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风景谈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 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 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 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 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 是平凡的树!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
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 璧等。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 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
《 子 夜 》;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
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
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
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 春 蚕 》《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
认识茅盾
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
《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 译作品《文凭》《战争》等;
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
协会主席;
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
员会副主席;
1981年3月27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人物生平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
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
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自
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
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第七届 2008年 [注2] 2003 2006 贾平凹
《秦腔》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麦家
《暗算》
周大新
《湖光山色》
第八届 2011年 [7] 2007 2010 张炜
《你在高原》
刘醒龙
《天行者》
毕飞宇
《推拿》
莫言
《蛙》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第三届 1991年 1985 1988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凌力
《少年天子》
孙力 余小惠
《都市风流》
刘白羽
《第二个太阳》
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萧克
《浴血罗霄》(荣誉奖)
徐兴业
《金瓯缺》(荣誉奖)
第四届 1997年 [注1] 1989 I 1994 陈忠实
《白鹿原》(修订本)
王火
《战争和人》
刘斯奋
《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
《 骚动之秋》
第五届 2000年 1995 1998 阿来
《尘埃落定》
王安忆
《长恨歌》
张平
《抉择》
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一、二)
格非 《江南三部曲》
2015年 I 李佩甫 《生命册》
梁晓声 《人世间》
2019年 I 徐则臣 《北上》
[9] 2018 陈彦 《主角》 杨志军 《雪山大地》
届 2019
[10] 2022 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回响》
程
I
《应物兄》
》
》
本巴
宝水
《
《
亮
叶
刘
乔
年
一
23
十
20
第
[8] 2014 金宇澄 《繁花》
苏童 《黄雀记》
第九届 2011 《这边风景》
第十届 2015 《牵风记》
了解创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
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 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
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
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作家没有创作言论自由,不能直
抒胸,想要讴歌新生的革命力量更是不可能。茅盾就另僻蹊径,不 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 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 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 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 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 线 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 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解放区:战争期间,日军只能占据城市, 控制铁路公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和山 地组训民众,发展游击武力,建立地方 政权,称为解放区。
日军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
日军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
1937年-1945年
Il] 1936 年前侵占的领土
1937年侵占的领土 1 938年侵占的领土 1939年侵占的领土 1940年侵占的领土 1 941年侵占的领土 1942年侵占的领土 1944年侵占的领土 ■1945年侵占的领土
南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史地图集 》
海
新华社发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共产党将陕甘宁革命
根据地改为陕营宁边区,原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为巩固政权 主要进行了肃清匪患、打击汉奸、特务和反动地主豪绅的斗争。边区政府 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吸引了全国各地许
多有志于革命的青年,训练和培养了一大批坚持抗战的骨于力量。
●由于日军调整军事进攻重点(即大规模“扫荡”作战)和国民党顽固派的
军事进攻及经济封锁,加上连年(从1940年秋后开始)遭受自然灾害(水
灾、旱灾、虫灾)的侵袭,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冬开始逐步进入困难 时期,到1942年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
学习目标
研读学习提示:
1.把握本文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特点
2.欣赏本文的写景技巧,分析景和人的关系,体会风景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3.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理解作者“寓政治于风景中”的写作风格。
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
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尝试将第一段划分层次,概括第一段写了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这 写作缘由+沙漠风光 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多么庄严,沙漠中人的活动
多么妩媚啊。
这里是 . . . . . . 然而人类更伟大
自然伟大,加上人类活动更
伟大。
沙漠驼铃
什 么 。
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的剩下部分,
完成以下活动:
①模仿第一段,尝试用四字词语如“沙漠风光”概括相应段落内容
②关注段落里的关联词,如“然而”, 勾 画单纯风景与加入人的活动后的
风景的不同
③划出每一个画面相应段落里能够提示主旨的议论性质的句子。
段落 画面 自然风景 人的活动
精神内涵
1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最单调最 平板 沙漠驼铃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 高原归耕 黄土高原,层层梯田,蓝天 明月,黑魅魅的山 耕田归来的农 民的歌唱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
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
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4 延河夕照 黄土高原,延河边,傍晚景 色 学员生产归来 的谈笑
5-6 石洞雨景 黄土高原上一个高高的山壁 ,沉闷的雨天,原始的石洞 促膝读书的两 人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
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
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7-8 桃林小憩 拥有二三十棵桃树的桃林茶 室 青年休憩、谈 笑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 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 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o
9-10 北国晨号 北国的山峰上, 一个普通的 晨景 号兵和荷枪的 战士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
“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写景技巧梳理:
①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
③ 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④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选择一幅风景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
通过景色体现了怎样的人生状态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茅盾写景方法
第一幅:沙漠驼铃
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茫茫一片”,没有一个“坎儿井”,“纯然
一色”,“这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这是“风景”的背景,是静
