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6 14: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能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土地改革的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记住土地改革的意义。
【预习导航】
【新课导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根据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如下问题的分析:
材料一: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到1949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中,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近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新中国成立后,拥有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结合材料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免除每年交给地主的700多亿斤粮食的地租。
问题探究:
①阅读课文结合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②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权是公有还是私有?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五: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 660多万顷
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 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 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材料六: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结合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当堂检测】
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了
《土地法案》 B、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C、实行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 D、满足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
3.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1937﹣1945年 B.1946﹣1949年 C.1950﹣1952年 D.1953﹣1957年
4.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④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接茬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进京“赶考”是什么意思?
(2)建国初期(1949~1952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怎样‘赶考’的?考试成绩如何?
①根本原因: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时间: 年到 年
文件:
内容:废除 ,实行
土地改革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