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我们把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比较时,两者艺术美感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
常明显:前者常见的单调重复和即兴随意的形式,与后者的个性鲜明、精致完美形成强烈
对比,令人很容易把前者理解为是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然而这两类艺术具有不同的审
美趣味背景,并非只是简单的高低之分。
艺术的经典化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因此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引导突出表
现为对完美、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方面。民间艺术最普遍的特点是程式化和即兴性,程式
化意味着缺少创造性,即兴性则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许多公众艺术活
动如曲艺、民歌等,也都普遍具有程式化特点。上溯到《诗经》和其他古代歌谣,更容易
发现大量重复杂沓的选句、套语、衬词和固定格式。
程式化塑造了观众对群体传统的认同,也塑造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从经典美
学的观念来看,程式化可能意味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呆板僵化艺术,但这其实是一种误
解。程式化提供了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结构,但在具体表演中并非完全按
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由表演者在程式的框架中即兴发挥,如随意插入的插科打诨、信口
开河的自由渲染表现等,制造出令观众惊讶的现场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观念的兴起,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
来。对于传统审美认同的传承保护,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活态审美活动得以传承的生
态依据在哪儿?从传统民间中生长起来的艺术趣味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中能否生存?以一
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观念来看,文化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生存发展是难以持
续的。按照这个道理,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当代文化环境中,乡民社会的审美文化“小
传统”似乎难以传承延续下去。但这样理解文化生态其实是不全面的。关于当代文化形态
的整体描述实际上只是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所作的描述。文化生态的真正含义是对
于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混生互动关系的认识。在宏观文化环境的内部存在着不同历
史、空间和族群特征的多种文化形态,每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繁衍的特殊生态
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生态学的一个特殊概念“生态壁龛”。所谓“生态壁龛”,在
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
希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从生态壁龛引申出“艺术生态壁龛”概念,用以指与艺术形态生成
条件关系密切的文化环境。“艺术生态壁龛”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复杂的文化生态现
象。比如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的山歌,本来是乡土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乡土文化空间逐渐萎缩消失,山歌的生态环境似乎也要随之而消失,山歌的消亡便成为文
化生态变化的必然结果。可实际上有些山歌在城市化的文化环境中仍然生存着。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在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大都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这一发
展转型的重要内涵是从工业文明以来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转向后增长时代
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所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不仅需
要自然生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的建设。非遗的文化生态壁龛保育与建设正
是重构整个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
(选自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研究:公众参与的一种维度》,有删改)
材料二:
1979 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我说的是北京评
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岳飞传》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
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
拼劲儿。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
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
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
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对于老
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
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
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 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
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
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讲述出来,
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表演过程中,我也受到道德模范精神的感召,决心以他们为
楷模。从艺 60 年,我走向老山前线、管教所,走进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社区街道,九
到河南,十入山东,还创办“千山书荟”,开设“刘兰芳大讲堂”“百姓书场”“胡同评
书讲堂”等等,努力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服务这一原则。
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评书热度已不能与曾经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的发展,在网
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收听量已经破了 1 亿;另外,我了解到现
在有许多家长也乐意给孩子听评书,这样既能让他们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
陶冶性情。这都鼓励我们要更好地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
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贯穿在节
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选自“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审美形式单一,从审美趣味上讲,传统民间艺术比不上伟大的经典作品精致和完
善。
B.传统民间艺术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强,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值诉求,表演的标准也不明
确。
