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从 2002 年 4 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 2
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 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
安全,是 20 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 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
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
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
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 4 号染色体的测
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 年,中国联合研
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
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
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
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
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
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
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
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
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
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 4 月 26 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
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
利桑那大学等 16 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
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
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
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
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
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
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
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 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
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
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 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
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
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
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
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 1 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
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
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
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 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
菲律宾。公元 5 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
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
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 9 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 1.2 万个全长新
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 453 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
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
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
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
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
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答案 D
解析 D 项,“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中
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 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
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
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
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
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答案 D
解析 D 项,“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
产业化目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 16 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
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
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 1 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
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
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答案 B
解析 B 项,“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
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
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
其他国家的。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题干信息,然后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相关信息。“中国要夺
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材料三第二段,其后就是关于日本学者命名的
介绍、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那么分析原因就要明确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命名并不
符合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答案。另外,一定不能遗漏“水稻的起源和驯化
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信息。
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
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 16 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
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
源。
解析 本题需要概括每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
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
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
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 16 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
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
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
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
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 99%的报业市场和 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
及海外 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 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
3 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 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
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用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
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被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 年代国
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
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
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
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
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1974 年 8 月,我国确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研
究项目。北京大学从 1975 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
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 1976 年做出决
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
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的细致调查与分
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
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
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
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 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
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
为节省 5 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
长达 18 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
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
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
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
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
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 年,56 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
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年轻人。”
有些人又不理解了,人家 60 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有很多,王选是不是想
“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
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
1964 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 1975 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 27 岁和 38 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
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 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 岁)、阳振坤(28 岁)、汤炽(28 岁)
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
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
立研制的 PostScript Level2 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
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有删
改)
6.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下列对其作用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多次引用王选院士自己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B.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C.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献身科学的精神。
D.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充足的准备,显示了作者
广博的知识。
答案 D
解析 “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错,人物通讯文章重点是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而不
是突出作者广博的知识。
7.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下列对这四篇文章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主
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B.本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
扬》都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构筑文章。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使用鲜明的、个
性化的语言,使张秉贵、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D.“节省 5 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
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的精神。
答案 A
解析 “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说
法不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具体事例展现
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
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探界者”钟扬》通过报道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作为耸立在雪
域高原上的精神坐标,在植物学领域、科普工作、教书育人、科技援藏等方面所付出的种
种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钟扬用有限的生命实践着伟大的目标和理想,表现了钟扬对国家、
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
8.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说明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立
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
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王选教授
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等,这些都带着新闻报道
者的立场。(2)客观性与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在于新闻能不能尊重事实。
很显然,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作者立场是合情、合理、可信的。
9.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 60 个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袁隆平历经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选育“超级稻”;张秉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几
代顾客的心;钟扬献身种子事业,不断探索生命的高度与广度;王选献身科学、甘为人
梯,让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共和国的劳动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高
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共同铸造着“中国梦”,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
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
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
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会陈俊卿、虞允文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
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
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
