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六单(B 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
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
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
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
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
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
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
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
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
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
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
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
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
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
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
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
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
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
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
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
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
“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
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
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
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
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 年 8 月 21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拿去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
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
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
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
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答案 C
解析 原文只是交代了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与“拿去主义”无关。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下列对这
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
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
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
要。
答案 D
解析 D 项说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
《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
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
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答案 B
解析 “西方的科学家”错,原文是“许多科学家”。
4.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同,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
收、消化外来的营养;而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
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但从实质上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5.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
的讽刺色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
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
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
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
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孖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
“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
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
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
为了吃。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
嚼酸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
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
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
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
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
江水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
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
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 12点依旧
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
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
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
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
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
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
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
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
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
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
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
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
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
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
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
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 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
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
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
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
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
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
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
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
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
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
眺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
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
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表
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通工具的变迁作
为一个缩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
【答案】A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项,“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
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错。文章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
人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听戏、听评书等情景,表现的是洪水浸
街时人们并不在意。C项,“表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不准确,还有教育
“我”懂得了“故乡”的含义。D项,“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不全面,还表达了对过
去生活的怀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
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
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到珠江边到钱塘江边,最后以“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
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过去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
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答案】D
【解析】D项,“通俗直白”错。文章表达对故乡、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用的是比较含
蓄的表达方式,如“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
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因此
语言是含蓄蕴藉的。
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答: 【答案】①写吃,侧面表现梧州人鸳江春
泛看水的热闹;②写吃,写出梧州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市井气息;③写吃,表达作者对往日时
光及梧州城的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某些段落作用的能力。这段描写确实很细致地写了“吃”的情景,
如“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嚼酸
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菜
心”,描写看水的男女老少吃各种小吃的情景,有热闹的市井气息,有悠闲的生活状态,因此
通过详细写“吃”侧面表现梧州人鸳江春泛看水的热闹;写出梧州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市
井气息。对于“我”来说,这关于“吃”的记忆还有一份“甜蜜”,“这些时候,父亲会给
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
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
停留在此刻’的记忆”,通过写“吃”,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时光及梧州城的怀念。
9.《羊城晚报》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文章以时间为主线,选取梧州典型
风物和生活光景进行叙写,呈现它的过去和现在,表达了作者不同年代的感受和认识,梧州
城的发展脉络在“看水”中清晰可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些特色作深度分析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是
“颇具年代感”,可以从时间线索和内容方面来分析。文章以“梧州看水”为线索,写了小
时候被父母带着去鸳江春泛看水,吃各种小吃的美好情景;描写了梧州人在洪水浸街时的安
闲自在的生活情景;描写了去广州工作,父亲和“我”乘坐“红星号”去广州,在夕阳西下
时我俩在船尾看水,“我”第一次体会到“故乡”的含义;描写了进入 21世纪家乡的变化,
高速、高铁穿过小城,航运意义的改变;描写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等内
容。文章以时间为主线,选取梧州典型风物和生活光景进行叙写,呈现它的过去和现在,表
达了作者不同年代的感受和认识,梧州城的发展脉络在“看水”中清晰可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
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
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
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
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
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
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
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
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
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
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
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 ①驵(zǎnɡ):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世 A 人 B 读 C 书 D 者 E 但 F 能 G 言 H 之 I 不 J 能 K 行 L 之 M 忠 N 孝 O 无 P 闻
答案 EIM
正确断句: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句意: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答案 B
解析 “文中‘贾人’指后者”错,文中“贾人”指商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
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
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变得无知、败坏。
(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
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洞明世事,
有利于行动。
参考译文
文本二: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
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
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
变得无知、败坏。让贤达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中就没有谁
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
师是个马贩子。经过孔子教导之后,(他们)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
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
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
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也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
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
的磨砺。
文本三: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
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
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
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
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
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的。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
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
讼,一定弄不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管不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
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
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
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没有。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
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长进的原因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
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
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
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
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答案】D
【解析】“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月”交代了时间,并不是以哀景
写哀情。
16.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
《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琵琶行并序》中主要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
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读懂诗意,由写音乐的
关键语句入手。本诗描绘了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
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本诗与《琵琶
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琵琶行并序》手法
明确,对琵琶声进行了铺陈描写。本诗描写集中在“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
重”,主要从听者感受写起,应是侧面描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就印证了这句
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君子需要广泛
学习和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看到别人求师时的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不可以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余嘉其能
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则群聚而笑之
三、语言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
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
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欺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
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 年的浴血奋战、① ,无数英烈用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牺牲② 。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
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 ,需要无数儿女③