C.许多民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却能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能培育出群体的审美
认同。
D.当下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生存挑战,难以传承延续,文化生态建设困
难。
答案 C
解析 A 项“传统民间艺术比不上伟大的经典作品精致和完善”错。由原文“然而这两类
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背景,并非只是简单的高低之分”可知,原文意在表明两者审美
趣味的不同,不可用个性、精致程度的标准简单比较其高下。B 项“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
值诉求,表演的标准也不明确”错。“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值诉求”于文无据;“表演的
标准也不明确”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
D 项“难以传承延续”错。由原文“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当代文化环境中,乡民社会的
审美文化‘小传统’似乎难以传承延续下去。但这样理解文化生态其实是不全面的”“可
实际上有些山歌在城市化的文化环境中仍然生存着”等分析可知,虽然传统民间艺术面临
生存挑战,但还是能延续与生存的。
2.下列关于材料一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列举民间艺术在具体表演中运用的表现手段,主要不是为证明它对表演效果的作
用。
B.从文章末尾可以看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当今整个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
C.“扬州评话世家传人王少堂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等王派水浒,由于一代代
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适合做文章论据。
D.“评弹被搬入大都市时尚酒吧,配以电子乐器,以古老的说唱方式,唱出切合现实的
内容,让人们重新爱上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适合做文章论据。
答案 D
解析 此事例说明有些民间艺术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需要进行主动的现代化创新,材
料一中没有这方面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易于受到主导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差
异。
B.新型城镇化趋势下,从传统民间生长出来的活态审美活动有望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
护。
C.“艺术生态壁龛”理论破解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态下为何还能蓬勃生长的难
题。
D.刘兰芳艺术实践说明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可佐证“艺术生态壁
龛”理论。
答案 C
解析 “破解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态下为何还能蓬勃生长的难题”错。由原文
“‘艺术生态壁龛’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复杂的文化生态现象。比如许多地区、民族
都有的山歌……”可知,“艺术生态壁龛”理论只能帮助解决难题,而不是破解难题。同
时,“蓬勃生长”言过其实,不合文意,根据文意来看,还是有很多传统民间艺术面临难
题的。
4.请指出材料一所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①举例论证。如在证明民间艺术程式化并非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时,列举了民间艺术
在具体表演过程中运用的表现手段。(或举山歌的例子增加“艺术生态壁龛”理论的可信
度。)②对比论证。如在与经典作品的比照中,阐释了民间艺术的程式化和即兴性等艺术
活动的特点。③道理论证。文章引入“艺术生态壁龛”概念作为理论论据,解释了传统民
间艺术生存的生态条件问题。④类比论证。将生态学概念“生态壁龛”类比到文化生态领
域,形成“艺术生态壁龛”概念,帮助解释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的生态条件问题。
5.请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作答。(6 分)
在“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中,小骏了解到,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曾涌现出
单田芳、刘兰芳这样的评书艺术大师,而近年来,评书艺术却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于
是,小骏产生了将来投身弘扬优秀评书艺术事业的想法。
对此,同学们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方认为:评书是一种行将没落的民间艺
术,在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适应大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也跟不上不
断提升的时代价值要求,最终会因丧失生存空间而消亡。所以小骏的选择没有前途。
作为支持小骏的一方,请你根据对两则材料的认知,列出几条发言要点,反驳对手,说出
支持的理由。
答:
答案 (示例)①“艺术生态壁龛”理论告诉我们,评书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可以有相
对独立的生存条件,不一定在时代的发展中必然没落。②刘兰芳评书艺术实践更可以证
明,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需求。③优秀的评书作品,不会故步
自封,而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不断挖掘出时代所需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
值,因而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④优秀的评书艺术传承者,能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
百姓服务;能够呼应时代召唤,传播正能量,体现责任担当,为评书艺术培育了深厚的生
存土壤,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⑤优秀的评书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更需要年青一代放开
格局,志存高远,去积极地传承和弘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西津古渡
叶兆言
到镇江,不吃锅盖面,不看一眼西津古渡,基本上算是白来。再做个减法,锅盖面也
可以不吃,西津古渡不能不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是文化
中的精华。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你来了竟然不看一
眼,太可惜。
镇江的好风景差不多集中在一起,沿长江一字排开,最适合时髦又实用的一日游。现
代化的交通便利,能让你不经意间,最大附加值地看到很多风景。你不妨先去焦山景区,
匆匆看一眼《瘗鹤铭》,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块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
冕”,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巨大。焦山碑林在全国排名第二,能紧随著名的西安碑林排在老
二,可见收藏丰富,同时又必须精益求精。看过大名鼎鼎的《瘗鹤铭》,你便可以飘然而
去,接着上北固山。北固山上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
雄难觅,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坐飞机经过镇江,看着下面的美丽景色,感慨万千,得意非
凡,立刻让秘书准备笔墨,默写了宋人辛弃疾两首与镇江有关的诗词。北固山上还有甘露
寺,刘备曾在这里招过亲。如果你更喜欢民间神话传说,干脆再接着去金山,在金山寺烧
一炷香,想象一下许仙,想象一下白娘子,想象一下法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他
居住的地方叫“法海洞”。
然后你就应该去西津古渡了,说起镇江,最应该向大家隆重推荐的一定是这个地方。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吃锅盖面,不喝恒顺的老陈醋,甚至不去最著名的那三个“山”,
但是一定要去西津古渡,这里才是重点,才是最大的代表,你一定要去。也不用往太远处
引用,就说说唐诗宋词,有意无意间,你肯定会遭遇到这个西津古渡。李白、杜甫、白居
易、王安石、辛弃疾……反正古诗词里能留名的那些显赫人物,南来而北往,都会在这里
