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预习】1.2科学测量 小升初衔接(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预习】1.2科学测量 小升初衔接(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7-06 22: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期预习】1.2科学测量
、选择题
下列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中,其刻度线的分布不均匀的是(  )
A.量杯 B.温度计 C.刻度尺 D.体温计
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的温度约为32℃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
C.一位中学的体重约为50g D.人平静时的心率约为75次/分
对需测量的物理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D.杭州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皮尺测量长度时拉得很紧 偏大
B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大
A.A B.B C.C D.D
使用刻度尺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清单位
小科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O℃时水银柱长5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30厘米。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5厘米。则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
A.15℃ B.25℃ C.40℃ D.60℃
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溶液,开始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3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7毫升 B.大于7毫升
C.等于7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下列关于 100℃的水和 100℃油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比油热 B.油比水热
C.油和水的冷热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油和水的冷热程度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75厘米=75厘米× 米=0.75米
B.9.5厘米 3=9.5× =9.5×10-6米 3
C.0.08米=0.08米×1000=80毫米
D.16分米 3=16× 米 3=0.016米 3
、填空题
单位换算:
(1)2300毫米=   米=   微米
(2)500毫升=   升=   立方米。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   ,物体的长度是   。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气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若要标出“0”刻度线的位置,应将装置放到   中。
(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关系是:A处的温度   (选填“<”“>”或“=”)B处的温度。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准确程度的建议   。
2021年7月1日,中国邮政银行发行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
(1)如图所示,小文测得邮票的长度为   厘米。
(2)小文想用累积法测一枚邮票的厚度,于是他将多枚邮票叠加后进行测量,4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2.81cm、2.80cm、2.75cm、2.82cm,其中一定错误的数据是   ,则这叠邮票的厚度为   厘米。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则在   (填“夏”或“冬”)季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小青同学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示数,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实验探究题
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右图所示,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
(1)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   (填“左”、“右”)
(2)此温度计如何标上刻度呢?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   ,将它放在沸水中,液柱处标上 100℃,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 100 等分,就可以标上各个刻度了。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什么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他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
(1)按上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
(2)从A到D测量矿石体积,测量结果与矿石的真实体积相比有偏差,其原因是    。
(3)小明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 并说明理由:   。
、解答题
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好的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
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 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 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小塑料瓶,B 为一 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 A 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 水面有一高度差 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 h,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厘米) 30.2 25.0 19.8 14.6 9.4 4.2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将   ;
(2)伽利略温度计的刻度值是 。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 都有可能
(3)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是利用   性质原理工作的;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答:   。(写出一点即可)
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王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王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矿石的体积为   cm3。
(2)从A到C的操作过程中将使所测矿石体积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小王同学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是否可行并请说明理由   。
【暑期预习】1.2科学测量答案解析
、选择题
A
【解析】根据常见测量工具的特点分析判断。
温度计、刻度尺和体温计,它们上下粗细一致,刻度均匀,故B、C、D不合题意;
量杯上口大,下口小,因此上面的刻度并不均匀,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B
【解析】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不管测量工具如何先进,测量方法如何正确,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A.在选择测量工具时,最小刻度适宜即可,并不是越小越好,故A错误;
B、体温计的玻璃泡上面有一个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下降,能够离开人体读数,故B正确;
C、误差只能减小,无法避免,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等一会儿,液柱不再上升时现读数,故D错误;
故选B。
D
【解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的认识判断。
A.人体正常的温度约为37℃ ,故A错误;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cm,故B错误;
C.一位中学的体重约为50kg ,故C错误;
D.人平静时的心率约为75次/分,故D正确。
故选D。
B
【解析】估算的含义: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无论是“估数”、“估测”,还是对运算结果的估算等;但涉及到估算的教学,又很难像其它概念式、程序性的知识一样,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估算教学更多的是注重估算策略的合情合理性,可以粗略的说:估无定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A正确;
B. 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立方米,B错误;
C. 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C正确;
D. 杭州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D正确;
故答案为:B
D
【解析】(1)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分析即可;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4)注意铁丝之间的空隙对测量造成的影响。
A.如果皮尺测量长度时拉得太紧,那么标准长度会变大,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不合题意;
B.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示数会偏小,故B不合题意;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由于示数迅速下降,因此读出的示数偏小,故C不合题意;
D.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就是直径的和与铁丝之间空隙的和,因此测量结果会偏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B
【解析】使用刻度尺要遵循以下规范:刻度尺要与被测量的边线平行;刻度尺的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物体的边要与刻度尺的某个刻度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记录长度时,要在数字后面加上单位。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要与边线平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测量时,不一定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也可以从右端量起,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记录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清单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C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值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温度为t,液柱长度为L,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水银柱长为15厘米,根据得到:

解得:t=40℃。
故选C。
B
【解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3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3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7mL.
故选B.