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
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和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 30 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
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 16 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
的 4 000 多万颗种子……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的脊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案:①前赴后继(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②彪炳史册(名垂青史、青
史流芳、永垂不朽) ③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任劳任怨)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答案: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答案: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用排比句,凸显出以身许国的精神在不同时
期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文可以具体形象地表现以身许国
者的精神,同时增加文章语言的内涵,使语言富有文采。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
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
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
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学过的字就
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
是障碍本身,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
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
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
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
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
和空间能力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案 (示例)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
2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 18 个
字。(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2)被怀疑有智力问题。(3)被认为是故意
“捣乱”。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材料中三则名言相互关联,都与修身立德有关。第一则名言意思是:路程
即使很近,不走也不会到达目的地;事情即使很小,不做就不会成功。第二则名言意思
是:如果没有道德,即使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也只会助纣为虐、危害社会。第三则名言
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实践,健全精神,知行合一。综合来看,第一则名言强调行动、实
践,第二则名言强调修养、品德,第三则名言强调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写作时要结合三则名言综合立意。
参考立意:①手脑双全,崇德笃行;②德行并举方为教育之目的;③“德”高“行”重;
④明德正行,健康成长;等等。
【佳作赏读】
教育之道,在德与行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此言得之。这
“一把火”,燃起的是受教育者对生活的激情,驱散的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蒙昧。而
燃起这把“火”的最好办法,莫过“德”“行”二字。所谓教育之道,即对个体以德育
之,让个体以身行之。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如是
说。这位近代教育史上无人能与之比肩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的“内心自
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至于那些知识、技能的传授,则仅仅是
“教”的基础。知识、技能只能够帮助人类生存,但道德却能让我们守护社会之秩序,维
护人伦之美好,感受世界之光明。若只着眼于“技”而忽略了对“德”之化育,借用韩愈
《师说》中的话,可谓“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
昔日蔡元培谈学生教育,对学生之“德”尤为重视:“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在他看来,有德者因“技”而福泽他人,无德者因“技”而祸殃大众,
因而教育不重“德”就是助人为恶。时至今日,先生之言犹在耳边,但社会有才而失德之
事仍时有发生。如某演员重演技而轻艺德,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最终不光给母校抹黑,
更给中国博士教育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某科学家重科学技术而轻人伦道德,为求名利
擅自进行基因编辑,给人类未来基因的纯洁性和生物医学伦理带来严重冲击……反思种
种,无德之人固然可恨,但教育领域重“技”轻“德”之误区,更需扭转。
当然,育人以“德”,并非一时之功,不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终身行之。“德”只
是给我们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想要真正成为有“德”之人,还需不断践行。因为君
子之德,从来不在言而在行,“敏于事而慎于言”,方成君子。
德谟克利特亦言:“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时刻以行动
为先,以实践为要,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高目的。全国劳模李万升退伍后从装卸工做
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后来建立自己的公司。饮水思源,致富后他热心公益,积极救
助灾区和贫困儿童,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一点一滴的实践,既促成了他事业的做大做
强,又让他的“德”不再是空中楼阁,助其实现了兼济天下的宏愿。
沧海虽远,唯奋楫者常至;气力虽微,唯德高者独尊。若说“德”是指引人生方向的
罗盘,那么“行”就是踏浪远行的引擎,以德育之,以身行之,德行合一,才能最大功率
地开动人生的大船,才能真切地实现行迩至远。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以叶芝“一把火”的隐喻切入,既点明了文章的论点,又增加了
文采。主体部分先以道理论证、事例论证的方式点明育人以德的必要性,再进一步阐发
“行”在教育中的意义。结尾再次点明“德”“行”的关系。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2023 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六单(B 卷·知识提升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 2023 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素养能力考查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
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
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
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
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
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
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
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
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
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
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
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
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
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
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
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
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
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
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
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
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
“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
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
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
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
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 年 8 月 21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拿去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
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
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
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
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下列对这
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
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
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
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
《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
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
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4.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
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
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
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
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孖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
“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
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
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
为了吃。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
嚼酸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
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
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
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
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
江水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
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
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 12点依旧
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
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
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
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
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
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
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
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
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
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
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
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
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
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
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
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 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
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
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
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
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
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
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
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
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
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
眺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
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
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表
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通工具的变迁作
为一个缩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
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
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到珠江边到钱塘江边,最后以“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
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过去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
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答:
9.《羊城晚报》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
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
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
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
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
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
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
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
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
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
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
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 ①驵(zǎnɡ):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世 A 人 B 读 C 书 D 者 E 但 F 能 G 言 H 之 I 不 J 能 K 行 L 之 M 忠 N 孝 O 无 P 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
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
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
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
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
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6.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
《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就印证了这句
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君子需要广泛
学习和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看到别人求师时的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
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
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欺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
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 年的浴血奋战、① ,无数英烈用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牺牲② 。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
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 ,需要无数儿女③
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
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和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 30 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
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 16 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
的 4 000 多万颗种子……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的脊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
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
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
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学过的字就
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
是障碍本身,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
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
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
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
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
和空间能力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 18 个
字。(3 分)
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