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21:22:14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八单(B 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 3 版收
录字母词 39 个,第 6 版猛增到 239 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
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
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
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
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
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
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
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
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
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
比如 X 光、B 超、A 股、B 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
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
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
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
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
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
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
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
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
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
“PM2.5”用“微尘 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
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
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
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
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
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 zhì。
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
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
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
萨 vs 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 GDP 指国内生产总
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
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
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
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
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
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
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
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
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
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
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
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答案 B
解析 B 项,根据材料一第 2 段中的“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
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可知,“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任由字母词扩张、
泛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
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 SA”
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
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
母词弱点的。
答案 B
解析 B 项,举例不当,“SA”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
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 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
还不如 DNA 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 2010—2014 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 35 天的样本
语料中出现字母词 490 个,共 1597 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
一”。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A 项,批评某些企业将国
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外文字母符号的做法,与材料一第 1 段中所说的一致,所以可以作为论
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 项,“应该向大众推广”与材料一第 4 段中认为在类似“快车
道”的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字母词应禁止使用的观点相悖,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
点;C 项,材料一第 4 段中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必须使用普通话
和规范汉字”,因此《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字母词不属于对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和限制,不
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 项,举阿拉伯数字在某些汉词语中无法替代汉字的例子,论证的
是汉语有自己的应用规律,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4 分)
答案 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
③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
解析 关于字母词的特点,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有涉及:根据材料一第 4、5 段中列举的“X
光”“B 超”“A 股”“B 股”“CPI”“PM2.5”等字母词可以判断字母词的构成特点,即由英
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另外,材料一第 4 段明确指出“字母词来
自外语”。材料二中,第 3 段指出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即其对使用者而言具有“视觉引
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这三种美感引力;第 4 段指明字母词的另一特点,即字母词
具有局限性,“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将以上特点分点概括即可。
5.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示例 1)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
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会冲击中华文化。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语汉
字的混乱,不必担忧。
(示例 2)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②材料一认为在个人生
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观
点明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一问题,需了解两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
材料一前两段在列举字母词迅速扩张的事实的基础上,指出“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
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的负面影响,并顺势提出“应该对字母
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第 4—5 段则具体阐述了如何规范和限制字母词的使
用。材料二从“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的事实谈起,阐述了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和
局限性,得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因此不必为此担忧的结论,最后指
出要想办法弥补字母词生命力有限的弱点。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
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确有所不同。
但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又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如材料一第 4 段将语言文字
的使用分为三个领域,并指出在专业领域和公民个人生活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
为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
的”。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又有相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
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
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
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
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
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
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
“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
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
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
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
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
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呀,
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
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
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
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
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
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
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
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
“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
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
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
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
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
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这一骂,那小子恼了,
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
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崽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
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
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
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
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一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
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
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
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
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
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
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
期》 “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
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
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
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
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
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
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答案】C
【解析】C.“肖像描写”错,相关信息是“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
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他又装着蒜,一边嚷
道:哎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
了”,可见,只有行为动作和语言描写,没有肖像描写。故选 C。
7.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B.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C.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D.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答案】B
【解析】B“是为了麻痹……敌人”错,应该是用十七团的威望迷惑吓唬敌人。故选 B。
8.请简要分析三槐的形象。
【答案】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
的突然“清剿”;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④讲究斗争策略,与敌人斗
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
【解析】由“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
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
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
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得
出答案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由“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
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
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得出答案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的突然“清剿”;
由“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呀,敌
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娘
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得出答案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由“治
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
十七团的威望的事”可见用有威望和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团来迷惑敌人,让敌人死心,“那
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
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④讲究斗争策略,与
敌人斗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
9.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
多的修饰和评论;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之中。
【解析】首先结合文本二明确什么叫沉浸式报道,然后由文本一举例证明。由“那天我们
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
起我的小包裹”“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
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
来。那时候在我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得
出答案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由“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
了,三槐来了”“他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
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得出答案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
论;由“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
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
爹亲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
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
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得出答案③打
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
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
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
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
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
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
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
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
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②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天子 A 荣之 B 则群趋 C 以为是 D 天子 E 辱之 F 则群擿 G 以为 H 非。
【答案】BDF
【断句】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句意】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
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
1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羞耻)
B.是故圣益圣(圣明)
C.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最初)
D.一切委之俗吏(把事情交给别人办)
【答案】D
【解析】A.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B.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C.始,副词,才。句意: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故选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节选部分运用对比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风气。
B.韩愈认为当时的士大夫这类人观念陈腐,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错误心理。
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
D.黄宗羲认为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
【答案】D
【解析】D.“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错误,原文是“使朝
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这句话是说无论朝廷之上,还是
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能够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
的气象。故选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答案】(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
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1)句:“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者……也”,判断句标
志。
第(2)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解惑;
“或”,有的(人);“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14.黄宗羲为什么认为当时的学校连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失去了?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社会风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②学校成了人们争
名夺利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特定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概括出:社会风
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
根据“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器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
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概括出:学校成了人们争名夺利
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
参考译文:
(甲)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
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
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
孩子;而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
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老师。不明句读,不
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
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嘲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嘲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
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这类人不与其同
列,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是奇怪啊!
