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2023—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大足区2023—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1: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重庆市大足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亲戚(qì) 抵抗 头岑岑
B.花圃(pǔ) 贷款 千锤万凿
C.徘徊(pái huí) 困镜 赤裸裸
D.浓稠(zhōu) 惊皇 搓衣服
2.(2分)下列带拼音的词语中,能与“宵”字搭配的一项是(  )
A.九(xiāo)云外 B.(xiāo)售
C.(xiāo)遣 D.通(xiāo)达旦
3.(2分)下列与“见微知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  )
A.坐井观天 B.管中窥豹 C.一叶障目 D.一叶知秋
4.(2分)比较阅读《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匆匆》一文侧重情感的直接表达,《那个星期天》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B.《匆匆》偏重于用诗性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达出来。
C.《那个星期天》通过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抒发情感。
D.两篇文章都是为了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2分)下列哪句诗和“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的情感相似(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C.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D.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
B.虽与之俱学(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C.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
D.孰为汝多知乎(因为)
7.(2分)下列事例不能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爱迪生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发明了电灯泡。
B.袁隆平志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经年累月田间研究,终育成杂交水稻。
C.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微积分。
D.杨利伟经历严格选拔与艰苦训练,成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8.(2分)下列关于辩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辩论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既要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也要搜集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B.选取的事例要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
C.对方陈述时,要随时打断别人的发言,进行激烈地反驳。
D.我方陈述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9.(19分)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围绕“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向师友、向母校告别。
(1)借助拼音将下面的毕业感言补充完整。
六年的小学生活,眨眼之间已近尾声。校园内,fèi téng    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làng màn
   的歌。回首六年,kuān wèi    于成长的足迹,jì tuō    着美好的梦想。我们曾yòu zhì    地嬉戏打闹,如今已懂得zé rèn    之重,向着未来进发。
(2)仿照毕业感言中加点部分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想象与这个词语相关的事物和情形,仿写句子。
安静 热闹 冷 热 伤心 快乐
   
(3)结合语境,书写临别赠言。
我想引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   。”送给老师,感谢他们六年来潜移默化的熏陶;我想引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   。”送给同学,表达对友情的珍视;我想引用《长歌行》中的诗句“   ,   !”送给自己,勉励自己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下面是毕业联欢会节目单,请你仿照开场和结尾,结合节目内容,为第一幕和第二幕拟定主题名称,填写在横线上。
开场【昨日重现】播放师生影集,回忆六年点滴。第一幕【   】合唱:《给老师的信》舞蹈:《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第二幕【   】小提琴独奏:《童年》小品:《谁说童年不精彩》结尾【拥抱未来】朗诵:《相信未来》合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10.(19分)整本书阅读交流。请你认真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完成练习。
材料一:
目录第一章告诫/1第二章风暴/5第三章海盗/12第四章逃脱奴役/18第五章巴西/30……第十一章生病/81第十二章康复/92第十三章岛上探险/102第十四章陶罐和独木舟/108第十五章反省/121……
材料二:
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我又累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材料三:
这是最荒谬的主意!可我真是思船心切,立即着手工作。我砍倒了一棵雪松,我想当初所罗门建造耶路撒冷的神殿时也未必有一棵这样的大树。它靠近树根的直径达到五英尺十英寸,在二十二英尺处直径也达四英尺十一英寸,然后才渐渐细下去,并开始长出枝杈。我费尽辛苦才把这棵树砍倒。我用二十天的时间砍断根部,又花了十四天时间使用大斧、小斧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树冠。接下来,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又砍又削,最后刮出了船底的形状,使其下水后能浮在水上。这时,树干已砍削得初具船的形状了。接着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中间挖空,做得完全像只小船。在挖空树干时,我不用火烧,而是用锤子和凿子一点一点地凿空,最后确实成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独木舟,大得可乘二十六个人。这样,不仅我自己可以乘上船,而且可以把我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去。
(1)以上三则材料内容均出自外国小说《   》,作者是    (国籍)    (姓名)。
(2)结合目录,可以判断材料三描写的内容应出现在第    章。
(3)读到材料二描写的荒岛环境,我会联想到的成语是:   。画“ ”的句子是对人物的    描写,从中可以读出他    的心情。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将主人公做独木舟的过程依次排序,把序号填进括号里。
①砍倒大雪松 ②把中间挖空 ③刮出船底形状 ④砍掉树枝、树顶
   ——   ——   ——   
(5)我在阅读时略算了一下,文中的主人公做独木舟用时约    天。由此,我在阅读时批注了对人物的评价:   。
11.(16分)新时代少年要拍摄“革命先驱——邓中夏”的短视频,请你认真阅读短文内容,根据提示一起来完成脚本设计吧!