留下他们的足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津古渡,你最好能够看一眼中国地图,看一看滚滚长江如何向东
流。人们印象中,万里长江像一条龙,从西边蜿蜒过来,一路向东,很少有人会去想,它
最北面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长江下游,就在江苏境内,就在镇江。镇江是长江的
最北端,从江西的九江开始,长江以一个很大角度向北偏移,这意味着镇江像个牛头那
样,有力地顶向了北方。西津古渡恰恰在这个关键位置,就在牛角尖上,它是整个江南的
最北,在纬度上,甚至要比安徽的省城合肥更偏北。
若没有中国文化知识,不知道历史和地理,没时间概念,没空间意识,西津古渡的意
义会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
栈,一个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
问,长江在哪儿,古渡口又在哪儿,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
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
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家会背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
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
好吧,那只能再往前说,晋楚更霸赵魏困横,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
迁,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
北方难民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
司马睿发给祖逖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渡江去招募军队,能做到哪一步算哪
一步,几乎是以卵击石,结果祖逖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从西津渡出发了,渡江北
上,船行至长江中间,面对浩瀚江水,他敲着船桨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不再回来了。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击
楫”。对于中国人来说,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精气神。东晋南迁开始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
南北大分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流击楫”传承了荆轲的精
神。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不仅有勇士赴汤蹈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
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想。东晋南迁之后,尤其是南宋仓皇北顾,习惯
于强势的中原汉族政权转为劣势,处于明显下风,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
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镇江一失,江南不保。
战乱年代如此,和平岁月也一样重要。这里是江河要津,对面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
口,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北去南来,你都得从这个运输的大枢纽走过,西津古
渡自始至终离开不了一个实用。如今西津古渡已沦为摆设,只是一个人文景观,正在派着
别的用场。
西津古渡成为一块文化上的金字招牌,成为穿越时空的一个门洞或者一扇窗户。在这
你会遭遇摆脱不了的历史,这个历史中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很可能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
影。(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记游“三山”,没有描绘具体景观,而是叙写了焦山碑林、伟人默写诗词、刘备
招亲、白娘子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韵味。
B.文章提及“石板古街”“砖木店铺”“雕花客栈”等景观,聚焦西津古渡,又连续发
问,启发读者思考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C.围绕西津古渡,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但作者仅浓墨叙写祖逖“中流击楫”的
故事,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
D.文章强调西津古渡战乱年代与和平岁月一样重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战乱年代偏重
军事价值,和平年代凸显经济、文化价值,都缘于实用。
答案 C
解析 “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错。文中说“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不仅
有勇士赴汤蹈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
想”“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
镇江一失,江南不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作者连用两
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西津古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
B.文中作者叙述时多处使用第二人称,更直接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显得亲切自然;
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共鸣。
C.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西津古渡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者抚
古观今,思考未来,情感浓郁而又不失理性。
D.本文语言风格古朴、典雅,既有古典诗词的引用,又有古人古事的叙述,还有地方风
物的介绍,表达上契合了西津古渡悠久的历史。
答案 D
解析 “古朴”不是通篇的语言风格,全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生动的现代语言描写。
8.本文写西津古渡,但也花了不少笔墨写镇江“三山”景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
析。(4 分)
答:
答案 ①突出了“三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下文强调西津古渡的精神意义做铺垫。
②将“三山”景区总被人关注与西津古渡日渐成为摆设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如何传承
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
9.叶兆言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始终带有很强烈的抒情节奏感,你会被吸引,想要继续
看下去”。请从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谈谈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抒情节奏感”的。(6
分)
答:
答案 (1)情感上:文章开头推出西津古渡,充满激情;接着介绍“三山”景观,感情舒
缓;然后引领读者走进西津古渡的人文历史,情真意切;进而浓墨叙写祖逖的事迹,感情
激越;最后揭示西津古渡的精神价值,感慨深沉。
(2)表达上:开头推出西津古渡后,转而介绍“三山”景观,宕开一笔;中间介绍西津古渡
的人文历史时,详略有别,错落有致;行文最后,议论当今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不足,直
接抒情,发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
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
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
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
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
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
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
