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配套教学设计(8)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幕遮 配套教学设计(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3 16:52:4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 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描摹事物的方法。
3.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的艺术。
2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每句诗的含义;学习作者描摹事物的方法。
难点: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的艺术。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苏幕遮
一、揭示学习目标(略)
二、指导学生先学
这首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既细致传神的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的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配套练习》摘录作者有关资料。
2.自行解决生字读音,自由朗读词
3.默读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意。
4.讨论疑难问题。
四、检查学习效果
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提举为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周邦彦作词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极尽能事,是婉约派之大宗。其词富艳精工,但多是些泛咏之作。
2.指名朗读词。
3.默读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意。
4.提问、思考、明确:
(1)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二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三、四句写室外之景,“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
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美丽、动态可掬,一个“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2)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王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反衬的写法。“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4.用现代汉语讲解诗意
(参考)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讨论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风荷)
讨论2: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六、当堂练习
1.背诵
2.填空
① “叶上初阳干宿雨,……荷举”描写了
(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②、“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七、布置预习作业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