回忆烈士邓中夏
郑绍文口述郜虹记录整理(选文有删减)
①1933年5月,邓中夏被捕了,和我关押在同一间牢房。 ②邓中夏一进号子,就神情自若地和所有人打招呼,谈话应答皆从容不迫。邓中夏看见我也在这里,以同样态度打了招呼,并没显示出我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③入狱两周之后,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可是,不到半个小时,邓中夏就回号子了。大家很诧异,我问道:“怎么这样快就结束了,他们审问你了吗?” ④他说:“问过了,我学给你听听吧。”他笑了笑,装着法官的腔调表演起来。 ⑤“你叫什么名字?”“邓中夏,又叫施义。” ⑥“你是共产党员吗?”“不错,是共产党员。” ⑦“你在党支部里干什么?”“中央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 ⑧“还干过什么?”“够了!够枪毙了,还问什么?” ⑨“贺龙红军中和你同事的还有哪些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讲,何必问我?” ⑩邓中夏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头说:“就这样五问五答,法官看再也问不出什么来,便不问了,所以我很快就回来了。” 邓中夏身份暴露后,由于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肯就范,遂被定为死刑犯,转移到了另一间牢房。 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口号,大步走向刑场。敌人害怕邓中夏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在雨花台下,邓中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年仅39岁。
(1)按照提示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补充表格内容,把脚本设计成三个分镜头。
1933年5月 入狱两周后 1933年9月21日
刑场上,邓中夏从容宣传革命,英勇牺牲。
(2)第 自然段描写了刑场上邓中夏的表现,透过人物的    、   、   描写,反映了邓中夏    的精神品质。若为“刑场上”这个分镜头配背景音乐,选取下列哪种音乐类型最恰当。    (填序号)
A.舒缓轻柔
B.高亢激进
C.激昂悲壮
D.轻松活泼
(3)视频开篇,新时代少年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革命烈士邓中夏,可以引用下列哪些诗句来表达深情呢?   (多选题)(填序号)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视频结尾,需要展现更多革命英雄的崇高品质,照样子
例:李大钊——英勇就义——浩然正气
①   
②   
12.(30分) 到了25世纪,科技的发达毋庸置疑,太空或许也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未来的世界让人充满幻想,会发生些什么呢?请你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写作提示:(1)大胆放飞自己的想象,尽可能让故事奇特、新颖,题目自拟。(2)恰当地运用一些科学知识、技术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令人信服。(3)故事情节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3)故事情节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
2024年重庆市大足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答】A.有误,“亲戚”的“亲戚”应读“qī”。故“头岑岑”的“岑岑”错误。
B.正确。
C.有误,“徘徊”的“徊”应读“huái”。故“困镜”的“镜”错误。
D有误,“浓稠”的“稠”应读“chóu”。故“惊皇”的“皇”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答】A.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B.销售:卖出货物。
C.消遣:消除;排解,消闲解闷。
D.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故选:D。
3.【答案】D
【解答】“见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通过细小的迹象来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或全貌。
A.“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出自《庄子 秋水》的故事,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看到的只是局部而看不到整体。
B.“管中窥豹”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 方正》的故事,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不了解全貌。
C.“一叶障目”这个成语出自《鹖冠子 天则》的故事,就看不见整个树林,看不到全局。
D.“一叶知秋”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 俶真训》的故事,知道秋天的到来。
根据上述分析,“见微知著”和“一叶知秋”都强调通过局部细节推测整体情况,与“见微知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一叶知秋”。
故选:D。
4.【答案】D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匆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故选:D。
5.【答案】A
【解答】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B.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出自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C.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表达了对权贵生活的讽刺。
D.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的思乡之情在情感上最为相似。
故选:A。
6.【答案】D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为”同“谓”。
故选:D。
7.【答案】C
【解答】A、B、D正确,因此能够支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C.有误,因为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微积分,而不是坚定的志向与毅力。
故选:C。
8.【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对方陈述时要认真倾听,要听出别人的漏洞。
故选:C。
9.【答案】(1)沸腾 浪漫 宽慰 寄托 幼稚 责任;
(2)热闹,热闹的春节,转眼之间已成为回忆;
(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师恩难忘 童年回忆。
【解答】(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沸腾 (fèi téng):形容液体受热到极点,冒出大量气泡。
浪漫 (làng màn):指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情调或行为,常用来形容爱情中的美好与幻想。
宽慰 (kuān wèi):安慰,使心情舒畅。
寄托 (jì tuō):把理想、希望。
幼稚 (yòu zhì):形容思想、行为不成熟。
责任 (zé rèn):应尽的义务或职责,需要承担的任务。
(2)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例句通过使用“眨眼之间”这个形象的短语。六年的小学生活,通常是一段充满成长和变化的重要时期,“眨眼之间”这个表达方式强调了这段时光的短暂和迅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唤起他们对自己过去时光的回忆。同时,促使人们珍惜当下。
(3)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原文: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晓看红湿处。解释:这首诗描绘了春夜降雨的情景。其中,润物细无声”意思是说,默默地滋润着万物。这里用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解释:这首诗是王维送别好友元二前往安西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因为一旦出了阳关。这句诗常用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伤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原文:青青园中葵。阳春布德泽。常恐秋节至。百川东到海?少壮不努力。解释: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景象,努力奋斗,“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努力。这句诗常用来勉励人们珍惜青春时光。