(乙)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然而古代的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只如此,他还要让治理天
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
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
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因为
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
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天子
于是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所以
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
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
税、司法等等,全都委派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
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符。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
科举考试而喧嚣争夺,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
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
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
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
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六月十七日昼寝
黄庭坚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15.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B.“僵卧孤村”写诗人无所作为的处境;“不自哀”更进一层,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
凉。
C.“席帽乌靴”,在诗中代指不自由的官宦生活,与下句“沧州白鸟”的隐逸生活形成对
比。
D.两首诗都写到了梦,这两个梦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突出反映,又与客观的环境有关。
答案 B
解析 B 项,“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凉”错误,对“不自哀”理解有误,它意思是并
不哀叹自己,与前四字构成转折,同时引出“尚思”一句。
16.两首诗最后两句都写到了“风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答案 ①虚实不同。第一首诗中“风雨”是实写,诗人夜听风雨,梦到了铁马冰河的征战
情景。而第二首是虚写,午睡时听到马吃草的声音,于是梦到了风雨翻江的情景。
②情感不同。陆诗“风雨”表达作者对不能报国的忧愤,而黄诗则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
往。
解析 第一首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这是
实写风雨。结合后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作者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
未能上阵杀敌的伤悲。第二首诗中,“梦成风雨浪翻江”的意思是到了梦中,却置身在风雨
吹打着的江边,欣赏着滔天巨浪。这是虚写风雨。此句呼应第二句“想见沧洲白鸟双”,
寄托的是作者希望归隐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
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 (1)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
必曾相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款名为 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______①______,而
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 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
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
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
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 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
求,ChatGPT 并未表现出_____②_____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_____③______。有人忧
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 ),而
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 ChatGPT 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
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 ),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
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
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8.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
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答案】①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
②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
③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其担心被替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
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
受实在是一言难尽”可知,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说明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并不新鲜,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
鲜”或者“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
第二空,结合上文“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和下文“而是
材料的堆砌”可知,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这些文字工作只是材料的堆砌,说
明并非思想的创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
第三空,结合下文“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可知,机器只
是人类的“秘书”,那么就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不如”搭配使用的词语是
“与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或者“与其担心被替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案】①一蹴而就 ②捉襟见肘(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③措手不及(猝不
及防)
【解析】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 ChatGPT 的成功并非一下子就成功的,应该用“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 ChatGPT 并未表现出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的窘态,所以应该
用“捉襟见肘”,或者“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
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很多,
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
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顾此失彼”,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形容照顾不过来。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 ChatGPT 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突然,来不及应付,所以应
该用“措手不及”,或者“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处
理。“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20.请以“文化产品”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
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4 分)
【例 1】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
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
【例 2】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是因为缺乏创
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
考查的特点。
题目要求以“文化产品”为开头重组句子,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
可以把“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作为设问句,回答就是“只有创
新”,把“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做为原因,改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
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因为“文化产品”为开头,所以可以组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
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
新!