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
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
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
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
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
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
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
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
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
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
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
节。(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时 A 张浚谪永 B 杜门 C 谢客 D 万里三 E 往不得 F 见 G 以书 H 力请
答案 BDG
正确断句: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
句意为: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
力请求
解析 “谪永”即“贬谪到永州”,“永”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杜门谢客”是张浚贬
谪到永州之后的行为,“杜门”和“谢客”是动宾式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不得
见”的主语是万里,故在“不得见”后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 C
解析 “‘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应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
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
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
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
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答案 B
解析 “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
官”错,文中原句是“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由
“请”可知,杨万里只是请求修筑寨堡,没有提到结果如何,且并未因此授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
人相庆贺。(“阙”,同“缺”,缺少;“擢”,提拔;“端人”,正直的人)
(2)韩侂胄当政,想多方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辅佐他的人。(“用事”,当政;“网
罗”,多方网罗;“羽翼”,名词作动词,指辅佐,做辅佐……的人)
14.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因忧国而死。(2)表现了杨万里为人刚正耿直、
热爱国家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
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
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终身佩服
他的教导,把自己读书的房间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
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
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
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
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任
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
平茶盐。
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提升他
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在
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杨万里被征召为尚左郎
官。
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
庆贺。他日太子读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
敬重他。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
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
去,王淮依次提拔任用他们。杨万里历任枢密院检详官,暂时署理右司郎中,后升迁为左
司郎中。杨万里后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
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
州,杨万里不赴任,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面了。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
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当政,想多方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
做辅佐他的人,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
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
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
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心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
个年轻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人拿来
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
这么大年纪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
写罢就去世了。杨万里擅长写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
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号“文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
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
归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
分)
答案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
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
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
把成把握取的芣苢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芣苢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
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
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
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时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
吃饭休息的样子。
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薄言襭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低头
折腰只不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原创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
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________,“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
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
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 99%到 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
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
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
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__……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
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 分)
答案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风驰电掣
解析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前者强调“坚持”,后者强调“要求极高”。结合
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连最
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应使用
“一丝不苟”。“风驰电掣”,形容速度飞快。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速度,应使用“风
驰电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案:
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
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
行……精神”;第二处语病,“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
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 分)
答案 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事
业”,以“汗水”来比“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
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解析 就画横线句来看,“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
花绽放,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
“事业”“实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
“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
活的“硬核”庄稼。
小麦收了镰,玉米好下田。虽说此时地里满是麦茬,但玉米并不挑栖身之处。播种其
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
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
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有经验的庄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
抱不到瓢,留住最好的那一棵是不二选择。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
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地里,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动,墨绿色
的波涛此起彼伏。夜晚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一天又一天,玉米茎上的包穗日渐充实,走向成熟的神态沉稳自若,当中还透出融融
的暖意。转眼间,夏日的燥热渐行渐远,秋光已向田野间走来。对庄稼人来说,所有付出
的日子,都在此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疲劳和汗水都有了回报。
就这样,小半年忙乎乎地耕,终于到手了一大仓沉甸甸的收获。此时,庄稼人的心里
都不由得发出两个字——值了!
21.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D.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答案 D
解析 例句和 D 项都使用了想象的手法。A 项,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
美而情不欢。B 项,设问,自问自答。C 项,比喻,以明镜喻池塘。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得发出‘值了’两个字。”从
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值了”上,写庄稼人的满足感,改句则没有
突出这种意味。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值
了”用破折号突出,并放在句子最后,语气干脆,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
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 原句与改句相比,将“值了”特别指出,从而突出了庄稼人的满足感,同时“值
了”是庄稼人的口语,此处特别指出则更能凸显文章的语言风格。“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
得发出‘值了’两个字”语气过于舒缓,而原句中以“值了”二字结尾,语气干脆,又耐
人寻味。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
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
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分析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写农村夏日的劳动场面,男男女女各劳
其事,连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劳动;材料二写劳动对人的意义,是人在内外各方面趋于
完善的源泉;材料三借毛泽东对儿子的寄语说明人需要在劳动中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三
则材料写出了劳动之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立意需围绕此进行。另外写作要求中
设置了具体情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提示我们在写作中应联系
当代现实生活,写出时代感。
参考立意: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劳动创造;各劳其事,共建强
国;生命在于劳动;等等。
【佳作赏读】
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
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一百年前,李大钊曾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这样写道。
诚如斯言,对于个体来说,劳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负面影响,从而完善我们的道德与
心灵;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其发展强盛,也源自每一个人“努力去作人的活动”。
一百年后的今天,劳动依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服其劳,万众归心,才能共圆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的强大,需要以财富的积累为基础。而财富,源自人们劳动的创造。
法国作家拉·封登曾劝告世人:“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与其说
劳动是财富,不如说财富是由人自身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老干妈”品牌从摆地摊到走向
中国,甚至走向世界,依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劳动;义乌小商品的经营从清朝的“鸡毛换
糖”到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依靠的就是点滴劳动的积累。无数身怀梦想的人们就是通
过自己的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积累,国家的强
大也在这一财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劳动创造的不只是财富,更包括人人皆欲成就的人生价值。一个清洁工,他所能创造
的物质财富或许极少,但在维护城市清洁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城市变得更美,
让其他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干净,舒适,这种劳动让他获得了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价值认
同;一位作家,几十年的笔耕不辍看似没有给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但他通过脑力劳动所创
作的作品让人在文字间感受到真情与美好,让人受到人生启迪,所以即使不能拥有过多的
物质财富他也甘之如饴。这是劳动更伟大的魅力所在。无数个体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丰盈自己的人生,从而助力国家也变得更加强大。
国家的强大,还需要社会有序、人皆敬业。而各服其劳,即是敬业。
一个司机,在道路上文明驾驶,这是敬业;一个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这是敬
业;一个警察,把本职工作做好,保一方平安,这也是敬业。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各
自的领域内认真劳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敬业。当敬业已成风气的时候,社会
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国家才有可能变得强盛。
于己,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于国,劳动可以让社会有序,助力
国家腾飞。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大声呼唤:让我们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名师点评】 文章采用分论点并列式论述结构,本论部分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实现人
生价值、劳动让社会有序三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对于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意义。文章在论
述时将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做到了论证有力,同时结构完整,主题鲜
明。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从 2002 年 4 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 2
