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17: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备课
(2023~2024学年度第 2 学期)
年 级: 三年级
单 元: 第三单元
主 备 人:
使 用 人:
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 《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问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 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面》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恩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 “用绕—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突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题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安排了 “综合性学习”,这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在第9课、第10课的课后以及语文园地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提示,提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途径和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二、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1.核心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常规目标:
(1)认识35个生宇,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宇,会写30个词语。能背通、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2)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4)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5)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4.教学难点:
(1)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1.认识345个生宇,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宇,会写30个词语。 2.能背通、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 2
赵州桥 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
综合性 学习 中华传统 节日 4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能回顾、梳理“国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宇的途径及成果,认识 “税、档”等7个生宇。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向子表达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5.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1
四、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古诗三首 2
纸的发明 2
赵州桥 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1
9.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 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三、教学重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四、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课件出示“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
生:这是“元”字。
师:“元”是什么意思呢?
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师:那么“元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师:是的,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课前预学单第4题的第(1)小题,你做对了吗?
生:做对啦!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师:农历正月初一正是春节,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生:我知道除夕夜要吃饺子。
生: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红红的春联和“福”字。
生:除夕的夜晚,为了吓唬年兽,大家都会燃放爆竹和烟花。
生:大年三十那天晚上,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岁岁平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去看看他诗里的春节吧!
【设计意图】通过“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掌握字词,了解诗意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读过了《元日》这首古诗,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互读互听,互相正音,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互读古诗,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元日》中的一些难字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屠、苏、曈”)
师:谁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听完后评一评。(指名读)
生:她读准了每一个字,还特别注意了“苏”是平舌音,读得非常好!
师:评价得真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生:我是用组词法来记忆的,如,“屠”可以组成“屠杀、屠刀”,“苏”可以组成“苏醒、复苏”。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要书写的“符”字。(课件出示“符”字)
书写指导:上短下长。“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结合字形和结构特点来说说我们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符”字是上下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上面写扁一点儿,下面略写大。
师:说得不错,(课件出示书写指导)请同学们在田字格里练习“符”字。注意坐姿端正,做到三个“一”。(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点评。)
师:不错,现在我们把这些字放回古诗里,齐读一遍吧。(学生齐读)
师:学习古诗除了要学习读准字音,读熟诗句,还需要读出韵律美。课前预习时同学们都已经划分了古诗的节奏,那么你划分的节奏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核对一下。(教师范读,学生核对节奏划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边打节拍边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美。读完后想一想: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我不理解“一岁除”的“除”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除”字。请看下面的题,你会做吗?
“除”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四种:①去掉;②不计算在内;③进行除法运算,用一个数去平分另一个数;④台阶。“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除”应该选第(①)种解释。
生:我明白了,这里“一岁除”的“除”应该选第①种解释,表示送走了旧的一年。
师:你回答得非常正确。谁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借助注释,我知道“屠苏”是一种酒,但是我不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在元日饮用屠苏酒。
师:大家是不是都很好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资料吧!(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
师:了解了屠苏酒,我们继续刚才的交流,还有没有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曈曈日”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的注释里有“曈曈”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师:好的,我们知道“千门万户”指千家万户,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
生: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桃符”是指什么?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桃符”,请看下面的资料。(学生自由看资料)课件出示。
师:理解了难懂的字词,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能力通过注释、图片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所以此板块以引导学生交流为主,教师补充资料为辅,逐步扫清字词障碍,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师:理解了诗意,接下来我们来想象《元日》这首诗中描绘的画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诗的前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读诗并思考)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们在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板书:放鞭炮)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爆竹”一词中体会到的。
师:“爆竹”是什么意思?
生:“爆竹”就是鞭炮。
师:春节那天什么时候会放鞭炮呢?
生:除夕晚上12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就会放鞭炮。
师:联系你们见过的放鞭炮的情景,说一说:那是怎样的景象?
生:到处都响起了鞭炮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板书:热闹)
师: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开心。
师: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学生读第一句诗)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人们非常开心。
师:老师也感受到了人们的心情,现在请同学们把感受带进去,一起读一读第一句诗。(学生齐读第一句诗)
师:听着你们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在放鞭炮,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四处响起了鞭炮声,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从前两句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还仿佛看到了人们聚在一起喝屠苏酒的画面。
师:是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年聚会时会喝红酒或白酒,小孩一般喝饮料,但古人喝屠苏酒。(板书:饮屠苏)
师:大家结合我们之前了解到的关于屠苏酒的资料,想象一下:饮屠苏酒时人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师:品着醇美的屠苏酒,老人会乐呵呵地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又长大了一岁,祝你们快快乐乐!
师:孩子们也会举起酒杯,恭敬地对老人说些什么呢?
生: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诗,再一次去感受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读古诗的后两句,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板书:贴春联)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我是从“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换旧符”知道的。
师:不错,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从“千门万户曈曈日”中仿佛看见太阳初升,照耀着千家万户的景象。(板书:迎红日)
师:这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一组古代过年风俗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欢乐、喜庆的氛围,请同学们再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传递的欢乐、喜庆气氛,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四、关联作者,体会诗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们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学生自由读诗)
生:我找到了“暖”字,这里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
生:“曈曈”是指太阳出来后明亮的样子,表达了愉快的心情。
生:“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也体现出了诗人愉快的心情。(板书:愉快)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王安石的资料,课前预学单第5题中关于王安石的资料,大家都填了吧,谁来说一说?
