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沈重(1915—1986)
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作者简介
历史背景
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
例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仅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民6674人,烧房54779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毁农具172600余件,使北岳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9月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词
全神贯注
全部精神集中投入,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猜猜这是什么字?
敲打
读词语表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和敌人英勇作战,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梳理结构
友情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提炼信息,概括小标题。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课文在讲述故事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体会气概
战士:
前面三个自然段,马宝玉五人
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
壮士:
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
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到棋盘
坨上,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毫不犹豫
坚定
战士们对班长决定的认同,舍生取义的决心。
身手敏捷,有勇有谋
果敢坚毅和对敌人的仇恨。
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句子,并做上批注。
友情提醒: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加以品味,体会英雄的气概。
体会写法
群像描写
面
个体刻画
点
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写出每位战士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这样点面结合,有什么好处?
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课文还有哪一个部分也是使用点面结合的方
法来描写的?
面
面
点
这样点面结合,有什么好处?
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班长马宝玉勇于牺牲的个体形象,又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群体形象。
有关故事的后续报道……
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之后。其中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其他3名战士壮烈牺牲。5名战士与敌人激战一整天,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歼灭500多敌人。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拓展阅读
来自敌人的折服……
五位壮士英勇跳崖之后,爬上崖头的日军,面对五勇士跳崖处,随着指挥官的口令整整齐齐地排成几列,恭恭敬敬地三鞠躬。这群“皇军武士”,终于发现和他们3000多人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仅仅只有五人,他们震惊之余,完全被我中华勇士捐躯殉国的牺牲精神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