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
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
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
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
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
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
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
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有删改)
注 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官吏
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诸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劳神侥幸之 A 门 B 忍苦风尘之 C 路 D 终身无满意 E 时 F 老死 G 而不知 H 休止
答案 BDF
正确断句: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句意:(那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必须)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的求仕之路,终尽一
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蚤食后出门 蚤:同“早”
B.更诣别塘求钓处 诣:到,去
C.逮暮乃归 逮:到,等到
D.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答案 D
解析 比:相同,相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趣的
“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直到看到村里
很多人吃完午饭到田里来了,才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
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
奈自嘲的意味。
答案 A
解析 A 项说法与开头“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矛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对于钓鱼的方法并不精通,但也知道其中的乐趣。
(2)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一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
14.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
参考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于钓鱼的方法并不精通,但也知道其
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
泛然,赶紧整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
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
起来,急忙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地牵引鱼线,但
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
大概有一个多时辰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
是有小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又等了一个多时辰,浮子又动了,跟前次
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
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以便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
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很想回去
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里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
家。到家后,妻子、孩子都问,钓到鱼了吗?我就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
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的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跟上午差不
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一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
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
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唉!由此可以看出一些道理。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以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
在这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像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往观瞧,
蹲下注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
试中举的人,就像钓了条小鱼;如果受礼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大鱼了。我是
那种学钓不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
得到的呀。(那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必须)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的求仕之路,终
尽一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这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
无所得而博取妻子、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
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肠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
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首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了水乡初夏的生机之景,为后两
句做了铺垫。
B.第一首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
静。
C.第二首诗的题目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
与“溪流急”构成因果关系,构思巧妙。
D.第二首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出作者由惊喜到惊奇,
耐人寻味。
答案 D
解析 “由惊喜到惊奇”错,应是“由惊奇到惊喜”。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都采用侧面烘托手法。《乡村四月》中“白满川”从侧面烘托出雨水之
多;《山雨》前两句写雨前的晴朗天气,后两句写雨后的溪深流急,从侧面烘托出雨下得
突然,下得大。
(2)不同点:《乡村四月》以烟喻雨,突出其细雨蒙蒙之状;《山雨》由眼前的“溪流急”
联想到“他山落雨”之急、之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透 过 陶 渊 明 《 归 园 田 居 (其 一 )》 中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答案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3)户庭无尘杂 虚
室有余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9~20 题。
18.假期中,甲组同学计划组织参观××古村落,了解其历史文化沿革,成员设计了访谈
提纲。下列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3 分)( )
A.您对××古村落的历史了解多少?
