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21: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赤壁赋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职。1079年,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 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 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 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 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
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 谥号“文忠” 。
背景提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 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 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 后病死于常州。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
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被贬,又长期被贬, 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 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 绪所压倒。他在文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 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
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
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
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
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
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
湖州谢上表
( 节 选 )
苏轼的黄州生活与《赤壁赋》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
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 经多方营救,于当 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 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 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 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 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 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 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他渴 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 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
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 “吾生之须臾”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 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是 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苏轼处于当时的 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 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 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 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 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 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 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 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 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流露出 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 的旷达情怀。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
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 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
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
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于汉初形成的一种文体;
三个阶段:汉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
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
唐后向骈文发展,称为骈赋(律赋)、进一步散文化,称为 “文赋”、“散赋”;
至宋代,文赋盛行,即韵散结合,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
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汉赋的奠基人是司马相如。
1、壬戌(ré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整妇( lí )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liáo ) 8、触舶千里( zhúlú) 9、旌旗(jīng)
10、丽酒( shī )
11、横槊(shuò)
12、渔樵(qiáo )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
15、蜉蝣 fúyó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翻译与理解
已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状语后置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起 zhǔ,通“嘱”,劝人饮酒
诗 ,爵窈窕之章。
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翻 译 与 理 解 一写美景乐事
暂留 白茫茫的水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
一会儿 到的地方 状语后 远的江面 …的样子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太空 小船 通“凭”,乘
虚衡风,而不知基所地;飘飘释如谑满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暂留不前。白 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 何处漂荡,越 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像凌 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像脱离
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乐 在 何 处
一 、良 辰:七 月既望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爽、平静)
二 、美 景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朦胧、苍茫)
1、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三 、乐 事: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四 、赏 心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 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 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 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 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 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表
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
敲 语气词,啊
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悠远的样子思慕的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 美人琴天一方。"
划破定语后 面 浮 动 的 月 光
客有吹洞籍者,歌 而 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思慕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丝 深 谷
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 之嫠 妇。 舞、泣:使……起舞、哭泣
寡妇
美人: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 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成语:不绝如缕:声音细长;形容事情危急。


翻译与理解
二写乐极生悲
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的
作者们的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箫声像哀怨、爱慕、哭泣、申诉,使潜龙
舞、寡妇泣,运用比喻、夸张、通感、拟声词、 叠词、侧面描写。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把箫声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 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 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箫声起,悲意生。 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取独表被动…的地方 当 攻占
此非曹尋德圈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酒下江陵,
顺流腐东东驰 船头船确尾的理,旌旗蔽窈词,(骊酒 临 江 , 樹横 着
槊赋 诗 ,替一 世师也,而今婴鞋哉
宾语前置
苏 愀 ,子 坐而问客曰 "何
"'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
向东(方位名作状) 河 流 通“缭”,盘绕 否定判断句
状)
(

方位名作
客曰:
西
"


宾语前置
为其然


前鸦襟


服的



的样



翻译与理解
整理
(形作动)端正
代词,指箫声 这
面容变得忧惧
翻译与理解
况且 捕鱼、砍柴(名作动) 江中小洲 侣、友:以…为伴侣、为朋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状语后置 用葫芦做的酒器
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小米 取独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会羡长江之无穷。
携 向
挟飞街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
余音
掩遗响于悲风。
三写因悲生议。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人生短暂)
一、古人与今人的对比
----- 英雄不在
二 、宇宙与人生的对比
人生短暂
三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脱俗不得
苏子悲从何来
客人为何悲
翻译与理解
那 这 却 去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滥虚者如彼,而卒莫滑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缺 那 最终 增长 如果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简直而通何羡矜上
宾语前置句
夫 人 之 相 与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悲 夫 !
句 首 , 发 语 词 ,
句 中 , 指 示 代 词
句 末 , 表 感 叹 ,

况且、再说,句首发语词 假如 即使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 ,虽一毫
而莫取。惟 上之清风, 取独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用 享用 完,尽 大自然 宝藏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瘀无尽藏也,
享有
而吾与子聪独所共适。”
四写悟理自解。
景色
声音
只有

不变
而未尝往也 ( 水 )
而 卒莫消长也 ( 月)
皆无尽也
人不变:人类代代相承
不取
苟非吾之所有
人变:生老病死;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 月) 不能以一瞬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悟 理
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 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 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 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 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
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 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 度。
四写悟理自解。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
呼应开头: 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 呼应“月出东山”。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
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 笑 ” 是 分外欣慰和轻松,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悟 透人生的喜。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 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税籍李舟中,酒不知秦方之既白。
翻译与理解
杯子更换 菜肴
取独 变白
状语后置
凌乱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 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 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 郁和悲伤。
段落 大意
情感
第一部分 1 夜游之乐

第二部分 2-3 乐极生悲

第三部分 4-5 因悲生悟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生悲
2. 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 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疑
5. 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借古伤己
借古咏史
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