还可以把“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做为设问,以“文化产品”
为开头,改成“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回答是“缺乏
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也是原因,所以可以组成:文化产品
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是因为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
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许多的湿地已消失,就像这湿地上的鸟,飞走了,去别的地方安家生息,它们找到了
更好的家;就像这湖乡的人,打破守着湖乡过日子的传统,像蓬松的蒲公英种子,风一
吹,就散开了,飞到天南地北,扎下根,安下家,就再也不回来了。但总有一些恋根的
人,飞得再远,做下再大的事业,终归是会回来的。不回来的,总有不回理由,回来的,
也终有回来的道理。湖乡人都理解。远走他乡,在城里扎了根,湖乡人认为这些人了不
起,有本事,是子孙们学习的模范;回到家的,湖乡人尊敬他们,认为这些人恋根,有情
有义,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样动人。
这湿地,你倘或要去寻找,本也是十分方便的,在长江流域的荆州段,你若是见到了
一个接着一个的湖,一条接着一条的渠;你见到了水,那么多的水,明晃晃,清幽幽;见
到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高
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是长江流域少有的;不用问,这是到湖乡湿地了。
21.第二段用“你”而不用“人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答案】①用第二人称,视角独特,有对话效果,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读来亲切自
然。
②用介绍的口吻,以“你”的所见为引导,写出湖乡湿地水多、植物多的特点,强化了
探访者初到此地的视觉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
“人们”是第三人称,“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你”,突出了作者视角的独特,用
“你”行文有对话效果,能够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自然。
文中“你若是见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湖,一条接着一条的渠;你见到了水,那么多的
水,明晃晃,清幽幽;见到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
草、水葫芦、莲、菱,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是长江流域少有的”是对湖乡湿
地特色的介绍,作者用介绍的口吻,采用第二人称“你”是以“你”的所见为引导,“那么多的
水,明晃晃,清幽幽”“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
水葫芦、莲、菱,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写出湖乡湿地水多、植物多的特点,
强化了探访者初到此地的视觉感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4 分)
【答案】①内容生活化:详细列举水上“绿”的种类,是湖乡湿地人生活中的自然实景。
②语言富有地域特征,口语化通俗化,有:多用俗名、短词、短句。
③语气徐缓,如数家珍:讲述者对所述内容十分熟悉且饱含感情。
【解析】“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详细列举水上“绿”的种类,这
些都是湖乡湿地人生活中的自然实景,内容生活化。
“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多用俗名,“高高低低,层层叠叠,
各式各样”多用短词、短句,语言富有地域特征,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读起来语气徐缓,这么多的植物作
者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数家珍,使读者感到讲述者对所述内容十分熟悉且饱含感情。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国家科技进步让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变清新了,我们穿得越来越靓,吃得越来
越好,出行更加便捷,学习、沟通更加方便,我们也更有尊严感,更有安全感,我们有更
多的时间、更好的条件追求精神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未来生活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园科技文
化节上发言,分享你的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材料主体部分交代了国家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更
安逸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更方便的学习交流方式、更愉悦的精神享受等等,这要求考
生必须重点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
活,促使人们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具体说来,考生可以适当书写我国科学技术的巨
大成就,比如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成就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兴起,屠呦呦的“抗疟神药”
拯救无数人生命,大型客机 C919 升空,“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复兴号”列车
投入使用,南极探险,大数据应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写作任务方面要体现“对未来
生活的联想与思考”“分享自己的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最后,写作要符合在校园科技
文化节发言的形式。
参考立意:科技,让人更诗意;科技进步,助力文明进步;科学如剑,善用其利;科技创
造美好未来;暂凭“科技”长精神;让科技更进一步;等等。
【佳作赏读】
享受科技,追求诗意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又是一度校园科技文化节。今天我想和大家畅想一下,随着科技的日趋进
步,我们未来生活的模样。
我理想的未来生活,是科技与人文和谐共存,人们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物质生
活高度富足,每个人都能把自己从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涵养精神情怀,追求人生的
诗意。
毫无疑问,科技进步会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便捷舒适。只需看一下相比于十年前的我
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就足以对未来产生美好的联想。仅仅十年,我们的新四大发明横空出
世:高铁的遍地开花极大丰富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扫码支付让我们不再烦恼于各种场合排
队支付现金的低效,共享单车成功解决了我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网购更是让我们足
不出户便可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以此观之,十年、二十年后的科技,必然能
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期待。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
现等五个层次。在未来,科技让富足的物质生活不再遥远,人工智能会取代诸多繁重的劳
动,VR 技术将给人们的学习带来崭新的体验,人们因此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实现等
高层次需求。正如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所描述的那样:“工
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
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
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
培根曾说:“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
赠给人类生活。”在未来,我们将坦然接受科技给人们的厚赐,以科技为翼,助力我们在
精神的世界里腾飞。因为我一直坚信,科学发展的尽头是人文,是诗意。正如海德格尔
说:“生命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因为生命充满劳绩,所以我们拼
命地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力的进步,让自己可以慢慢从劳绩中挣脱出来。但不管科技发展
到如何高明的地步,也都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当生存不再是难题,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
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让“诗意”充盈人生,人文情怀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在未来,科技是我们唾手可得的美好,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快乐与充实;而诗意则
是我们安放灵魂的庙宇,确保雨水不会滴在我们的心上。享受科技,追求诗意,这就是我
想要的未来生活。
【名师点评】 文章采用经典的总分总结构,开篇总写“我”所设想的未来生活,然后以
“新四大发明”论证科技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以马斯洛、郝景芳等人的阐述来点亮未
来人们的精神生活,再论述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最后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八单(B 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 3 版收
录字母词 39 个,第 6 版猛增到 239 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
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
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
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
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
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
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
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
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
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
比如 X 光、B 超、A 股、B 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
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
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
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
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
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
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
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
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
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
“PM2.5”用“微尘 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
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
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
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
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
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 zhì。
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
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
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
萨 vs 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 GDP 指国内生产总
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
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
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
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
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