生:王安石是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你说得很正确。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王安石及《元日》写作背景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
师:读完资料,我们对诗人王安石有了更多的了解,再回过头来看诗题“元日”,你对这个诗题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生:“元日”不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还是新政策和美好生活的开始。
师:你理解得很透彻。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试着背诵。(学生自由读背)
【设计意图】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此板块引导学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写作背景,细细品味、揣摩古诗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达到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目的。
五、拓展作业
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巧妙衔接,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师:我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起,我国法定节假日中,新增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表明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板书:清明)
师:关于清明节,你们了解多少?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资料?谁来说一说?(出示课前预学单)
生: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生: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公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这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生:清明节的体育活动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射柳等。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名字就是“清明”,作者是诗人杜牧。关于杜牧,你们课前了解了多少呢?
生: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师:说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总结的杜牧简介吧!(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为后面学习古诗作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师:课前同学们都朗读过古诗了,现在谁愿意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古诗)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准了“魂”“牧”两个生字的读音,而且诗句读得非常流利。
师:是的,不过光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也就是节奏,只有读出节奏才会更好听,谁再试一试?(指名读古诗)
师: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停气息不停,再来一次。(学生再读古诗)
师:真不错,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我们一起按课件上的节奏读一读。(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在诵读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以读促积累,“读”占鳌头。本板块的反复诵读不仅为理解诗意作准备,也为古诗的背诵、默写打下基础。
三、读懂读透,感受诗情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行人的情感?
生:我觉得“欲断魂”最能表达行人的情感。(板书:欲断魂)
师:“欲断魂”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看看诗中的“欲”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字典中“欲”有四种解释,“欲断魂”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 )
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   B.想要,希望。
C.将要。 D.需要。
生:诗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很正确。“欲断魂”就是好像灵魂与身体将要分开了,形容伤感至极,神情恍惚的样子。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生:因为清明节是祭奠已逝的亲人的节日,路上来往的人心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因此非常难过。
师:是的,那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描写阴雨连绵的天气,又有何作用?
生: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师:“雨纷纷”指的是什么?(板书:雨纷纷)
生:指细雨朦胧的样子。
师:说得很好,那诗中除了“雨纷纷”,还有什么是“纷纷”的?
生:路上行人的心情。
师: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细雨纷纷,更渲染了行人肝肠寸断的愁绪。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去祭奠已逝的亲人,又碰上一场绵绵不绝的春雨,行人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试着带着伤感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学生读)
师:行人心里烦闷,衣服又被雨淋湿了,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谁知道?快举手告诉老师。
生: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板书:借问)
师:“借问”“遥指”是什么意思?(板书:遥指)
生:“借问”是请问的意思,“遥指”的意思就是往远处指。
师:说得很对,现在请大家想象行人问路的画面,他会怎么问?牧童又会说什么?
生: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行人伤怀至极,又要冒雨赶路,所以心情比较急切。
师:说得很好,一个问句,表现了行人的急切。但是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也许可以看见远处的杏花村有酒旗招展。行人此刻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生:牧童的回答让忧愁的行人有了企盼而变得稍稍振作起来。
师:接下来就由你们来扮演行人,我来扮演牧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我们一起带上动作读后两句。(师生合作读后两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古诗《清明》的诗意吗?
生: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师: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齐读整首诗。(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并尝试背诵。(学生自由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将生活实际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行人在清明节时的哀思。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总结学法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中几个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欲、魂、借、酒、何、牧”)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字,交流一下我们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魂”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两笔撇折、点。
生:“酒”字要注意“酉”里面不能少写一横。
生:“牧”字要注意“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而且“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也与“牛”字不同。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说得太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田字格里将每个字写两遍。(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生字写完了,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学习《元日》和《清明》这两首古诗时,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分成了哪些具体的步骤?
生:我们先理解古诗的题目,再补充资料去了解作者,接着交流理解不懂的词句,了解古诗大意,然后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师:说得不错,老师给大家总结了方法步骤,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
课件出示:
第一步: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通过与同学交流,了解古诗大意。
第二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初步体会诗情。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尝试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谈话解题,了解写作背景
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指名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指名再读诗题)
师:读了诗题,你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里点明了写诗的时间。
生:我知道了古诗的内容是诗人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说得很对,请大家带着思念之情再读一遍诗题。(学生读诗题)
师: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诗人王维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请同学们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
生: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师:很好,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
师:谁收集到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来说说吧!
生:此诗作于开元七年(719),王维当时独自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王维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六、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师:说得很好,从背景资料中,我们知道,在重阳节这个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请小组成员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学古诗的三步法合作学诗。(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组学习的成果吧。谁来有节奏、有韵律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你读准了这首诗的节奏,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真不错。不过大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哟!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两个字。(课件出示“兄、倍”,学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我们接着来交流一下小组学习的成果吧!
