的主要流派
婉约派
婉约词派是宋代的一个词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代表
作家有秦观、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柳永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
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比较狭
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
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
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
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
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
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
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
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
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
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豪放派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的特点
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
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它
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这样重大的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
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
疾。
豪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
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
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
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新高考在“古代诗文阅读”中主要考查: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诗歌的“表达技
巧”是必考内容。
本单元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
一 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直抒胸臆,表
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
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古诗中常见的情感如下:
(1)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
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
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
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
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 诗歌的比兴与白描手法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所谓“比”,是通过具形具
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短歌行》开头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
如月”比喻才德高盛。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好;语言质朴
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白描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话,诗人用白
描、动静结合、远近相交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现了朴拙
自然的趣味。
修辞手法鉴赏“三步法”
比兴属于修辞方法。
第一步:判。品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
第二步: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第三步:赏。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条列出。
描写方法鉴赏“三步法”
第一步:指。指出诗歌中描写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联。联系具体内容,阐释该描写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赏。赏析该描写方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分条列
出。
三 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内涵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一种很常见的手法。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
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使诗歌的
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强
化感彩等作用;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还应注意,典故的用意往往是因人因诗,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图和情感而异
的,在答题过程中切忌死记、照搬典故,而应根据具体的诗句体会。
如《短歌行》中的用典:
诗句 类别 作用
呦呦鹿鸣,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
食野之苹。 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
言典
我有嘉宾, 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
鼓瑟吹笙。 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
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
山不厌高,
言典 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
海不厌深。
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
越多越好。
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
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
周公吐哺,
事典 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
天下归心。
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
山的雄心。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
孙权 英雄、风流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
刘裕 气吞万里如
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的远大抱负
虎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 草草、赢得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
刘义隆
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仓皇北顾 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
拓跋焘 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 可堪
复中原的不满
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
廉颇 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 凭谁问 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
遗矢(屎)矣。” 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用典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典故来源。平时复习中,对诗歌中出现过的典故一定要有所积
累,如“陶朱”指富商,“杜康”是酒的代称,“鸿鹄”指志向高远的人,等
等。
第二步,辨明用典形式。搞清作者与典故的关系,是用来自比,还是对比
衬托,紧紧抓住二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作答。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 课文内容素材
1.事实、形象素材
