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6 09: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645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国人”和“野人”到农村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
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 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
2.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
A.导致了阶层固化 B.根植于历史传统 C.功能上相互补充 D.维护了君主专制
3.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4.《晋书·慕容魔载记》:“魔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魔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 B.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
C.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第五子元怀(488—517年)的墓志铭。这是一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新书体、史称“魏碑体”,呈现出古朴、自然、刚劲、雄壮等风格。据此可知,“魏碑体”( )
A.代表北朝书法的最高成就 B.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C.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象 D.主要在上层社会范围内流行
6.关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太宗率长孙无忌……等将领于玄武门诛之。《新唐书》载: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资治通鉴》载:世民帅(率)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世民射建成杀之。仅从上述史料综合分析,下列史论最合理的是( )
A.历史事件出于作者立场不同记载或有不同 B.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得力助手
C.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唐太宗亲手诛杀 D.通过三部史书记载便可知玄武门之变全貌
7.唐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敕令传发出现两种途径,实际上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反映出,唐代( )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B.文官的地位日益提高
C.恢复发展了中外朝制度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8.如下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北宋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特征是( )
A.官员争权,宦官祸起 B.机构繁多,效率极高
C.相互牵制,掣肘皇权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9.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奠定了南北面官制基础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保证了对宋作战的优势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0.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时期(西汉末年至北宋末年)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以合计数为100)。这从侧面反映了( )
区域 2年 140年 742年 1102年
黄河下游 69.7 57.9 43.2 25.7
晋、陕 10.7 4.7 15.9 13.4
甘、宁 2.4 0.9 1.9 3.4
淮南 5.4 7.4 13.9 15.8
两广、江西 1.3 4.6 4.9 10.1
两湖、江西 4.4 13.8 8.3 20.2
四川 6.1 10.7 9.8 11.5
A.经济格局的阶段特征 B.跨区域贸易逐渐繁荣
C.农耕文明向边疆延伸 D.国家版图的日益拓展
11.据英国社会观察家亨利·梅休统计,19世纪上半叶伦敦每年煤炭消费量达350万吨,由此产生的燃煤垃圾高达90万吨。他发现,伦敦垃圾承包商还要定期从纽卡斯尔和其他北部城镇搜集燃煤垃圾运往伦敦,才能满足本地建筑市场的需求。垃圾承包商的活动最能够说明伦敦( )
A.能源供给的改善 B.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C.城市建设的发展 D.煤炭利用效率低下
12.2024年5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霍乱疫情全球风险与去年相比依旧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今年1月1日至4月28日,24个国家报告了14.6万例霍乱病例和1766例死亡病例,其中非洲区域的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东地中海区域、美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和欧洲区域。材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高低呈正相关 B.霍乱疫情严重的地区亟需提高医疗水平
C.应将中国有效防治疫病的经验全球推行 D.霍乱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13.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注重周边交往 B.源于东方文化 C.在战争中扩展 D.在交流中发展
14.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下表是1913年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 )
出口产品 占世界出口量比重(%)
谷物 17.9
畜产品 11.5
咖啡、可可、茶叶 62.1
糖 37.6
橡胶、毛皮与皮革 25.1
A.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 B.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
C.拉美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D.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
15.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而法国一些学者则借助德国主流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著作,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保护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并获得了政界的认可。这反映了( )
A.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 B.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欧洲垄断资本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D.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16.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墙上的武器”。如下图所示,左侧两幅为美国政府以“This man is your FRIEND. He fights for FREEDOM”(这个人是你的朋友,他为自由而战斗)的主题发行的系列海报;最右侧宣传海报“This is the ENEMY”(这是敌人)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 )
A.旨在巩固霸权 B.注重舆论引导 C.进行经济渗透 D.谋划战后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
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与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撰史思想的不同密切相关。司马迁是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史家。经过汉初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继位之时,西汉国力趋于服盛。但司马迁目睹汉武帝王霸之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因此,司马迁故意选取汉武帝迷信方士、求仙问道等诸多荒诞之举加以集中叙述,以表达自己对汉武帝好大喜功及其劳民伤财之政治举措的强烈批判。并且在汉武帝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日盛。司马迁私人撰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史的自由度较高,不会受到过多干涉,从中也可看到司马迁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而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奉旨而撰,官方正史意味浓厚,具有强烈的“尊汉”正统意识,处处要维护并强化汉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两汉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如是否施行仁政、尊崇儒术等便成为评判一个君王是非功过的最高价值标准,东汉的班固显然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厚影响。同时,班固将汉武帝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君王,也有为东汉后世的君主树立榜样的目的,以鞭策他们建立像汉武帝一样的丰功伟业。