生:我知道了这首古诗是王维在重阳节的时候,因为思念他家乡的兄弟而写下的。
生:通过注释,我知道了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师:重阳节古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板书:重阳节 登高、插茱萸)
生:我读懂了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王维一个人在外地,每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自己的亲人。兄弟们在家乡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他一个人。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基本把诗读懂了,真不错!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疑问吗?
生:“异乡”“异客”“遥知”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助他?
生:“异”就是指另外的,别的。“异乡”就是指别人的家乡,他乡。
生:“异客”就是指在他乡做客的人。
生:“遥知”就是远远地想到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谁还有疑惑?大家继续交流。
生:注释上说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茱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插戴在身上的吗?
师:这个问题老师来解答。(课件出示茱萸的图片)看,这就是茱萸。在古代,每到重阳节,人们就把茱萸放在布囊中佩挂在手臂上,或者插戴在头上,用来避灾克邪。
师: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摇头)
师:哪个小组再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师:非常好。哪个小组代表能说说你读诗句时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想象到当诗人看到有人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过节的时候,而他却独自一人过节的画面。
师:你想象得真好,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所以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读一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思念,我们一起读读前两句诗。(师生齐读前两句诗)
师:有这样感受的人,又何止王维?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那些驻守边疆的解放军官兵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他们总会想起王维的名句——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说得很好!谁还有想象到的画面愿意和我们分享?
生:我想象到王维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说:“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你想象得真具体!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的兄弟们说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就是王维,我会对兄弟们说:“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象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
师:你想象到的是哪幅画面?
生:我想到的是A选项的画面。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让我们带着这份孤独和思念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师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初步体会了诗情,下面请小组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也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来体会。
生:我通过“独”和“异”两个字体会到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板书:孤独)
生:我通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离开故乡蒲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孤身在外,自然分外想念家乡,尤其是重阳佳节到来,举家团聚之际,这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更为强烈。(板书:思乡思亲)
生:更何况兄弟们都在,只有他一人不在,诗人该多么思念家乡啊!
师:说得非常好。其实,整首诗诗人抓住了一个字展开,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忆。
师:没错,全诗抓住“忆”这个字,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诗人浓浓的思念和深深的孤独藏在字里行间,大家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由读到悟,在读的过程中,解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七、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师: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首诗中几个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兄、独、异、佳”)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生字,想一想:我们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异”的上面要封口,不是“已”。
生:“异”下面的左边那一笔是撇,不是竖。
师:你们提醒得很对,大家跟着老师书空这个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生:“兄”的“口”上宽下窄,撇与竖弯钩距离适当,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上。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请同学们在田字格里将每个生字写两遍。
师:同学们写得很认真,写好的同学和同桌对照例字相互评一评,看看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需要改正。(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书写生字,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使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八、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描写了传统节日的景象,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题。(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学生填写表格。)
师: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节日呢?
生: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师:节日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前后,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
师:谁来总结一下三首诗中分别写到了哪些节日习俗?
生:《元日》写到的节日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清明》隐晦地提到了扫墓祭祖的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到了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师:三首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气氛或情感?
生:《元日》写出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清明》写出了悲凉、伤感的节日气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再一起背一背这三首古诗吧!老师说诗题,你们背。(教师说诗题,学生齐背古诗。)
师:虽然这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不同,但它们描写的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三首古诗的异同,加深了他们对古诗主题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拓展阅读
文本内容
乞巧①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阅读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华传统节日?诗中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和节日习俗?
推荐理由: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通过读古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
十、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古代造纸的流程,让我们认识到造纸术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感受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文章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首先点明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再次说明了发明造纸术的意义。第2至4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历程。全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表达准确、生动,结构严密。
本课需要掌握4个多音字,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对易写错的字,应加强指导,如“录”下半部分不是“水”,要注意“欧、洲”的正确笔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可以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区分,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左宽右窄和左右同宽字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创、存”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伟、录”等13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 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重点
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其间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其中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
预设: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3.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纸的发明,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四大发明导入课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后文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 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1)学习认读生字。
出示词语:创造 保存 普及 制造 蔡伦 积累 切断 便宜 朝鲜 欧洲 社会
①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随机正音。
②教师适时归纳:
平舌音:“存、蔡”
翘舌音“创、制、洲、社”。
③学生齐读词语。
(2)读准“累”“切”“便”“鲜”这4个多音字,明确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方法。
(3)识字游戏。(树皮造纸)
①教师引导学生挑战: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树皮造纸”,谁来挑战?
②出示词语:创造 积累 保存 朝鲜 欧洲 普及(出示课件10)
③教师指名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阅读障碍。)
3.师生课堂互动。
教师过渡:生字词我们已经解决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1:围绕第1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展开叙述。
预设2:主要写了纸的发明过程。
预设3: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我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4)教师引导小结: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主题,总领全文。课文首先写了几千年年前没有纸,人们记录事情不方便,紧接着写了纸的发明过程,最后写了纸的传播路径和对世界的影响。
4.教师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贡献”是什么意思?
(1)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贡献”是什么意思?
预设:“贡献”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教师过渡:造纸术的发明究竟对国家和公众有什么益处呢?我们一起继续往下学习,一探究竟吧!
三、学习2、3自然段,了解几种记录文字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想一想: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这些记录方法有什么特点?