B.您知道××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是什么吗?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呢?
D.二十年前的××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 C
解析 A 项“××古村落的历史”符合访谈历史范畴,合适。B 项“××古村落最有文化
价值”符合访谈文化范畴,合适。C 项“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不是历史文
化范畴,不合适。D 项“二十年前的××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是历史范畴,合
适。故选 C。
19.小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户老宅上的一副楹联颇有传统文化意蕴,只是下联脱落
了一字。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一项是(3 分)( )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
下联:继祖先一脉真传唯读唯____
A.钓 B.耕
C.樵 D.隐
答案 B
解析 结构上,上联为“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其中“俭”是仄声,下联应是平
声,排除 A、D 两项;内容上,“教子孙”对“继祖先”,“两行正路”对“一脉真
传”,“克勤克俭”对“唯读唯耕”。因为农耕思想、耕读文化在几千年里都流淌在中国
人的血脉中,耕是物质的创造,读是精神的升华,耕读生活是儒家的入世奋斗,从而代表
着家族崛起的一种理想和希望,也是一种道家隐逸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方面。虽然“渔樵”也有隐逸之意,但远不如“耕”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刻,故用
“耕”。
20.阅读钟敬文《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
条 10 个字以内)(6 分)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
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
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
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
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
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
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古老长远的历史(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②符合新学理和社会要求;③有民族
的传统生活情趣。
21.嘉兴地区有很多特产,比如嘉兴的南湖菱、五芳斋粽子,海宁的宴球,平湖的糟蛋,
桐乡的杭白菊,海盐的大头菜,嘉善的西塘黄酒,等等。请你从以上七种特产中任选一种
写一条推荐语。要求:体现这种特产的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4 分)
特产推荐语:
答案 (示例)特产:南湖菱。
推荐语:圆润无角似馄饨,肉细味甜溢清香,欢迎品尝!
(指出特点 1 分,修辞 1 分,语句通顺 1 分,表达“推荐”的意思 2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某校中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调查。调查中发
现,在过去,市民的住宅区通常被称为“职工宿舍”“家属大院”等。如今,不少住宅区
有了像“西子香荷”“水韵花都”“南燕别院”“漾日湾畔”之类的名字。同时,调查中
还发现了许多以“蔓纳湾”“莱茵河畔”“加州风景”“威尼斯花园”等洋名来命名的住
宅区。细数这类住宅区的名字,差不多能拼出欧美地图,有市民戏称“欧风美雨满华夏,
错把故乡做他乡”。
根据以上调查,请你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这一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
建议。(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引导开发商依据楼盘所处区域的地理、人文特点,取富有文化内涵的名
字。②倡导开发商弘扬民族文化,少用“洋名”。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
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
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
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
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
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积极健康,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可抓住“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记叙
文”一句,从家乡的变化入手,写家乡的人、事、环境等,从而体现家乡的发展、进步,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或祝福等感情。此外,要注意文体要求。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A 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我们把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比较时,两者艺术美感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
常明显:前者常见的单调重复和即兴随意的形式,与后者的个性鲜明、精致完美形成强烈
对比,令人很容易把前者理解为是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然而这两类艺术具有不同的审
美趣味背景,并非只是简单的高低之分。
艺术的经典化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因此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引导突出表
现为对完美、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方面。民间艺术最普遍的特点是程式化和即兴性,程式
化意味着缺少创造性,即兴性则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许多公众艺术活
动如曲艺、民歌等,也都普遍具有程式化特点。上溯到《诗经》和其他古代歌谣,更容易
发现大量重复杂沓的选句、套语、衬词和固定格式。
程式化塑造了观众对群体传统的认同,也塑造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从经典美
学的观念来看,程式化可能意味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呆板僵化艺术,但这其实是一种误
解。程式化提供了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结构,但在具体表演中并非完全按
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由表演者在程式的框架中即兴发挥,如随意插入的插科打诨、信口
开河的自由渲染表现等,制造出令观众惊讶的现场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观念的兴起,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
来。对于传统审美认同的传承保护,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活态审美活动得以传承的生
态依据在哪儿?从传统民间中生长起来的艺术趣味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中能否生存?以一
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观念来看,文化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生存发展是难以持
续的。按照这个道理,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当代文化环境中,乡民社会的审美文化“小
