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集训(2)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集训(2)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2:46:43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缺少人工智能的辅助”错,于文无据,且原因概括也不全。原文是“这不仅因为当时语言简朴,传播媒介
原始,同时还因为…作为长篇小说的躯干”。)
2.B(A项,“是为了创作出符合人类审关期待的作品”错,强加目的关系。原文是“而人工智能接收…创作出
的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期待”,由此可知,人工智能受到人类控制与创作出符合人类审美期待的作
品并无目的关系。C项,“证明了‘天时‘地利'的重要性”错,曲解文意。没有证明“天时”的重要性。D项,
“而材料二则比较乐观”错,无中生有。材料二结尾说“如果哪一天ChatGPT可以提供众多经典作品各不相
同的理由,那么,文学的人工智能时代就真正到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并没有表态。)
3.C(材料没有提及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融合的好处。)
4.①人工智能要具备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独立的美学主张。②人工智能要只有
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形成对美的独立判断以及有关美的独特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因为“算法”需要一个确定的目标,而文学的目标具有不明确性:②“算法”无法复制出文学创作所需的“人
和”拥有的所有经验,即“人”的经验体会、“人”的历史感受、“人”的不可代替的至亲至爱至痛至恨之情。(每
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6.D(“主要是我不能接受鲁四老爷不冷不热的态度,不如到别处过年”错,“我”决计要走,因为“我”是一个新派
知识分子,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憎恶,而且下文提到的遇见
祥林嫂的事,使“我”不安。)
7.B(“心理描写”错,眼珠“间或一轮”是神态描写。)
8.(1)用倒装强调祥林嫂用于乞讨的碗是空的、破的,表现出她乞讨艰难和命运的悲惨。(2分,意思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用反语写出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9.①从情节设计看,“我”是线索人物,又是悲剧的见证者,展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②从叙述视角看,以
“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③从思想主旨看,“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
疑惑无能为力,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
三处不给分。)
11.A(本文属于政论。史论是作史者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12.B(“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错误。齐国是附随秦国,而燕国和赵国是“用武而不终”,
他们都没有“赂秦”,所以并不能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而是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
理。故选B项。)
13.(1)有这样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以至于走向灭亡。(“积威”“日、月”“趋”各1分,句
意1分)】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以”“下”“故事”各1分,
句意1分)
14.①齐国,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他五国:②赵国,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③燕国,太子丹用荆轲刺杀秦
王的计策,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A(“词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错误,“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
知。故选A项。)
16.①选用典型意象。“明月”为圆月,“明月夜”是团圆之夜,而“松冈”是种植松树的逝者安莽之处,使用典型意
象形成反差表达愁情。②虚实结合。“料得”写出由梦境回到现实,而“明月”“松冈”是想象之景,两者结合,
虚实相生更显愁情。③以景结情。全词最后在“明月”“松冈”所营造的凄清幽深之境中,以景结情,使愁情
更显得意蕴深长。④采用点染手法。先以“肠断”写明诗歌的情感,然后借助“明月”“松冈”来展现词人的愁
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学期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文艺创作方面具有全面优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开展创作
活动。而人工智能接收到人类指令才能进行创作,创作过程受到人类的操作和控制,创作出的
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期待,所以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创作工具,很难称得上真正的
文艺创作主体。
可是,人工智能又有一定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
获结果,但创作的“细枝末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类让渡给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让人
工智能获得了一种“存在感”,即虚弱的主体性。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些业界人士故意夸大人
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力,但不管如何夸大,都无法改变目前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主体性仍
然不足的现实。
如果有一天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时,人工智能具备了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
美学思想和独立的美学主张,如褒扬唐诗贬抑宋词或主动参与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而
非只能被动接受人类的创作指令、追随人类的美学标准,那样人工智能才能成为真正的文艺创
作主体。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就现实情况而言,迄今为止的人工智
能如同计算机网络一样,仍是人类文艺创作的辅助工具,最多只能算是一种高级的创作生产工
具,远未达到可以完全脱离人类而走向独立的地步。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
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
机统一。作家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
·语文第页(共8页)】1
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
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美的独立判断,形成关于美的独特表达。举个简单的例子,以秋天为意象,
人类既可以表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愁苦,也能够抒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的豪迈,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多半会将秋天跟萧瑟、悲凉等联系到一起,而无法基
于具体场景赋予秋天更独特的含义。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创作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一当人
类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为秋天赋予了“萧瑟”“悲凉”的含义时,人工智能也就只能根据数据统计结
果有样学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
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
物思情、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
要原因。所以,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
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摘编自王东昌《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材料二:
创新不是一个内涵清晰的概念,一流的好文学如同水中的倒影摇晃不定,ChatGPT会不会
感到为难?人工智能的“算法”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算法”的意义是,捉供抵达这个目标的
强大手段和工具。目标的模糊、摇摆乃至丧失可能使“算法”束手无策。“阿尔法狗”在围棋对弈
之中的杰出表现已经人所共知。这种表现同时取决于一个确凿无疑的目标:按照围棋的规则赢
棋。“阿尔法狗”的所有计算都聚集在这个目标之下英勇地展开。如果将这个目标稍作修
改一如果设定的目标是“下出一盘让对手心情愉悦的棋”,“阿尔法狗”的“算法”如何肴手?什
么叫作“心情”?如何定义“愉悦”?“心情”和“愉悦”是一个常数还是如同股票那样在时刻浮动?
这些问题未曾明确之前,“阿尔法狗”简直无法开机。
这个意义上,造就一个超级战士比造就一个超级作家容易多了一难怪科幻作品纷纷选择
前者。超级战士的靶子一清二楚,“算法”想方设法击毙敌手就可以;可是,超级作家目标含混、
意图不明,强大的“算法”甚至不知道要干什么一一当他在编织一个眼花缭乱的情节时,怎么能
确定此刻的读者不是想要一句深刻的格言?这种状况带来了两个结论:第一,哪怕是在科幻文
学的想象之中,人们的好战之心仍然远远超过审美的渴望;第二,尽管ChatGPT制造出某种恐
慌,但是,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一些从事机械式工作的人员远比作家更容易失业。
众多经典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不相同。事实上,这些理由至少包含了不同的天时、地利、人
和。远古时期无法诞生现今的长篇小说经典。这不仅因为当时语言简朴、传播媒介原始,同时还
因为单纯的社会关系无法提供曲折的情节作为长篇小说的躯干。“天时”的意义上,长篇小说的经
典只能是近代或者现代社会的产物。“地利”的意义不难理解:一部作品通常首先在某种地域文化
背景之中获得肯定,进而赢得经典的荣誉并且踏上世界文学舞台。改换一下地域文化背景,初始
的成功甚至奇怪地消失了。例如,令人仰慕的唐诗宋词大约不会在中世纪的欧洲赢得强烈的反
响。当然,我最想说的是“人和”。文学离不开“人”的经验体会、“人”的历史感受、“人”的不可代替
的至亲至爱至痛至恨之情,如此等等。这恰恰是ChatGPT所匮乏的。ChatGPT的“算法”能否
复制出“人和”一一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一拥有的所有经验?如果哪一天ChatGPT可以捉
·语文第页(共8页)】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