——摘编自王亿千《<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的史实分别论证司马迁与班固为汉武帝塑造的形象。(材料所涉及的史实除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班固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不同的原因。(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宋代科举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由地方到中央依次为乡试、省试、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这种做法被称为“锁院”制度。为了杜绝舞弊,各级试卷一律“糊名”(收纳考卷后,密封卷头姓名、籍贯等,编为字号)、“誊录”(为避免辨识字迹,试卷在密封编号后,由抄写员在官员监督下抄录为副本),这在考试环节上已经尽量做到公平……北宋以来,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长于文章,应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边疆地区更罕有进士及第者。国家为照顾地区差异,实行分卷考试制度……科举的变革,让大批出身平民之家的士人进入政坛,诗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极大带动了民间的向学风气。然而科举与做官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部分读书人应试是为了谋求功名,这使得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且宋代抬高文人地位,魏晋以来的重武轻文风气为之倒转,给其他民族政权以“文弱”之感。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完善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科举的完善对民间风气带来的影响。
(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交通体系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与运行,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大量人口与经济活力,进而为城市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以大区域视野进行审视,近代东北城市体系沿交通线路生成并发展,影响城市分布及布局的军事及政治因素的主导性渐为经济与交通动因所替代,点状稀疏型城市布局亦转变为带状的交通联动型城市结构体系。机械化交通体系的建构,使民众的居住地点由分散状态趋于向交通结点处集中,推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生成,改变了近代东北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同时,在近代交通变革的决定性影响下,城市地域状态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角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然而,在近代东北社会中,为日俄侵略者所操控的交通建设先入为主,这一缺少远景及整体性的城市规划导致城市发展受限甚至呈现出畸形状态,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日仍无法完全消弭。
——刘莉《近代交通变革与城市结构变动——以东北城市为例(1860—193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东北城市交通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东北城市交通变革的影响。(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世界历史有两个鲜明的时代主题。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下半叶则呈现出有利于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趋势。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主题,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史实,进行论述。(要求:明确选取的时代主题,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D B B A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D D C A B
1.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晋国因为战败面对不利局势而开辟荒地并征税,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推行,且只涉及晋国,无法得出“普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
2.C【解析】材料“礼别异,乐和同”等强调礼和乐可以并存,功能上相互补充,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阶层固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历史因素对礼乐的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
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兼并六国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地区,中央政权建立起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加上迁移人口到相关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势力,不是交通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在公元前2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不是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
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前燕政权建立后,慕容魔将都城迁至大棘城,并学习汉族的农桑制度,设立郡县管理流亡百姓,这有利于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原政权及“向往”,排除A项;前燕政权位于北方,故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排除C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而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B。
5.B【解析】根据材料“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古朴、自然、刚劲、雄壮”可知,魏碑体既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粗犷彪悍之风,又受到中原书法艺术的影响,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书法艺术成就的比较,排除A项;北魏并未统一全国,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魏碑体”的流行范围,排除D项。故选:B。
6.A【解析】三部史书作者不同,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表述及对唐太宗的称谓不尽相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可能会因作者的立场不同而有所不同,故选A项;历史学须“论从史出”和相互印证,虽两段记载提及长孙无忌,但未叙述其具体作用,排除B项;三段记载均提及太宗率众诛杀太子和齐王,但并非都说是“亲手诛杀”,排除C项;三部史书虽然可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但玄武门之变全貌仍然不能从此完全窥探,排除D项。故选:A。
7.A【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开元初,翰林学士院也成为起草诏令的机构,与中书省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是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而不是文官地位的提高和恢复发展中外朝制度,排除B、C项;材料内容说明出现了新的决策机构,并不能体现三省一体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
8.D【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院等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财政、行政、军权,削弱了相权,D项正确;机构多重导致官员繁多,争权现象或有发生,但宦官之祸无从体现,排除A项;机构虽多,但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员繁多相互牵制,使皇权得到强化,而非掣肘,排除C项。故选:D。