(1)学生默读,圈点批画并思考。
(2)师生交流反馈。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教师过渡:请你们将自己圈画的词句,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
3.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表格中“起先”一行。
①教师提出问题:几千年前记录文字的载体是什么?
预设:龟甲、兽骨、青铜器。
教师板书:几千年前 龟甲 兽骨 青铜器
②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时请记录下来,每次都要刻在龟甲、兽骨或者青铜器上,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笨重、很不方便。
教师板书:笨重 不方便
(2)学法迁移,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表格中后面几行。
①教师提出问题:后来记录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预设1:竹片和木片。
预设2:笨重。
教师板书:竹片 木片 笨重
②教师提出问题:再后来呢?
预设1:蚕丝织成的帛、蚕丝薄片
预设2: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教师板书:帛 蚕丝薄片 价钱太贵 不能普及
③教师提出问题: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代,人们用什么来造纸?有什么特点?
预设1:用麻造纸。
预设2:粗糙,不便书写。
教师板书:西汉时代 麻 粗糙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学生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3.教师重点指导“录、存、欧”等容易写错的字。
录:上短下长,第四笔居中,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第七笔是撇,第八笔是捺。
存:首横不宜长,撇要舒展,“子”中横略向外伸展。
欧:“区”的笔顺为:横、撇、点、竖折。右下“人”,撇从横中线上方起笔撇向“区”的下方,撇尖、捺脚收笔持平。
洲:“州”的第一笔为点,第二笔为竖撇,竖撇和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设计意图:将生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相应的书写方法,使写字教学更高效。)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时间 载体 特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我国在发明造纸术上的不懈追求的历程。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东汉时代,看看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被传下来并影响了世界。
二、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的造纸方法传承的原因
1.教师提出要求:细读第4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想一想: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了下来?
(1)学生自细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字音读的是否正确。(出示课件26)
(3)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
预设2:大约一千九百年前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写了造纸的过程和这种造纸术的好处。
教师板书:东汉 蔡伦纸
2.学生细读第二句,找出关键词。
①教师提出问题:蔡伦是怎么样造纸的?
②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先切碎或切断,再捣烂成桨,最后捞出晒干。
3.了解蔡伦造纸方法传承的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了下来?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3)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因为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
预设2:容易保存,容易搬运,工艺简单,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教师板书:轻便好用 价格便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了解蔡伦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很好的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4.教师提出问题:“改进”能否换成“创造”?
(1)学生小组讨论。
(2)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不能。“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
预设2: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
(设计意图:将“改进”、“创造”两个词语进行对比,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造纸术非凡的影响
1.教师提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学生自读找出相关词句。
3.教师提出问题: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预设1: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以及欧洲。
预设2: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教师板书:贡献巨大 影响世界
四、总结提升
1. 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2-4自然段,试着填写课后习题第一题中的图表。
2. 学生填写表格。
3. 师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时间轴,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借助表格提取关键信息、整合概括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纸的发明过程。)
五、主题概括,拓展阅读
1.教师概括主题:这篇课文写出了纸的发明过程,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
2.拓展阅读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不但非常慢,而且容易抄错,所以当时的书很贵,穷人买不起。
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刷。雕版印刷虽然比抄书快,但也有不便之处:第一,刻板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改进了我国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雕版印刷中的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
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我国的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后来,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又传到西亚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阅读思考:
1.印刷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2.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印刷术的发明》讲述了印刷术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六、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组织一次“我为四大发明代言”的活动。选择一种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样例:我为指南针代言。指南针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时间,发明人都无从考证,指南针的起源可以上推至战国时代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针的雏形。宋代出现了水针,作用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就凸显了这一主题,实践作业的布置,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
七、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一、教材分析
《赵州桥》所在的第三单元从传统节日、伟大发明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赵州桥》作为一篇说明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准确洗练。课文将说明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有机交融,介绍了赵州桥这一历史悠久、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的桥梁艺术佳作,从建筑艺术角度生动展示了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全文按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地描述了赵州桥的历史、特点和地位。课文首先先总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接着具体介绍赵州桥设计上的一大特点——雄伟、坚固;紧接着运用过渡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赵州桥又一大特点——美观,最后呼应开头,总结了赵州桥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语言虽平实却充满情感。比如,用“没有”“只有”“净跨”写出了赵州桥的创新之一是在如此宽的河面上架设单拱桥,强调了桥的气势之壮,语句间充满了自豪;介绍桥栏上的雕刻时,课文运用了排比句,“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把龙的各种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赵州桥就在我们眼前。值得关注的是,与篇章结构相呼应,行文视角也不断发生转变。细读课文,会发现行文视角与总分总结构相契合,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远望赵州桥,整体印象雄伟壮观;走近赵州桥局部构造富有创意;近观赵州桥,细节呈现精致美观。
二、教学目标
1.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2.通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3.理解课文是如何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千,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当小导游,能够用上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如何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四、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通过拓展阅读资料,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字激趣,导入新课
1.看图猜字,出示字源图片
   
(你们能猜到这是哪个字吗?)
