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师引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老王不仅生活上是艰苦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凄苦的。即便如此,老王还是善良待人,尤其是对待作者一家。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一家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进行深入剖析。
1.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文中写到了哪些事情?体现了作者一家的什么品质?
明确:作者一家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心
①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
②“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
③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我”关心老王
体现了作者一家富有爱心、同情心,尊重别人的品质。
师小结:从这些平常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一家人是富有爱心、同情心、尊重别人的人。对于老王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来说,正是因为作者一家人的同情、关心与尊重,使得老王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为了报答恩情,老王做了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体现出了人性之美。
2.在送来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杨绛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杨绛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呢?
明确:杨绛觉得“愧怍”。
首先,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作为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其次,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个人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有着这种精神的,从作者一家对待老王的具体事情中可以体现出来。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思考,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老王是如此善良,又是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这在作者这样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不安和愧疚。我们知道,当时作者身处困境,她其实无法给予老王更多的帮助,但她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体谅别人的愁苦,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弱者。因此,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心里感到“愧怍”。
◆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特色
师引导:作为叙事写人散文,本文不仅内容上感情真挚,从文字本身,也具备诸多艺术特色,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发现的文本艺术特色。
1.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例如: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这是动作描写,“直僵僵”“镶嵌”写出了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身体虚弱,行动不便。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是肖像(外貌)描写,突出了老王的病态,既写出了老王身体的极度虚弱,又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铺垫。
(3)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这是动作描写,“攥”“滞笨”“直着脚”等词形象地写出老王病情的严重,已经到了行动不便的地步,为下文写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4)他只说:“我不吃。”……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这是语言描写,简短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我不是要钱”表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只是为了表达感谢。
2.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文章能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平静叙说,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这一社会问题。
3.详略得当。
本文有详有略,详写的部分通过一系列描写更加生动地刻画了老王的形象,同时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直白托出,引人深思。
◆活动三:拓展延伸,弘扬善良
1.老王和杨绛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不幸的情况下,还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善良体察善良。请同学们为老王和杨绛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一: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苦人,一只眼睛,一辆三轮,送来人间温暖,承载悲苦与善良;一瓶香油,一包鸡蛋,一颗善心,传递人间真情。
示例二:善行无疆,大爱无声,显示了中华文明善良的天性,她无私的热情,温暖着无助的弱者,诠释着生活的朝圣。
2.在作者看来,她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因此感到“愧怍”。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呼声?
明确:应“愧怍”的不仅仅是作者,应该是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作者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健康和谐发展了。
3.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今后你又会怎样去对待他们?
(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不幸的人,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结束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面对生活中那些不幸的人,希望同学们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多一些关心,多一点同情,多一点理解,多一分尊重。让我们像杨绛先生那样,用善良的心去体察人间冷暖,用伟大的爱去抚慰沧桑人生,那么再悲苦的命运也会充满色彩,再艰难的岁月也会充满真情。因为生命要靠生命来温暖,世界要靠爱心来浇灌。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小练笔:试站在老王的角度,用老王的语气,改写老王最后一次到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的片段。(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