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A.封建贵族的诉求 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 D.道法自然的观念
2.有学者对汉成帝时东海郡100余位地方长吏升职情况进行考证,其中积功升迁者 74人,秀才迁者 3 人,以廉迁者 14 人,以孝廉迁者1人,以捕盗尤异迁者 11人,以方正迁者2人,以为军吏十岁迁者2人,以诏书迁者5人。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较低 B.诸侯有官吏任免权
C.察举制为选官主要途径 D.官员考核方式多样
3.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 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
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 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4.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5.明成祖朱棣反对建文帝“削藩”,起兵夺取政权。明代人在记述朱棣攻入应天的场景时说:“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入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之焚。”这一记述
A.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场景 B.反映了历史记述的客观性
C.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D.否定了兵变夺权的合法性
6.1865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各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这体现出薛福成志在
A.弘扬程朱理学 B.致力科举入仕 C.镇压太平天国 D.投身洋务自强
7.历史学家徐中约说,在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时,孙中山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涣散及思想灌输不力,而改组国民党成了当务之急。这表明孙中山
A.欲图效仿俄国的组织模式 B.放弃了三民主义纲领
C.准备联合中共发动大革命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8.早期共产党人面对革命形势,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要斩断其头脑,炸裂其心腹,主要是靠城市工人阶级最后的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
A.努力争取合作抗日的领导地位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革命
C.独立自主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 D.积极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9.早期共产党人面对革命形势,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要斩断其头脑,炸裂其心腹,主要是靠城市工人阶级最后的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
A.努力争取合作抗日的领导地位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革命
C.独立自主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 D.积极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0.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11.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上述观点体现了
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 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
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12.1787年,美国纽约州对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农产品征收进口税,新泽西洲则对纽约州购买的为海港安全所必须的灯塔征收1800元的税款。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邦联体制严重制约美国发展 B.各州之间缺乏经济交流
C.美国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国家 D.颁布宪法无法消除纷争
13.1914年8月4日,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17项战争法案。社民党主席等人解释到:“为了我们的人民和他们自由的将来……在这种危险时刻,我们不会置自己的祖国而不顾。”这反映出当时德国政界
A.极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 B.为发动战争不惜一切手段
C.意识到战争的重要作用 D.对战争的复杂性有所预见
14.1924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对小业主加以限制的若干措施。1927年,又推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举措
A.消除了农业集体化的社会阻力 B.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C.开启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历程 D.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
15.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
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 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16.1956年10月,中国为了表示对法国抗议,取消了从法国进口总值达300万美元的钢铁产品的申请。当时中国抗议主要是针对法国
A.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B.敌视苏联的东欧政策
C.参与制造苏伊士运河危机 D.在印度支那制造混乱
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中期以前,只有广州、杭州、明州三地设置“市舶司”,船舶到达其他沿海港口,都要“押赴随近市舶司勘验施行”。在户部尚书李常的建请下,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首先于福建路泉州增设市舶司;次年三月,北方的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被设置为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广州、泉州港主要是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非,秀州、明州、杭州、板桥港主要是通向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宋朝的海外贸易,主要是“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珠琲、镔铁”等。
——摘编自曹大为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的“封锁”“禁运”,中国大陆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快。中国不仅扩大了与苏联的贸易(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138.9%),而且又与朝鲜、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蒙古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950年上半年,国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中国与西方国家长期形成的贸易关系和进出口产品的互补性需求,大力开展对西方的贸易。即使到1950年12月初美国宣布对中国大陆实行严厉的“封锁”“禁运”,并冻结中国大陆在美资产之后,中国仍然努力打破“封锁”,开展贸易。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三
从1948年4月到1902年2月,美国共对西欧提供了129.9亿美元。双方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主要有粮食、化肥、原料、半成品、燃料、机器设备等。在执行这一计划过程中,所有受援国都同美国签订了多边和双边协定,并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对美国做出了较大的让步。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宋中期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巾外贸易和美欧贸易的共同影响及其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中国出版的部分图书
时间(年) 作者(译者) 国家 作品
1899 飞天道人(译者) 中国 《支那保全策》有贺长雄[日]
1908 白鸟库吉 日本 《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
1913 酒卷贞一郎 日本 《支那分割论》
1915 白鸟库吉 日本 《满蒙研究汇报》
1917 申悦庐 中国 《中华民族特性论》
材料二
“五四”之前的那几年,在中国的报刊上,反复出现这些惊心扎眼的消息,更刺激着中国知识人的神经,如“日人之蒙古视察”(1913)、“日人热心研究满蒙”(1913)、“日人之我国经营蒙古观”(1915)、“日本拟设置满蒙领事馆”(1916)、“日人谋我满蒙之感言”(1916)、“日本拓殖满蒙之新计划”(1916)。
——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五四”之前有关“主权问题的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入侵对抗中出现的,与世界观念、主权意识的产生和华夏中心观的破灭联系在一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9.鲁迅的作品“一切都无法片刻离开中国革命、中国变革这一课题,中国革命问题始终存在于鲁迅的根底里”。1921年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
革命之前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革命期间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革命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A C B D C A C A A D D C C
二、非选择题
17.(1)状况:海外贸易日益发展;与海外诸国贸易范围扩大;沿海对外贸易港口不断增加;进出口商品品种多样化;政府对外贸加强管理。
(2)特点:着眼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与苏联贸易的同时,重视与西方国家发展的贸易;因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外贸环境恶劣。
(3)影响: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促进了战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加速了两大阵营冷战对抗格局的形成。
启示:经济建设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政府政策影响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现经济互惠,促进共同发展。
18.(1)史实举例:
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加剧;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华夏中心观不断被冲击等。
(2)分析说明:
层次1:只列举19世纪末20初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三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19世纪末20初的基本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三观点之间建立起联系,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史实对材料三观点加以论述。
层次3:结合19世纪末20初的具体史实,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史实与材料三观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够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19.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以及革命对未庄的影响的描写,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未庄人对什么是革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穷苦的阿Q认为革命就是为自己牟利;赵秀才、假洋鬼子等人先是投机革命,后又破坏革命;革命后封建势力仍然掌握政权;革命没有给未庄带来变化。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冷漠,表现了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
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