2.课前口语交际:关于桥,谁能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桥,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是啊,世界上有很多的桥:有简单的桥,有拱桥,有悬臂桥,还有斜拉桥,还有形形色色的桥,古时候人们砍下一棵树,搭在河面上就变成了——桥,所以桥是木字旁。翻开中国桥梁史,文闻名中外的赵州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赵州桥》,领略他的魅力。
4.板书课题(板书:赵州桥)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先激发学生兴趣——看图猜字,引出口语交际话题——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形色色的桥,继而引出闻名中外的赵州桥。】
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预学交流,检查预学:
①听写字词:
石匠 雄伟 创举 冲击 节省 前爪 智慧 历史 文化遗产
②辨析多音字:
“爪”:
zhuǎ,指有尖甲的禽兽的脚,如鸡爪;
zhǎo,指猛禽猛兽的脚趾,文中是指龙的脚,应读“zhǎo”
③理解识记“匠”,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介绍字理:“匠”是象形字,“斤”是指木工用的斧头,“匚”是盛物品的箱子,“匠”原指木匠,后来引申为有专门技术的工人。从事石料加工的人叫“石匠”,文中的李春就是隋朝时一位了不起的石匠。
2.再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1)赵州桥是一座( )桥。
(2)出示思维导图。
(3)师生共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4)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难怪古人曾这样说:(PPT出示)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唐 张嘉贞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元 刘百熙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 杜德源
【设计意图:学习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在直观的字源图片中,唤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课文基本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提炼和概括,产生整体的初步的认识,为下文感悟赵州桥的特点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体会赵州桥的特点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能找出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吗?
①这个句子是抓住了赵州桥的什么来描写的?
②你们知道五十多米,九米多宽是多长多宽吗?它足足有十口教室那么长,三口教室那么宽,确实很雄伟。
③老师有疑问了,现在的很多桥比赵州桥长,比它宽,且不说世界著名的南京大桥,就是我们平时能见到的立交桥也有几百米长,可并排通过好几辆车,作者为什么特别说赵州桥很雄伟呢?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对,一千四百多年前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了,从建筑年代、时间久远我们可以来理解赵州桥的确是一座雄伟的桥。
(3)那么除此之外,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知道赵州桥是一座雄伟的桥呢?
出示图片: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如同长桥卧波一般,的确宏伟。
我们知道这么长这么宽的桥全部是用石头砌成,在那个年代里,李春他们没有水泥,没有钢筋,没有先进的工具,全部用石头建成的这座雄伟的大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三读课文,除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还体会到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结合资料体会赵州桥的坚固。
①1400多年的岁月里,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它背上来又去,可是它还是屹立不倒,这叫——
②据资料记载,赵州桥在 1400 多年里经历了10次水灾。滚滚巨浪冲不垮,这叫——
③1400多年里,这儿发生了8次战乱、多次地震,周围的房屋全部倒塌,而赵州桥依然岿然不动,这叫——
④据赵州桥周围的居民讲,旁边的一座现代化新桥已重修三次 ,1400多年的赵州桥却风采依然,这叫——
2.体会赵州桥设计的独特。
(1)学到这里,你一定心生疑问,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呢?课件出示选段。
(2)结合资料:经精确计算,四个小桥洞节约石料达180立方米,使桥身的重量减轻了500吨左右,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他有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就是李春的智慧,这也是赵州桥1400多年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
(3)1991 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 12 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前来学习,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他们都知道中国有这么一座石拱桥。这就叫——世界闻名。
3.小结:赵州桥被选定为第 12 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除了雄伟坚固,它还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体会赵州桥设计的美观
(1)赵州桥不仅雄伟坚固,而且其雕刻技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2)你能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课文当中主要讲了哪些精美的图案呢?
(4)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的妙处。
①为什么要刻龙,而不刻其它动物呢?
②据说桥上共有 56条龙,每条龙姿态、动作都各不相同。请你像作者一样,围绕“美观”,再写一写石栏上其他的龙。
小练笔:除了这三种形态的龙,还可能有哪样的龙呢?写写桥面栏板上其他龙的形态。
4.小结:同学们,唐代文学家张鷟(zhuó)说: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多少年来,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处围绕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深入问读的过程。通过拓展补充相关资料展开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体验赵州桥设计的“独特”,感受“雄伟”、“坚固”,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感受更加深刻,直观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通过赏析课文语句、小练笔,使抽象的文字因想象的画面而具体,想象的画面也因课文的细致描绘而丰满。】
二、学当导游,拓展练习
1.学当导游,介绍赵州桥
我们了解体会到赵州桥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被称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如果让你做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你会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语,作为每一段的中心词,并运用文中信息和你了解的信息来介绍它吗?
谁来说一说导游词和复述课文有什么区别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吧。
拓展交流
(1)桥,是一种奇特的事物,沟通两地,也沟通心灵,有别样的浪漫与美。除了赵州桥,你还知道哪些桥?
(2)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了解到的桥,刚刚又观察了这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了解到人类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已经造成了许多现代化的大桥,你们能把赵州桥和你家乡的桥或者你了解到的其它桥进行比较,说说他们的异同吗?如果你是桥梁设计师,你想设计怎样的一座桥呢?