1.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是地,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
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
2 周瑜美人英雄——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周瑜随从孙策攻破皖城
(今安徽潜山县梅城镇)时,以征服者的姿态得到两个国色天香的“战利
品”,一个叫大乔,一个叫小乔。大乔嫁给了孙策,孙策有经世之才,二
人是天作之合。小乔嫁给了周瑜,周瑜是青年才俊,文武双全,英姿飒
爽,风流倜傥,二人结合是神仙美眷,羡煞旁人。
3.周郎赤壁——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占领荆州以后,水陆军二十
万顺势南下。31 岁的周瑜力排众议,驳斥投降派的主和论调,他认为曹操
虽然托名汉朝丞相,实为汉贼, 他向孙权分析了当下形势,指出曹操南下
的兵行四大患,劝孙权抓住时机,击破曹操。并请求率领精兵数万人,进
驻夏口,与曹操决战。周瑜的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于是任命周
瑜和程普为左右督,以周瑜为主帅,与刘备军联合迎击曹操。周瑜用诈降
之计,巧用火攻,扬水战之长,终以弱胜强,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4.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
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的优秀,离不开
家庭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孙坚,哥哥是孙策,正是有了父母和兄长的谆谆
教诲,才成就了后来的东吴大帝。
5.刘裕布衣出身——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
到刘裕这一代时家境已十分贫苦,他的父亲一度因为无力养育而打算抛弃
他。刘裕长大后,“雄杰有大度”,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拘小
节,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早年因家境过于贫寒,落魄到靠砍柴、种地、
打渔和卖草鞋为生。刘裕仅认识一些文字,曾因为赌博樗蒲而倾家荡产,
遭乡里轻鄙,时人大多不能赏识他。
6.刘义隆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刘义隆于元嘉元年(424
年)即皇帝位,在剪除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延续宋武帝刘裕治国
方略,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查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实行劝
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
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北魏在景平元年(423 年)曾乘刘裕
去世大举南侵,夺取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
地。故宋文帝自即位以来便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但因好大喜
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7.佛狸祠——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
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
不济。元嘉 27 年,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强敌北魏一直追到长江北岸
的瓜步,京师震动,刘宋几乎亡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佛狸祠”。
8.廉颇老矣——公元前 245 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
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
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
省开封市)。后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
再被赵国任用。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
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
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
赂,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
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
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二、素材运用示例
话题 1:惜时
1.可用素材
①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②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③周瑜年少功成。
2.运用实例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感慨人生苦短,尚未建功立业。而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人在游戏里挥霍光阴,人在追星中蹉跎岁月,有人在
闲聊中消磨人生,有人在彷徨中错过时光。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不要
在奋斗的年纪选择“躺平”,莫要等到两鬓成斑才后悔什么都没来得及
做,“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你看,34 岁的周瑜
已经是指挥若定的大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23 岁
已经拉起了一支起义军,于万人之中擒拿叛徒。功成名就不是一蹴而就
的,是多少个日夜的努力与准备换来的。每一寸被虚度的光阴里,都藏着
你无限可能的未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岁月只会眷顾那些懂
得珍惜它的人。
话题 2:家庭教育与成才
1.可用素材
①苏母教子
②李清照出生书香世家
③生子当如孙仲谋
2.运用实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并不只是发生在校园里。家庭是孩子成
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不可替
代的,许多的成功的人,我们往往关注他们自身的努力,却忽视了他们的
家庭。孙权,连曹操都感慨“生字当如孙仲谋”,没有父兄的榜样,母亲
的倾心培养,哪有这后从称赞的江东英豪;一代文豪苏轼,历经挫折却始
终坚持正道直行,和他的母亲程夫人的教育分不开;李清照,被称为“千
古第一才女”,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性,能有如此成就源于父亲李格非的
开明与引导。身为父母,不只是给孩子提供衣食,更要在为人处事方面言
传身教。而如今,有只顾自己玩乐,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有只会唠
叨,只看分数的父母;有以工作繁忙为由,忽视陪伴孩子的父母;也有为
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父母。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营
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话题 3:知音
1.可用素材
①白居易与琵琶女
②李清照与赵明诚
2.运用实例
人生于世,与何人为伴才是幸福的?有人说要结交比你优秀的人,有
人说要结交真诚的人,有人说要结交正直的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还是
遇到一个知己,或为朋友,或为萍水相逢,或为最亲密的人,他们不必多
么优秀,多么完美,最重要的是懂你。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
妙不可言;就像白居易和琵琶女,浔阳江头,司马青衫,无声胜有声;就
像李清照与赵明诚,金石字画,人生起落,同悲同喜。他(她)可以分享
你快乐,聆听你的心声,与你共担风雨,与你共话未来。如果你幸运的拥
有一个这样知己,那必定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幸
事。
话题 4:坚守初心
1.可用素材
①白居易被贬,思想大变
②辛弃疾宦海沉浮,不改恢复中原之志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片段运用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多么美好的祝福,多么难得的坚
守。多少少年的胸怀,少年的热血,少年的棱角,在生活的磨砺中悄然不
再。就算是名动京师的大诗人白居易,在经历了被贬江州的挫折后,也不
免诗风大变,向现实妥协,又有几人能不改初衷,永远是那个向上的少
年?不,有的,他,就是辛弃疾,从少年立志恢复中原,拉起一支队伍抗
金,到南归朝廷,献上《美芹十论》,再到宦海沉海几十年,被频繁调
动,被弹劾闲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始终不忘恢复之志,至死不悔,令
人动容。现实的风浪再大,总有一些像辛弃疾这样的人坚守着那份初心,
扬起风帆,一往无前。他们做不了识时务的“俊杰”,也不羡慕摧眉折腰
的“明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流连于安逸,不妥协于荆
棘,走出半生,依然是那个昂扬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