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 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
安全,是 20 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 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
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
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
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 4 号染色体的测
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 年,中国联合研
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
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
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
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
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
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
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
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
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
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 4 月 26 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
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
利桑那大学等 16 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
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
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
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
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
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
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
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 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
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
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 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
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
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
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
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 1 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
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
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
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 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
菲律宾。公元 5 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
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
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 9 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 1.2 万个全长新
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 453 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
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
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
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
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 3 010 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
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 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
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
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
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
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 16 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
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
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 1 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
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
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
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
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 99%的报业市场和 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
及海外 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 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
3 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 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
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用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
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被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 年代国
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
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
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
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
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1974 年 8 月,我国确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研
究项目。北京大学从 1975 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
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 1976 年做出决
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
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的细致调查与分
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
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
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
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 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
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
为节省 5 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
长达 18 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
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
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
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
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
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 年,56 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
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年轻人。”
有些人又不理解了,人家 60 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有很多,王选是不是想
“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
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
1964 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 1975 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 27 岁和 38 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
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 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 岁)、阳振坤(28 岁)、汤炽(28 岁)
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
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
立研制的 PostScript Level2 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
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有删
改)
6.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下列对其作用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多次引用王选院士自己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B.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C.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献身科学的精神。
D.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充足的准备,显示了作者
广博的知识。
7.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下列对这四篇文章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主
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B.本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
扬》都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构筑文章。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使用鲜明的、个
性化的语言,使张秉贵、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D.“节省 5 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
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的精神。
8.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说明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立
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 60 个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
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
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
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
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
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
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
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
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
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
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
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
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
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
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
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
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
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
节。(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时 A 张浚谪永 B 杜门 C 谢客 D 万里三 E 往不得 F 见 G 以书 H 力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
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
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
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
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
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
归的过程。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
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
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时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
吃饭休息的样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
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________,“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
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
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 99%到 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
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
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
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__……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
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
活的“硬核”庄稼。
小麦收了镰,玉米好下田。虽说此时地里满是麦茬,但玉米并不挑栖身之处。播种其
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
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
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有经验的庄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
抱不到瓢,留住最好的那一棵是不二选择。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
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地里,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动,墨绿色
的波涛此起彼伏。夜晚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一天又一天,玉米茎上的包穗日渐充实,走向成熟的神态沉稳自若,当中还透出融融
的暖意。转眼间,夏日的燥热渐行渐远,秋光已向田野间走来。对庄稼人来说,所有付出
的日子,都在此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疲劳和汗水都有了回报。
就这样,小半年忙乎乎地耕,终于到手了一大仓沉甸甸的收获。此时,庄稼人的心里
都不由得发出两个字——值了!
21.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D.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得发出‘值了’两个字。”从
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
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
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