(3)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建筑方面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呢?(出示图片)
比如大家熟知的长城、故宫、都江堰、 莫高窟等,它们又有怎样的特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个,搜集资料,相互交流。交流时,也像今天这样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讲清楚。
【设计意图:曲尽音还在,课终芯犹存。课堂的教学,不仅要在,点上突破,还要在线上延展,拓宽课文外延,创设了语言训练的契机,把对赵州桥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进行更深度的推进,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拓展阅读
卢沟桥
卢沟桥在北京郊区的永定河上。
它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后毁于洪水,1698年重建。
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全长二百六十六点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石拱之间有石桥墩(dūn),把十一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联拱桥。桥宽约七点五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栏,石栏上面有精刻的石狮,共五百零一个。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着一块汉白玉北宋时期,碑,上面刻着清朝乾 (qián) 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卢沟晓月”为燕(yān) 京八景之一。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栏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
现在,卢沟桥附近修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这里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历史,悼念先烈。
阅读思考:
1.为什么说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2.如果你是导游,会怎么向游客介绍卢沟桥?
推荐理由:
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它是一座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于一体的古迹,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艺术工艺著称,更因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作用而被人们所铭记,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备课人:日照市金海岸小学 苗晓燕
优化人:日照市实验小学 王晓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滕明道创作的一篇介绍古代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了画作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地等情况。第二至四自然段重点描述了画上的人物众多,街市热闹和桥北头一处有意思的情景。第五自然段则概括写出画作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结合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紧扣“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图文结合,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课学习提示要求:①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能从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②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指向人文主题感受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达成。本课可以做前三课学得方法的运用展示,加深民族自豪感。《清明上河图》对于学生比较有年代感,也是学生生活中不经常见到和了解的内容,在读书之前,播放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欣赏具有声像效果的视频开始初步认识并了解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清明上河图》复制作品,让学生对这幅古画有感性的较为真实的理解和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直观的印象和热爱的情感。经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概括段意和表达“这一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在本课学生可以加以运用巩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乘”“笼”。
2.能从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四、教学难点
能说出《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清明上河图资料自主查阅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激趣导入
1.世上的画有很多种,但是能称得上“名扬中外”的作品是很少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一幅真正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出示课题及画作视频)
2.揭题齐读,你对这幅画有多少了解呢?补充:它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抢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和画作背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大闯关
1.出示词串一:摊贩 官吏 毛驴 一寸 栏杆 风貌 形态各异。补充识字方法:字源识记“贩”。
2.出示词串二: 一乘轿子 马笼头。
指名朗读词串,读准多音字:乘、笼。
3.辅助理解。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马笼头”:看图理解。一种用在马首的马具,用来御马和约束马。
4.师出示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归纳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以后咱们再遇到多音字也可以用上查字典的方法来确定这个字在课文当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随堂检测:
用“√”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一乘轿子(chénɡ shènɡ) 毛驴(lǘ lú)
官吏(lì shǐ) 马笼头(lǒnɡlónɡ)
设计意图:先解决了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基础,扫清了阅读障碍。三年级的孩子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推测字词的意思。
三、借助名片,初步感知
1.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师总结:第1自然介绍了这幅画的总体情况,中间2—4自然段则对画作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出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2.师:通过阅读,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哪些了解?
3.师: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是却包含了非常大的信息量。读了第一段,我们就能填好这张名片。我们一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在阅读方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和能力。在思考文章脉络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四、走进画卷、感受热闹
(一)随文入画
1.师: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呢?勾画出来,进行批注,再进行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后,教师点拨:围绕“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个意思,从这一个个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数字的运用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仿佛呈现于眼前,这一段话就说清楚了。
小结:看,课文的2—4自然段就这样写出了画上众多的人物、热闹的街市,那一幕幕画面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融进画中,走进了北宋的街道,看到那里人们的生活。这幅画既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所以“名扬中外”。
(二)图文连连看
1.师:其实,我们读到的内容,就在这幅画中,快来找一找,他们藏在哪里呢?自己先找一找,再与同桌说一说。
2.课件出示放大书上的插图,指名学生到屏幕前看画讲文中的内容,练习介绍这幅画。
(三)教师小结:
师:只是一幅画,却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这幅画真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朗读表达情感
1.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此时,你看到这幅画,知道他为什么名扬中外了吗?
2.这是一幅画,更是记录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的一部“画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即可。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彰显孩子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五、我是小小解说员
1.师:如此伟大的画作,如此优秀的文化,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你现在就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解说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为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一下这幅画吧。
2.教师小结:
相信大家都可以做一位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热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说的训练,从介绍和评价两个方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拓展升华,彰显文化魅力
1.师:说一说: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你想说什么?