传统”似乎难以传承延续下去。但这样理解文化生态其实是不全面的。关于当代文化形态
的整体描述实际上只是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所作的描述。文化生态的真正含义是对
于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混生互动关系的认识。在宏观文化环境的内部存在着不同历
史、空间和族群特征的多种文化形态,每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繁衍的特殊生态
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生态学的一个特殊概念“生态壁龛”。所谓“生态壁龛”,在
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
希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从生态壁龛引申出“艺术生态壁龛”概念,用以指与艺术形态生成
条件关系密切的文化环境。“艺术生态壁龛”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复杂的文化生态现
象。比如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的山歌,本来是乡土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乡土文化空间逐渐萎缩消失,山歌的生态环境似乎也要随之而消失,山歌的消亡便成为文
化生态变化的必然结果。可实际上有些山歌在城市化的文化环境中仍然生存着。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在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大都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这一发
展转型的重要内涵是从工业文明以来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转向后增长时代
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所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不仅需
要自然生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的建设。非遗的文化生态壁龛保育与建设正
是重构整个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
(选自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研究:公众参与的一种维度》,有删改)
材料二:
1979 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我说的是北京评
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岳飞传》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
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
拼劲儿。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
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
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
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对于老
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
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
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 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
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
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讲述出来,
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表演过程中,我也受到道德模范精神的感召,决心以他们为
楷模。从艺 60 年,我走向老山前线、管教所,走进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社区街道,九
到河南,十入山东,还创办“千山书荟”,开设“刘兰芳大讲堂”“百姓书场”“胡同评
书讲堂”等等,努力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服务这一原则。
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评书热度已不能与曾经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的发展,在网
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收听量已经破了 1 亿;另外,我了解到现
在有许多家长也乐意给孩子听评书,这样既能让他们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
陶冶性情。这都鼓励我们要更好地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
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贯穿在节
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选自“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审美形式单一,从审美趣味上讲,传统民间艺术比不上伟大的经典作品精致和完
善。
B.传统民间艺术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强,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值诉求,表演的标准也不明
确。
C.许多民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却能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能培育出群体的审美
认同。
D.当下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生存挑战,难以传承延续,文化生态建设困
难。
2.下列关于材料一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列举民间艺术在具体表演中运用的表现手段,主要不是为证明它对表演效果的作
用。
B.从文章末尾可以看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当今整个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
C.“扬州评话世家传人王少堂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等王派水浒,由于一代代
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适合做文章论据。
D.“评弹被搬入大都市时尚酒吧,配以电子乐器,以古老的说唱方式,唱出切合现实的
内容,让人们重新爱上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适合做文章论据。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易于受到主导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差
异。
B.新型城镇化趋势下,从传统民间生长出来的活态审美活动有望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
护。
C.“艺术生态壁龛”理论破解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态下为何还能蓬勃生长的难
题。
D.刘兰芳艺术实践说明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可佐证“艺术生态壁
龛”理论。
4.请指出材料一所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4 分)
答:
5.请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作答。(6 分)
在“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中,小骏了解到,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曾涌现出
