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各种鸟叫声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活动2【活动】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木梳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纸屑撒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活动3【活动】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视频):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活动4【讲授】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水波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活动5【讲授】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4、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请您算一算:(15 ℃空气)①甲同学从A地发出声音,乙同学在距离A地680m的地方,需要多长可以听到甲发出的声音? ②声源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多少m我们才可以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活动6【活动】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活动7【讲授】四、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活动8【作业】五、反馈练习
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是因为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4、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活动9【活动】六、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