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参照中原州县制,对原有的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其管理制度与地方州县一样,使其成为辽政权直接领导下的地方统治机构,这就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B项正确;材料是讲辽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汉化改革,与南北面官制无关,排除A项;部族制改革与宋辽战争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材料看不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
10.A【解析】根据统计表可知,公元2年—公元1102年,北方地区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南方地区人口比重逐渐增多,各地的人口比重不同体现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A项正确;跨区域贸易与各地区人口比重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为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扩展,排除C项;边疆地区人口比重增长不等于国家版图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A。
11.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伦敦垃圾承包商定期从纽卡斯尔和其他北部城镇搜集燃煤垃圾运往伦敦,以满足本地建筑市场的需求,这主要反映出伦敦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增加,而燃煤垃圾作为一种廉价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用于填埋、铺路等建筑活动中,C项正确;本题主旨“城市建设”,而“能源供给的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工业生产污染严重”,排除B项;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蒸汽机的改进,煤炭利用效率大大提升,而“煤炭利用效率低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霍乱疫情在全球许多地区发生,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几万人染病甚至死亡,说明霍乱疫情正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D项正确;病例最多的非洲区域并非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排除A项;病例严重区域中的欧洲区域医疗水平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有效防止疫病的经验,排除C项。故选:D。
13.D【解析】根据“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东方故事对希腊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当时希腊文明在交流中发展,D项正确;东方文明和古希腊不接壤,因此不能体现注重周边交往,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并不是源于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文明在战争中发展,排除C项。故选:D。
14.C【解析】表格数据显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这反映其经济单一、结构失衡,C项正确;“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1913年国际经济秩序依然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
15.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保护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可知,德法两国都主张保护本国产业,反对自由贸易,这主要是工业革命扩大了德法两国与英国的生产力差距,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故A项正确;当时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确实有所壮大,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信息,排除B项;垄断资本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战时海报宣传中国、苏联均是为自由而战的朋友,而德国则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美国海报宣传注重对民众的舆论引导,B项正确;此时主要是打击法西斯敌人,而不是巩固霸权,且美国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霸权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通过舆论宣传进行战斗,不是经济领域而是思想文化领域,排除C项;当时主要是为了打击法西斯,赢得战争,不是谋划战后秩序,排除D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评分说明:
共6分。
司马迁: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劳民伤财,消耗了国力;班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西汉走向强盛。(各举一例即可,其他答案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但须史论结合,其中史实2分,论证1分,每例3分,共6分)
(2)评分说明:
共8分。
①司马迁处于汉武帝时期,对于汉武帝时期治国措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亲身体会;班固处于年代稍晚的东汉,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消极影响感受较轻,而汉武帝治国措施的积极影响较为深远;②司马迁属于私修史书,加之其自身“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与批判的精神,故对汉武帝多有贬斥;班固属于奉旨修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意志,塑造汉武帝正面形象也是维护并强化汉王朝的现实需要。(至少从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分别从司马迁与班固方面分析原因,选取其他角度如受尊崇儒家思想轻重等作答亦可,每个角度4分,共8分)
18.(1)评分说明:
共6分。
原因: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2)评分说明:
共8分。
表现:①实行三级考试制度;②实行锁院制度;③实行“糊名”“誊录”制度;④实行分卷考试制度。(每点1分,共4分)
影响:①带动了民间向学风气;②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③重文抑武之风盛行。(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19.(1)评分说明:
共4分。
特点:①交通系统中尤以铁路影响为大;②带有一定半殖民地色彩。(每点2分,共4分)
(2)评分说明:
共8分。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城市交通便利了人们出行;③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④对东北城市功能布局等产生影响。(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消极影响:侵略者进行的交通建设束缚了后来城市的发展。(2分)
(须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影响6分,消极影响2分)
20.评分标准
第一等(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史实无误,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第二等(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史实基本无误,逻辑比较严密,表达比较清晰
第三等(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史实出现少量错误,逻辑有混乱,表达不够清晰
第四等(0—3分) 观点毫不明确,史实大量错误,基本无逻辑,表达不清晰
答案示例:
我选取20世纪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这一观点。(1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上半叶,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推动了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进程。由于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冲击及资本主义帝国矛盾激化等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最后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告终。二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彰显了人类正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0分)
因此,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主要围绕着“战争与革命”展开,“战争与革命”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和基本特征。(1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和史实亦可)
注:标黑的字为参考答案,主观题答案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最高分不得超过本小题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