单田芳、刘兰芳这样的评书艺术大师,而近年来,评书艺术却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于
是,小骏产生了将来投身弘扬优秀评书艺术事业的想法。
对此,同学们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方认为:评书是一种行将没落的民间艺
术,在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适应大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也跟不上不
断提升的时代价值要求,最终会因丧失生存空间而消亡。所以小骏的选择没有前途。
作为支持小骏的一方,请你根据对两则材料的认知,列出几条发言要点,反驳对手,说出
支持的理由。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西津古渡
叶兆言
到镇江,不吃锅盖面,不看一眼西津古渡,基本上算是白来。再做个减法,锅盖面也
可以不吃,西津古渡不能不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是文化
中的精华。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你来了竟然不看一
眼,太可惜。
镇江的好风景差不多集中在一起,沿长江一字排开,最适合时髦又实用的一日游。现
代化的交通便利,能让你不经意间,最大附加值地看到很多风景。你不妨先去焦山景区,
匆匆看一眼《瘗鹤铭》,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块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
冕”,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巨大。焦山碑林在全国排名第二,能紧随著名的西安碑林排在老
二,可见收藏丰富,同时又必须精益求精。看过大名鼎鼎的《瘗鹤铭》,你便可以飘然而
去,接着上北固山。北固山上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
雄难觅,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坐飞机经过镇江,看着下面的美丽景色,感慨万千,得意非
凡,立刻让秘书准备笔墨,默写了宋人辛弃疾两首与镇江有关的诗词。北固山上还有甘露
寺,刘备曾在这里招过亲。如果你更喜欢民间神话传说,干脆再接着去金山,在金山寺烧
一炷香,想象一下许仙,想象一下白娘子,想象一下法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他
居住的地方叫“法海洞”。
然后你就应该去西津古渡了,说起镇江,最应该向大家隆重推荐的一定是这个地方。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吃锅盖面,不喝恒顺的老陈醋,甚至不去最著名的那三个“山”,
但是一定要去西津古渡,这里才是重点,才是最大的代表,你一定要去。也不用往太远处
引用,就说说唐诗宋词,有意无意间,你肯定会遭遇到这个西津古渡。李白、杜甫、白居
易、王安石、辛弃疾……反正古诗词里能留名的那些显赫人物,南来而北往,都会在这里
留下他们的足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津古渡,你最好能够看一眼中国地图,看一看滚滚长江如何向东
流。人们印象中,万里长江像一条龙,从西边蜿蜒过来,一路向东,很少有人会去想,它
最北面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长江下游,就在江苏境内,就在镇江。镇江是长江的
最北端,从江西的九江开始,长江以一个很大角度向北偏移,这意味着镇江像个牛头那
样,有力地顶向了北方。西津古渡恰恰在这个关键位置,就在牛角尖上,它是整个江南的
最北,在纬度上,甚至要比安徽的省城合肥更偏北。
若没有中国文化知识,不知道历史和地理,没时间概念,没空间意识,西津古渡的意
义会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
栈,一个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
问,长江在哪儿,古渡口又在哪儿,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
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
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家会背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
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
好吧,那只能再往前说,晋楚更霸赵魏困横,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
迁,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
北方难民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
司马睿发给祖逖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渡江去招募军队,能做到哪一步算哪
一步,几乎是以卵击石,结果祖逖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从西津渡出发了,渡江北
上,船行至长江中间,面对浩瀚江水,他敲着船桨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不再回来了。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击
楫”。对于中国人来说,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精气神。东晋南迁开始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
南北大分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流击楫”传承了荆轲的精
神。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不仅有勇士赴汤蹈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
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想。东晋南迁之后,尤其是南宋仓皇北顾,习惯
于强势的中原汉族政权转为劣势,处于明显下风,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
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镇江一失,江南不保。
战乱年代如此,和平岁月也一样重要。这里是江河要津,对面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
口,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北去南来,你都得从这个运输的大枢纽走过,西津古
渡自始至终离开不了一个实用。如今西津古渡已沦为摆设,只是一个人文景观,正在派着
别的用场。
西津古渡成为一块文化上的金字招牌,成为穿越时空的一个门洞或者一扇窗户。在这
你会遭遇摆脱不了的历史,这个历史中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很可能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
影。(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记游“三山”,没有描绘具体景观,而是叙写了焦山碑林、伟人默写诗词、刘备
招亲、白娘子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韵味。
B.文章提及“石板古街”“砖木店铺”“雕花客栈”等景观,聚焦西津古渡,又连续发
问,启发读者思考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C.围绕西津古渡,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但作者仅浓墨叙写祖逖“中流击楫”的
故事,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
D.文章强调西津古渡战乱年代与和平岁月一样重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战乱年代偏重
军事价值,和平年代凸显经济、文化价值,都缘于实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作者连用两
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西津古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
B.文中作者叙述时多处使用第二人称,更直接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显得亲切自然;
