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史记·周本纪》载:周“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先王耀德不耀兵”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周厉王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实行掠夺性的“专利”政策。大臣芮良夫劝谏厉王放弃专利,但厉王不听。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贵族谏政无法制约王权暴政 B.周王对政务拥有最后决断权
C.原始民主制防止了决策失误 D.资源垄断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相传在先秦时代,举行封禅大典者计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十二帝王,他们都认为自己“受命然后得封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泰山封禅旨在
A.宣扬帝位的合法性
B.歌颂古代帝王政绩
C.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D.彰显国家实力强大
3.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 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 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
4.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都主张恢复古代的宗法家庭制度,编纂族谱,建立宗祠。朱熹认为儒者应该努力从事个人修身,并进而扩展到家族。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侵蚀传统思想 B.宗族成为重要社会基层力量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 D.传统家庭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5.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6.1900年,在清政府对八国宣战后,东南省份的一些督抚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他们组织东南互保,与外国领事达成协议,允诺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列强承诺不派兵进入东南省份。东南互保反映出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列强对中国东南控制较强
C.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D.晚清地方督抚势力的高涨
7.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家陈炽在论述办报功效时说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者,群也,所以为民也。然而分隔势睽,堂高廉远,古人于是有谏鼓谤木之制,有采风问俗之官,唯恐下情不得上闻,上泽不能下究,所以防壅蔽而恤痌瘝(痛苦)者,如此其汲汲也。”这一主张
A.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出现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C.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新视角 D.反映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
8.下图为某一时期美军、国民党军队调动示意图。该军事调动
A.促进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B.加速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的崩溃
C.损害了中国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进程 D.意在调整部署应对国共双方战略决战
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1.卢梭不仅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广闻博识的植物学家。伏尔泰在文学、哲学启蒙著作外,还在研究牛顿物理学新成果基础上写下了科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康德在46岁之前的主要著述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这说明了
A.启蒙运动得益于宽松自由学术环境 B.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近
C.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进步 D.科学思想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12.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法国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区别表明
A.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 B.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
C.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 D.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
13.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B.国王仍有较大影响
C.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D.内阁权力逐渐提升
14.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该史学家所说的“运输革命”最有可能是
A.轮船的通航 B.汽车的量产
C.铁路的兴起 D.运河的开通
15.爱迪生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工业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被戏称为发明工厂,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868年到1910年,以爱迪生的名字命名的新发明就有1300多项。这一发展历程表明
A.美国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B.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转变
C.现代工厂制度加快确立 D.工业革命助推科技创新
16.19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工人宪章运动,其间出现三次高潮,其情况如表2所示。据此可知,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表2
1839年 1842年 1848年
工人请愿书的 大致内容 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 不仅提出了政治要求,还提出包括缩短工作日、改善车间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经济要求 号召“向暴君手里夺取自由”“决不再作驯服的奴隶”
请愿书上签名的工人数量 约125万 约331万 约500万
A.体现出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 B.以科学革命理论为指导
C.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专制君主 D.高举社会主义民主旗帜
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夷夏观念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李唐皇室……于所谓夷夏观念,本甚薄弱,故建国之后,虽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则视如一国,不加猜防。唐初每定异族,即于其地置羁縻府州,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权。甚至委异族以中央要职,与汉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东突厥,其酋长任职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唐人对异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唐人衣著已恢复旧风,改尚宽长。……白居易《时世妆》:“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堆髻为北戎装束,赭面为吐蕃习俗,而白居易以其非华风,至以被发伊川(比喻受异族影响,以至礼仪消亡)喻之,则其对胡风之厌恶,可想见之。
——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4分)
18.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记载 文献
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日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嗣是种播天南,佐粮食,人无阻饥。 《凤冈陈氏族谱》
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冈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 谈迁(1594-1658) 《枣林杂俎》
万历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日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番薯)种归。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日朱薯。 苏琰(1569-1639) 《朱薯疏》
材料二
(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番薯而来;(在浙江山地)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蓝、番薯诸物。 ——(清)嘉庆年间《南平县志》 浙赣皖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因棚民租山垦种(甘薯),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惟积难返,扫除不易。 ——(清)光绪年间《孝丰县志》
(1)根据材料一,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薯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大多都有“劳动”科目,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7年,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完全充当为国家工农业生产输送劳动力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难以适应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校和市场,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制度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唐秋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供给主体的变化及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
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
●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
●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
●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
●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
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
——[美]塞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D A B B D C D C D B A B D 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组织作答:
角度一。可结合唐朝前期统治政策等方面说明其“夷夏观念”较为开放的原因。如唐朝前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巩固统治,稳定边疆秩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对外贸易兴盛,统治者对外思想较为开放,使得唐朝前期夷夏观念较为开放。
角度二。可结合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环境的转变说明其“夷夏观念”转变的原因。如唐朝中期以后异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原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产生冲击;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造成社会动荡,人们逐渐对异族文化的传播产生抵触情绪。
角度三。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唐代前期、后期“夷夏观念”的转变。如唐朝前后期“夷夏观念”的转变充分反映出社会环境决定社会观念,社会观念的演变深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17.(1)史实: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存在多条传人的路线;由东南亚传入中国。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海外贸易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提高了应对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18.(1)趋势:由注重体力劳动向脑体并重转变;从注重国家需要向重视个体价值实现转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2)变化:由政府单一主体变为政府、市场和学校等多元主体。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原有政策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教育改革的推进。
19. 观点一:二战后西方仍处于支配状态。
论证要点:在政治上,西方通过构建战后国际政治体系,操纵了联合国;在经济上,西方通过内部经济体制的调整(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断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对外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构建起货币、金融和贸易的主导优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高新科技领先世界;军事上,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地区冲突,影响地区稳定。冷战结束后,苏联和东欧社会性质的剧变,消除了西方战后最强劲的对手。
结论:二战后的西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仍旧保持支配地位。
观点二:二战后,西方不断走向衰落。
论证要点:在政治上,殖民体系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第三世界兴起,不断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在经济上,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未能解决,经济危机时有发生;社会主义国家深入探索现代化新模式,新兴民族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冲击西方的经济优势地位;社会问题:失业、贫富分化加剧、毒品、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国际因素:冷战后,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力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西方的霸权地位进一步走向衰落。
结论:二战后,西方在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的挑战下不断走向衰竭。
观点三:二战后,西方虽然保持了优势地位,但其优势地位被不断削弱。
论证要点:参见观点一与观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