2.出示中国古代其他著名的画作。
3.拓展阅读
千里江山图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位仅凭一幅画就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就是王希孟。他18岁时,画下了名扬中外的画——《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宋的锦绣河山。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这幅近12米的长卷,既有雄丽的气势,又有细腻的笔法。远观,群山绵亘,江河流淌,一派泱泱大国之风;近观,水村乡野,楼阁庙宇,飞鸟树木,行人渔翁,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而且,山峦、亭台、村庄、渡船,无一相同。即使是细小如豆的人物,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样一幅气吞山河的长卷,只花了半年就绘制完成,且青绿之色,经久不变。当初,宋徽宗要求王希孟画这幅画时,甚至不惜一切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为他提供顶级的颜料。王希孟不用植物颜料,而是全部采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天然的矿物颜料,呈色稳固,《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仍明艳如初的秘密,就藏在这些颜料里。
令人叹惋的是,此画完成不久,王希孟就去世了。《千里江山图》成了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阅读思考: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结合短文内容,试着向别人介绍《千里江山图》吧。
推荐理由: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另一幅传世名作,描绘了大宋的锦绣河山,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为长卷形式,刻画精细入微,意态生动,王希孟仿佛在用青绿色彩创作一场交响乐。阅读短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
板书设计 :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人物众多 ——下了功夫 街市热闹  情景有趣 ——生动传神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采用单元内嵌入的形式,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中。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数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重点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目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及其相关风俗。
2.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开展一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吧!
2.板书课题: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活动,要使学生明白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同时要让学生把从交流中获得的新知识,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二、交流讨论,确定收集资料的途径
1.过渡: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将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展开,老师搜集了一些节日,大家找一找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为什么?
2.学生观察第36页的插图和“泡泡”,了解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
3.全班交流:关于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收集哪些资料呢?
教师小结:
看日历,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
询问长辈,可以听他们讲述人们如何过传统节日。
查询资料,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4.小组讨论: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去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呢?
5.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可以通过看日历、问长辈、查资料等途径来收集资料,还了解了我们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这对于我们之后的活动开展会有很大帮助。
【设计意图: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的课后“活动提示”,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
三、组建学习小组,确定研究对象
1.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准备了解的传统节日。
2.各小组确定准备了解的节日。
3.教师出示小贴士:
(1)可以用表格记录了解到的信息。
(2)可以图文结合,记录了解到的信息。
四、组织学生按评价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提供自评表,学生对照要求,开展之后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了《古诗三首》,学生已经对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几个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后面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收集资料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范围
看日历 节日名称和时间
询问长辈 人们如何过节
查资料(图书馆、书店、互联网那个) 节日习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指导交流方法
1.导入:上节课,我们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活动主题,收集、整理了资料。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学习活动情况吧!
2.出示要求:
(1)发言交流时要按一定顺序,说清自己前期收集资料的情况。
(2)倾听要认真,听清别人发言的内容,可以在发言结束后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既是对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又进一步培养并强化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小组交流前期收集到的资料
1.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资料。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教师巡视。
2.教师组织学生对照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
3.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内交流资料的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评价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态度和习惯的展现,例如:是否条理清晰地向组员介绍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态度是否自然大方、其他组员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确定展示方式,明确分工任务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第39页、44页的“泡泡”,了解文中介绍的几种展示方式。
2.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想采用什么样的成果展示方式?每个人要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1)讨论时,组员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呢?
(2)分配任务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自荐和分配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人人有任务,并能积极合作,确保小组展示按时完成。
4.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继续小组讨论。确定出小组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每个人承担的任务。
5.讨论后,请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筹备展示活动吧。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并提供参考意见;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则可以当作一个情景训练,集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及时干预,借助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注意交流方法
确定展示方式
明确分工任务
第三课时
一、以习作要求导入,引出习作任务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44页的习作要求,了解本次习作的任务。
2.全班交流。
二、指导学生个人习作展示任务的完成方法
1.前面我们收集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本次习作合适的事例哦!
2.学生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集体讨论,选定本次习作合适的事例。
3.学生交流事例,思考:同学们所讲的事例是否与“节日”密切相关呢?
4.提示写作要求:
(1)选择一个自己深入研究的节日。
(2)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5.课件出示范文。
6.写法指导:
(1)按照先后顺序
(2)写清过节过程
(3)写出自己感受
教师板书:按照先后顺序 写清过节过程 写出自己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就有一定的习作基础,所以教师需要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教会学生写清楚一件事情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按照先后顺序
写清过节过程
写出自己感受
第四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中华传统节日的图片。
2.同学们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各小组针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现在让我们开个展示会,比一比看谁的展示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新颖,同学们最感兴趣吧。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看画面说节日习俗,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欲望。】
二、个人习作展示
1.在小组内朗读所写的有关过节的习作。
2.组内依据标准,对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
3.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
4.集体交流。
三、小组成果展示
1.教师出示小组展示互评表,明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
2.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相机引导。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习俗、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3.预设: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小结:
春节小组不仅查阅、整理了相关资料,还准备了春联、年画,完成得非常好,相信他们接下来的体验活动也会非常成功。
元宵节小组采取了猜灯谜的形式开展活动,寓教于乐,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和知识。传统节日的习俗内涵丰富,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综合性学习中积极探索、乐于探究。
端午节小组了解到的知识可真多呀,你们是否也使用了资料查找这种方式来了解传统节日呢?在查找资料之后,别忘了也和他们一样,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中秋节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老师都跟着长知识了。相信今年的中秋节他们会做好准备,过一个传承文化的中秋节。
【设计意图:进行团队学习成果展示前,出示《小组展示互评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可以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种的是语文的田,耕的是语文的地。展示时,教师引导能够尽可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展示。】
四、成果评议,拓展研究
1.分享结束了,请同学们根据评价单,各小组相互评一评,并说说对其他小组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2.小组互相评议。
3.同学们,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民风民俗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刚才我们把自己的研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分享。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进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图画,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老师很感动,感动于你们的积极探索的态度,也感动于你们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
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能展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生活的领域中去继续探索、继续发现吧!