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
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
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
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
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
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
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
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 SA”
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
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
母词弱点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
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 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
还不如 DNA 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 2010—2014 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 35 天的样本
语料中出现字母词 490 个,共 1597 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
一”。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4 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
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
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
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
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
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
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
“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
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
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
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
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
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呀,
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
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
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
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
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
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
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
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
“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
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
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
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
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
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这一骂,那小子恼了,
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
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崽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
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
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
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
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一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
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
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
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
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
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
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
期》 “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
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
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
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
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
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
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7.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B.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C.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D.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8.请简要分析三槐的形象。
9.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
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
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
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
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
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
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
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
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②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天子 A 荣之 B 则群趋 C 以为是 D 天子 E 辱之 F 则群擿 G 以为 H 非。
1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羞耻)
B.是故圣益圣(圣明)
C.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最初)
D.一切委之俗吏(把事情交给别人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节选部分运用对比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风气。
B.韩愈认为当时的士大夫这类人观念陈腐,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错误心理。
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
D.黄宗羲认为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14.黄宗羲为什么认为当时的学校连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失去了?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六月十七日昼寝
黄庭坚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15.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B.“僵卧孤村”写诗人无所作为的处境;“不自哀”更进一层,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
凉。
C.“席帽乌靴”,在诗中代指不自由的官宦生活,与下句“沧州白鸟”的隐逸生活形成对
比。
D.两首诗都写到了梦,这两个梦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突出反映,又与客观的环境有关。
16.两首诗最后两句都写到了“风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
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款名为 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______①______,而
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 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
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
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
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 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
求,ChatGPT 并未表现出_____②_____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_____③______。有人忧
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 ),而
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 ChatGPT 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
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 ),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
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
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8.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
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0.请以“文化产品”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
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许多的湿地已消失,就像这湿地上的鸟,飞走了,去别的地方安家生息,它们找到了
更好的家;就像这湖乡的人,打破守着湖乡过日子的传统,像蓬松的蒲公英种子,风一
吹,就散开了,飞到天南地北,扎下根,安下家,就再也不回来了。但总有一些恋根的
人,飞得再远,做下再大的事业,终归是会回来的。不回来的,总有不回理由,回来的,
也终有回来的道理。湖乡人都理解。远走他乡,在城里扎了根,湖乡人认为这些人了不
起,有本事,是子孙们学习的模范;回到家的,湖乡人尊敬他们,认为这些人恋根,有情
有义,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样动人。
这湿地,你倘或要去寻找,本也是十分方便的,在长江流域的荆州段,你若是见到了
一个接着一个的湖,一条接着一条的渠;你见到了水,那么多的水,明晃晃,清幽幽;见
到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高
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是长江流域少有的;不用问,这是到湖乡湿地了。
21.第二段用“你”而不用“人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国家科技进步让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变清新了,我们穿得越来越靓,吃得越来
越好,出行更加便捷,学习、沟通更加方便,我们也更有尊严感,更有安全感,我们有更
多的时间、更好的条件追求精神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未来生活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园科技文
化节上发言,分享你的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