(4)本题考查实践作业。题目要求根据节目内容为第一幕和第二幕拟定主题名称,分别是“昨日重现”和“拥抱未来”,这两个节目都与老师有关。第二幕包含小提琴独奏《童年》和小品《谁说童年不精彩》,回忆和展示童年的美好,可以确定主题与老师有关。根据第二幕的节目内容,因此可以命名为“童年回忆”。
故答案为:
(1)沸腾 浪漫 寄托 责任;
(2)热闹,热闹的春节;
(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大徒伤悲;
(4)师恩难忘 童年回忆。
10.【答案】(1)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 丹尼尔 笛福;
(2)十四;
(3)荒无人烟 心理 无助、悲伤;
(4)①④③②;
(5)156 鲁滨逊是一个有耐心、不怕辛苦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上三则材料内容均出自《鲁滨逊漂流记》,英国小说家。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最后确实成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独木舟,材料三记叙了鲁滨逊经过艰辛的劳作。描写的内容应出现在第十四章。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是一个无名的,到处是乱石野草”可联想到的成语是“荒无人烟”,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从中可以读出他的无助。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排序。结合“我费尽辛苦才把这棵树砍倒”“我用二十天的时间砍断根部、小斧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树冠”“接下来,最后刮出了船底的形状”“接着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中间挖空,顺序是:砍倒大雪松、树顶;把中间挖空。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句子“用二十二天时间砍断根部、小斧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的树顶”“然后,共计156天、不怕辛苦的人。
故答案为:
(1)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 丹尼尔 笛福;
(2)十四;
(3)荒无人烟 心理 无助、悲伤;
(4)①④③②;
(5)156 鲁滨逊是一个有耐心、不怕辛苦的人。
11.【答案】(1)邓中夏被捕了。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
(2)语言 动作 神态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C;
(3)ACD;
(4)①董存瑞——舍身为国——视死如归;②邱少云——壮烈牺牲——英勇顽强。
【解答】(1)考查了内容概括。结合“1933年5月,和我关押在同一间牢房,1933年5月。结合“入狱两周之后。”可知,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
(2)考查了形象分析、描写手法,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中的“从容”可知是“神态”描写、走”是动作描写!”“中国共产党万岁!”是语言描写、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应是“激昂悲壮”。
(3)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视频开篇,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故选ACD。
(4)考查了句子仿写。例句中是英雄人物、品质。
故答案为:
(1)邓中夏被捕了。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
(2)语言 动作 英勇无畏 C;
(3)ACD;
(4)①董存瑞——舍身为国——视死如归;②邱少云——壮烈牺牲——英勇顽强。
12.【答案】
火星上的绿洲
到了25世纪,人类已经在火星上建立了殖民地。火星殖民地“新希望”是地球上各国合作的成果,它坐落在火星上一个古老的陨石坑内,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红色荒漠。殖民地的核心是一座巨大的穹顶建筑,里面模拟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着蓝天、白云、草地和树木,甚至还有流水。
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第一批移民正努力维持着地球般的日常生活。他们穿着特制的太空服,每天定时外出采集资源和进行科学研究。尽管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但长时间在火星生活让他们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
一天,当移民们正在进行日常勘探时,他们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地貌——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洞穴内部竟然有流动的液体。经过分析,这些液体被证实是一种稀有的有机化合物,有可能是火星古代生命存在的证据。
正当这个发现震惊整个殖民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几乎摧毁了“新希望”。在危机关头,殖民地的工程师们利用这批有机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性,制造出一种强力黏合剂,修补了穹顶的裂缝,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这次事件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这种有机化合物,希望能找到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资源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仅在火星上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还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能源,为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在火星的殖民过程中,人类也学会了珍惜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这使得地球上的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火星上的绿洲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也预示着未来宇宙探索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将在浩瀚的宇宙中书写更多的篇章,而火星上的绿洲只是这漫漫长路上的一个起点。
【解答】范文:
火星上的绿洲
到了25世纪。火星殖民地“新希望”是地球上各国合作的成果,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红色荒漠,里面模拟了地球的生态环境、白云,甚至还有流水。
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他们穿着特制的太空服。尽管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
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地貌——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经过分析,有可能是火星古代生命存在的证据。
正当这个发现震惊整个殖民地时。在危机关头,制造出一种强力黏合剂,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这次事件之后,希望能找到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资源的方法,人类不仅在火星上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为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在火星的殖民过程中,这使得地球上的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预示着未来宇宙探索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火星上的绿洲只是这漫漫长路上的一个起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