C
【解析】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越冷温度越低,越热温度越高。当温度相等,则物体的冷热程度也相等。
100℃的水和 100℃油,温度相等,所以油和水的冷热程度相同。
故答案为:C
D
【解析】(1)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2)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要换算成的单位。
A.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米,且计算结果0.75后面应该有单位米,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B错误;
C.换算过程中,应该在进率后面写上单位毫米,而不是米,故C错误;
D.立方分米化立方米,为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00,且换算过程中只有一个单位米,故D正确。
故选D。
、填空题
(1)2.3;2300000
(2)0.5;0.0005
【解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2300毫米=2300×米=2.3米;
2.3米=2.3×106微米=2300000微米;
(2)500毫升=500×升=0.5升;
0.5升=0.5×立方米=0.0005立方米。
1mm;2.60cm
【解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大格长度÷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读出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最小刻度值:1cm÷10=0.1cm=1mm。
那么物体的长度为:8.60cm-6.00cm=2.60cm。
(1)冰水混合物
(2)>
(3)换用更大的烧瓶或换用更细的玻璃导管(合理即可)
【解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2)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解答;
(3)根据V=Sh可知,要增大液柱的移动距离h,可以增大烧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玻璃导管的直径,据此分析解答。
(1)若要标出“0”刻度线的位置,应将装置放到冰水混合物中。
(2)根据图片可知,A处时比B处时气体的体积大,则A处温度>B处的温度。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提高测量准确程度的建议:换用更大的烧瓶或换用更细的玻璃导管。
(1)5.00-4.95均可
(2)2.75;2.81
(3)冬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确定准确值和估读值,然后相加得到测量值。
(2)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准确值部分肯定是相同的,只有估读值不同,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3)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计算。
(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4.9cm,估读数字为5,则邮票的长度为4.95cm。
(2)比较可知,测量结果的准确值应该为2.8cm,则2.75cm是错误的,那么折叠邮票的厚度为:;
(3)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可知,刻度尺在冬季时缩短,则长度单位变小,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冬季测量物体的长度偏大。
-2.2;1.8
【解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2℃,
则甲: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读数为-2.2℃;
乙: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示数为1.8℃。
、实验探究题
(1)左
(2)0℃
(3)细弯管再细一些
【解析】(1)伽利略温度计(气体温度计)原理是根据其他的热胀冷缩制成的,实验装置: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实验原理:当外界温度升高,由于热传递也会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上升,导致烧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增大,细弯管中有液柱则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向左移动,温度上升的越高,细管中的液柱向左移动的越远;当外界温度降低,由于热传递也会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降低,导致烧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减小,细弯管中有液柱则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向右移动,温度下降的越低,细管中的液柱向右移动的越远。(2)要在气体温度计上标注刻度, 温度计上的刻度是这样规定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0℃和 100℃之间分为 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 1℃;(3)伽利略温度计(气体温度计)原理是根据其他的热胀冷缩制成的,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以让升高相同的温度让气体膨胀的多,故应用大一点的瓶子且气体越多越好;也可以在气体膨胀体积一定时,让细弯管内径细一些,这样移动的距离就变长了。
(1)伽利略温度计(气体温度计)原理是根据其他的热胀冷缩制成的,实验装置: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实验原理:当外界温度升高,由于热传递也会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上升,导致烧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增大,细弯管中有液柱则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向左移动,温度上升的越高,细管中的液柱向左移动的越远;(2)温度计上的刻度是这样规定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0℃和 100℃之间分为 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 1℃;(3)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以让升高相同的温度让气体膨胀的多,故应用大一点的瓶子且气体越多越好;也可以在气体膨胀体积一定时,让细弯管内径细一些,这样移动的距离就变长了。
故答案为:(1)左;(2)0℃;(3)细弯管再细一些或者瓶子再大些。
(1)70cm3
(2)因为步骤B矿石带出了水
(3)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太小,放入该量筒的水中后,液面发生的变化太小,很难准确的读出V2,无法比较得出V2与V1的差值。
【解析】本题主要探究如何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把石块放入水中做了标记,就是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加上原本水的体积值为200,后来把石块拿出将水倒入量筒中,量筒值显示为130,因此石块的体积为200-130=70cm3。
(2)从A到D测量矿石体积,测量结果与矿石的真实体积相比有偏差,其原因是步骤B矿石带出了水。
(3)小明同学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太小,放入该量筒的水中后,液面发生的变化太小,很难准确的读出V2,无法比较得出V2与V1的差值。
故答案为:(1)70cm3(2)因为步骤B矿石带出了水(3)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太小,放入该量筒的水中后,液面发生的变化太小,很难准确的读出V2,无法比较得出V2与V1的差值。
、解答题
(1)取1000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2)读数:1000个零件的质量(M)=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数值。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1000。
(4)用天平测出所有小零件的质量M总,则零件的数目N=M总/m。
【解析】 本题运用累积法测量小零件的质量,这样才可求出零件的数目。
(1)取1000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2)读数:1000个零件的质量(M)=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数值。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1000。
(4)用天平测出所有小零件的质量M总,则零件的数目N=M总/m。
(1)减小
(2)B
(3)气体的热胀冷缩
(4)增大塑料瓶的容积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1)中得到的规律判断;
(3)根据图片分析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4)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水柱的高度差越大,则精确度越高,根据V=Sh分析判断。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高度将减小。
(2)在伽利略温度计上,水柱液面所对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温度值,因为温度越高,水柱的高度越小,而液面越低,所以这个刻度的位置越低,即刻度值上面小下面大,故选B。
(3)当温度升高时,塑料瓶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于是玻璃管内水柱高度减小;反之,空气温度降低而体积缩小,于是玻璃管内水柱高度增大,因此这个测温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4)根据V=Sh可知,要增大h,要么增大V,要么减小S;
则提高精确度的方法:①增大塑料瓶的容积;
②减小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1)70
(2)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合理即可)
【解析】(1)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进而影响密度的结果。(2)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1) 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C图和B图的体积差就是矿石的体积,由图可知矿石的体积为 200mL-130mL=70mL。
(2)从图A到图C, 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
第 1 页(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