5.拓展探究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保留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关传统节日的趣事还有很多。课下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有关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资料,和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互动评价能够让为了让学生以后更能自主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根据学习小组在汇报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集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助力学生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成果展示
成果评议
拓展探究
语文园地
一、教材分析
关注教材: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以《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课文的相关段落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识字加油站”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都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一是照样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说清楚某个手工活动的过程,二是仿照《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有关段落写一段话,通过仿写,尝试将获得的“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加以运用。“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关注识字:六个场所的名称,重点关注翘舌音“税”,后鼻音“档”以及整体认读音节“阅”,引导学生交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识字,回顾已知的识字方法。
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主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板块,安排了一组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介绍了我国古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中医四诊”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三、教学重点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四、教学难点
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单元回顾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优秀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知道了纸的发明过程,还欣赏了坚固美观的赵州桥和名扬中外的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教师出示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回顾整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重温学习内容,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自然过渡到语文园地的学习。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教师提出问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
预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师板书。
3.教师过渡: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4.回顾《赵州桥》第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赵州桥》第3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待会儿分享交流成果。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1:《赵州桥》第3自然段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的。
预设2: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形式,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回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
(1)学生齐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
预设:这一段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来写,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用了同样的关联词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6.教师小结:想要把一段话写清楚,一定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只有这样,整篇文章条理才清晰,思路才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回顾单元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梳理具体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读一读,想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
3.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两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先总写再分写,都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教师板书:先总写再分写 有的……有的……有的……
教师布置任务:请以“少年宫的活动真丰富”为开头,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吧!
5.学生仿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指名学生分享,其他同学点评。
预设:少年宫的活动真丰富!有的同学参加“橡皮泥组”,做出了一个个有趣的彩泥作品;有的同学参加“合唱队”,排练出了一个个合唱节目;有的同学加入了“足球社”,在绿茵场上积极训练……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引导学生通过仿写、仿说,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有话说”,“想说话”,“敢说话”。
四、学习识字加油站
1.教师引导思考:我们除了在语文课上认识了很多汉字,还通过哪些途径也认识了一些汉字。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教师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标牌,并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标牌吗?试着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
(2)教师指名学生读标牌上的词语。
(3)教师指导生字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税”,后鼻音“档”以及整体认读音节“阅”。
学生齐读生字。
4.学生交流这些场所的功能。
教师相机点拨:档案馆是存放档案的地方,档案是指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
学生交流反馈。
6.教师小结: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师板书:处处留心皆识字
设计意图:六个场所名称,学生对于“税务局”“档案局”并不太关注,所以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通过读认这些场所的名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天地,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三,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教师提出要求: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教师板书:介绍手工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学生读。
(3)教师提出问题: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预设:蔡伦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造纸的,先剪短或切碎,然后是浸泡,再捣烂,捞出来,最后是晒。
教师小结:按照先后的顺序,提取动词组成流程图,用上连接词就可以将纸的发明过程讲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纸的制造过程,初步感知介绍手工活动的方法。
2.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剪纸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看剪窗花需要哪些步骤?看谁记得清楚,说的明白!
(1)教师播放视频。
(2)学生认真观看。
(3)学生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4)师生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表格填空,将“剪窗花”手工活动的制作过程简单明了化,便于学生根据表格介绍清楚制作的过程。
(5)教师指导点拨:要注意步骤、动作不能前后颠倒哦!可以用上“先、再、接着……”等连接词,使语句连贯。
教师板书: 提取步骤、动词 按照先后顺序 用上连接词
(6)学生同桌间练说,用上“先、再、接着……”等连接词,将剪窗花的过程讲清楚。
3.教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包粽子”的流程图。
(1)学生交流梳理主要步骤和关键动作。
(2)学生练说。
(3)教师指名学生分享,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先拣出好的粽叶,然后对齐折叠,舀米装入粽叶中,再夹肉放入米中,包裹严密,接着咬住绳子的一头开始缠绕,拉住绳子的末端开始打结。
4.学生小组交流,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5.小组代表分享,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模仿前面示例的方法,练习按照先后顺序表达,用上连接词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连贯起来,把包粽子的过程讲清楚,学以致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课件,学习词语。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
预设:都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词语,并且后面的词语是对前面的解释。
教师板书:日积月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字词语
3.了解“文房四宝”。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文房四宝有哪些?
预设:我爷爷就有文房四宝,分别是笔、墨、纸、砚。
(2)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书工具,被古代文人称为“文房四宝”。
(3)教师拓展知识链接: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文房四宝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了解“雅人四好”。
(1)教师介绍:“琴棋书画”,指弹琴、下棋、写字、绘画,四者皆为文人学士之雅事,故常四字并提,又称“雅人四好”。在我国古代,“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5.了解“中医四诊”。
(1)教师介绍: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即:望、闻、问、切;也称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6.学生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要求学生积累,不仅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