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共鸣。
C.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西津古渡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者抚
古观今,思考未来,情感浓郁而又不失理性。
D.本文语言风格古朴、典雅,既有古典诗词的引用,又有古人古事的叙述,还有地方风
物的介绍,表达上契合了西津古渡悠久的历史。
8.本文写西津古渡,但也花了不少笔墨写镇江“三山”景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
析。(4 分)
答:
9.叶兆言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始终带有很强烈的抒情节奏感,你会被吸引,想要继续
看下去”。请从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谈谈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抒情节奏感”的。(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
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
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
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
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
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
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
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
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
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
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
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
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
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
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有删改)
注 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官吏
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诸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劳神侥幸之 A 门 B 忍苦风尘之 C 路 D 终身无满意 E 时 F 老死 G 而不知 H 休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蚤食后出门 蚤:同“早”
B.更诣别塘求钓处 诣:到,去
C.逮暮乃归 逮:到,等到
D.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趣的
“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直到看到村里
很多人吃完午饭到田里来了,才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
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
奈自嘲的意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首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了水乡初夏的生机之景,为后两
句做了铺垫。
B.第一首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
静。
C.第二首诗的题目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
与“溪流急”构成因果关系,构思巧妙。
D.第二首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出作者由惊喜到惊奇,
耐人寻味。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透 过 陶 渊 明 《 归 园 田 居 (其 一 )》 中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9~20 题。
18.假期中,甲组同学计划组织参观××古村落,了解其历史文化沿革,成员设计了访谈
提纲。下列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3 分)( )
A.您对××古村落的历史了解多少?
B.您知道××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是什么吗?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呢?
D.二十年前的××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19.小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户老宅上的一副楹联颇有传统文化意蕴,只是下联脱落
了一字。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一项是(3 分)( )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
下联:继祖先一脉真传唯读唯____
A.钓 B.耕
C.樵 D.隐
20.阅读钟敬文《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
条 10 个字以内)(6 分)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
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
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
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
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
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
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嘉兴地区有很多特产,比如嘉兴的南湖菱、五芳斋粽子,海宁的宴球,平湖的糟蛋,
桐乡的杭白菊,海盐的大头菜,嘉善的西塘黄酒,等等。请你从以上七种特产中任选一种
写一条推荐语。要求:体现这种特产的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4 分)
特产推荐语: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某校中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调查。调查中发
现,在过去,市民的住宅区通常被称为“职工宿舍”“家属大院”等。如今,不少住宅区
有了像“西子香荷”“水韵花都”“南燕别院”“漾日湾畔”之类的名字。同时,调查中
还发现了许多以“蔓纳湾”“莱茵河畔”“加州风景”“威尼斯花园”等洋名来命名的住
宅区。细数这类住宅区的名字,差不多能拼出欧美地图,有市民戏称“欧风美雨满华夏,
错把故乡做他乡”。
根据以上调查,请你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这一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
建议。(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
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
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
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
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
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积极健康,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