景。接着由静而动、由远而近,描绘了人类驾驭着“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
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行进,拟人手法,“而且大小丁当的谐
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的 动景。同时“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
旗 ”更是使原来单调平板的画而变得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在这里,人不再
是贸然闯入“自然”这个世界的一个异类,而是自然界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
天人合一,壮阔的意境表现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第二幅:月夜归耕
在三五明月之夜,“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远
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比喻修辞,独特,可谓丰收
在望。这时候,晚归的种田人掮着犁,赶着牛,后面还跟着小孩,哼着粗朴
的短歌,姗姗而归。多么优美的一幅乡村风俗画。尤其感人的是“粗朴的短
歌”和“优美的旋律”,正是这些突出这一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乐观
、豁达,以苦为乐的人激活了荒凉、沉闷的大自然,使之获得了盎然的生机。
第三幅:延河夕照
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暖 色,
烘染出诗一般美的意境。在满天彩霞映照之下的是“干坼的黄土”,“雪白
”的河水泡沫,还有那“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整个画面呈现出一
种明丽而又温馨的情调。
就在这样一个温暖热烈、充满活力的背景中,作者安排画中主人公—
— 延安儿女出场,“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谁
能说,在这样的氛围中生产、生活的人,不是“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吗 他
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快乐地创造着向往中的幸福和谐的生活。
第四幅:石洞雨林
石洞雨景,写的是雨天石洞中一对男女促膝而坐认真学习的“风景”。
它从细节处落笔来描画根据地青年在雨天的石洞中互帮互学、和睦相处的生 活图景。“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 一同在看”。利用大自 然恩赐的石洞,在躲雨间隙,争分夺秒地学习,这不仅反映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更表现出根据地青年不同于一般城市青年的崇高精 神境界。原本这“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的暗淡背景,也 因两个“生命旺盛的人”,“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而顿生光辉。
第五幅:桃林小憩
桃林、石磨、断码、阶台、大小石块,便是“茶社”;荞麦、大麻、玉米
等,便是“茶社”的地毯屏风;“一杯清茶”“二毛钱的枣子”便是茶客们的 享受。桃林中简陋乃至破败的茶社,成了青年休息小聚的最好场所,即便在 这里,他们也不忘读书和争论哲学问题。那些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男 女青年在这里聚会、读书、畅谈、休息。衬托出人们高尚的生活情趣。只 有“内生活极其充满”、有着高贵精神的人,才能让原本黯淡的自然灿然 生辉,才能填补自然的贫乏,创造出“第二自然”。
第六幅:北国晨号
这幅画面的主角是两个晨风里严肃,坚决,勇敢的士兵,“霞光射住他
,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
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在粉红色的霞光中,显现出严肃和刚
毅 ”。动静和色彩的调配,使粉色的霞光与喇叭的金黄色、绸子的大红色、
军装的土黄色及刺刀的寒光相交融,柔性的与刚性相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 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士
保卫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赞美之情。
任务三:再读文章,分析风景的“纵”“横”联系
这六幅风景画面在横向和纵向上呈现什么关联
提示:
横向:体现出散文选材的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
纵向: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一个方向,层层深入
在六幅横向的风景中
人物身份:各族人民、农民、艺术家、革命青年、战士
人物活动:运送物资、劳动、学习、休息、战斗
形 散:看似独立的六幅画面,各种身份的人,做着不同的事。
神 聚: 六幅画面所展示的相似性,即有关荒凉的自然,
有关人的活动,有关人的精神。
横向关联
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
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 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 人创造
了第二自然!”
第六个画面之后,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
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
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
纵向关联
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中之最伟大者。
更 伟 大 。
这六福画面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是怎样的
横向来看,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
而 且 ,每个画面都由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共同构成,有意造成自然风景的贫乏单
调与延安人们生活的精神富足、生机勃勃的鲜明对比。
纵向来看,紧跟在六幅画面后的议论, 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即人类活动
填补自然界的贫乏,构成了真正的伟大的风景。这是对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
精神境界的颂扬。它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连在一起,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了
舒展自如,这构成了本文的“神”(纵向)。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文章描绘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不仅写了自然风光,也包括
了人的活动。
②文章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面貌,
体现了政治性。
③文章正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来表达对根据地生活的热爱、向往和 追求,体现了文章主旨,寓意深刻,含蓄委婉。
了解创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
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 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 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
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作家没有创作言论自由,不能直
抒胸,想要讴歌新生的革命力量更是不可能。茅盾就另僻蹊径,不 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 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 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 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 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 线 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 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解放区:战争期间,日军只能占据城市, 控制铁路公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和山 地组训民众,发展游击武力,建立地方 政权,称为解放区。
日车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
日军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
1937年-1945年
ⅢIIl] 1936 年前侵占的领土 1937年侵占的领土
1938年侵占的领土 1939年侵占的领土 1940年侵占的领土
1941年侵占的领土 1942年侵占的领土 1944年侵占的领土 1945年侵占的领土
海
冯琦编制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史地图集》
海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共产党将陕甘宁革命
根据地改为陕营宁边区,原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为巩固政权 主要进行了肃清匪患、打击汉奸、特务和反动地主豪绅的斗争。边区政府 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吸引了全国各地许
多有志于革命的青年,训练和培养了一大批坚持抗战的骨于力量。
●由于日军调整军事进攻重点(即大规模“扫荡”作战)和国民党顽固派的
军事进攻及经济封锁,加上连年(从1940年秋后开始)遭受自然灾害(水
灾、旱灾、虫灾)的侵袭,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冬开始逐步进入困难 时期,到1942年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1)曲笔:作者虽未写明地点就是延安,但通过“至少有七八种不
同的方音” “惯拿调色版的” “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 的”等进行暗示,让读者明白这里写的是延安,描绘的是延安的劳 动者,鲁艺的文化人,延安的革命青年、干部、战士,表现出作者 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根据地的蓬勃景象,并从中受到鼓舞,获 得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力量。
“天下最难走的路”为当时流行语,暗指赴陕北(延 安)之路,因 为 当
时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在 边 区 四 周 通 道设 置 了 无 数 的 特 务 机 构 , 绑 架 赴 延 安的青年。这句话既为当时流行语,特有所指,故加引号。
——茅盾《茅盾关于《风 景谈》的 一封信》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
走的路”是指什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