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人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千人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8: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人糕》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千人糕》。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后生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合作与劳动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劳动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千人糕”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劳动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千人糕》的多媒体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通过展示米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米糕的外观,询问学生是否吃过类似的糕点。
(2)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米糕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制作糕点的不易。
2. 启发式提问,引导思考
(1)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块普通的米糕背后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千人糕”的初步理解。
3.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教师介绍“千人糕”的由来,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千人糕”背后的意义。
(2)板书课题《千人糕》,让学生跟读课题,强调课题的重要性。
4.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新课呈现
1. 课文朗读与感受
(1)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教师在旁观察,对发音不准确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2)挑选几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聆听并评价,教师最后总结,强调正确发音的重要性。
2. 生字词的探索与记忆
(1)利用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轮流领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发音。
(2)设计“我来拼字”游戏,将生字拆分,让学生拼凑成词,以此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3. 课文内容的深入解析
(1)分段讲解课文,首先从爸爸提议吃千人糕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千人糕”可能的含义,然后逐步深入到米糕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米糕背后的辛勤劳动。
(2)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千人糕”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如劳动的价值和社会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1)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米糕的制作流程,从种植稻子到最终的包装销售,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提到的“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意义,从而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和社会合作的力量。
(三)深入理解
1. 情境模拟:体验劳动过程
(1)分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扮演农民、制糖工人、糕点师傅等角色,模拟“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例如,扮演农民的学生可以描述种植稻子的过程,包括播种、灌溉、收割等环节。
(2)互动提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如果你是农民,你会如何种植稻子?”、“制糖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劳动过程的理解。
2. 劳动意义探讨:感悟价值与责任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千人糕”背后的劳动意义,每组分享讨论的成果,如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性、劳动成果的珍贵等。
(2)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例如帮助家人做家务、参与学校清洁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3)价值观念培养:通过讨论和分享,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份劳动都值得尊重,每一份成果都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感恩劳动者的情感态度。
(四)课堂互动
1. 情境模拟:创设“千人糕”制作情境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农民、制糖工人、包装工人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模拟各自角色在制作“千人糕”过程中的工作和贡献。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劳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2. 劳动价值讨论:分享与反思
(1)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角色扮演体验,讨论各自角色在“千人糕”制作中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如何汇聚成整个社会的繁荣。
(3)鼓励学生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课文内容深化:理解“千人糕”的深层含义
(1)教师引用课文原文,如“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人糕”背后的劳动精神。
(2)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或食物,是否也可以称为“千人XX”,并解释原因。
4. 情感态度培养:感恩与尊重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和尊重劳动人民的行为。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或学校中可以如何帮助他人,体现劳动的价值。
(3)教师总结,强调感恩和尊重是每个人应有的品质,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五)巩固练习
1. 课文内容复述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复述课文《千人糕》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 生字词应用
(1)学生利用课后生字词进行组词练习,每字至少组两个词。
(2)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生字词,如“糕”字可以组成“蛋糕”和“年糕”。
3. 造句练习
(1)学生使用生字词进行造句,每个词至少造一个句子。
(2)教师收集学生的造句,挑选典型的句子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 角色扮演
(1)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爸爸和孩子,通过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角色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思维拓展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千人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学习用品、衣物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6. 劳动体验
(1)教师安排学生参与简单的劳动活动,如整理教室、擦黑板等。
(2)通过劳动体验,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加深对课文中劳动价值的理解。
7. 情感教育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劳动的意义,让学生表达对劳动者的感激之情。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8. 家庭作业
(1)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千人糕》的故事,并讨论家庭中的日常用品是如何制作的。
(2)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的劳动过程,下次课上进行分享。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课文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千人糕》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块看似普通的米糕背后,其实蕴含着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孩子们,你们还记得爸爸是怎么解释“千人糕”的吗?是的,它不仅仅是一块糕,更是劳动和合作的结晶。
2. 劳动的意义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农民种植稻谷,还是制作糖块,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你们认为劳动的意义是什么?是的,劳动不仅创造了我们生活中的物品,还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3. 感恩意识的培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蕴含着他人的付出和努力。孩子们,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付出的人们。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千人糕”,它让我们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4. 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还要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孩子们,你们是未来的主人翁,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贡献,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5. 课堂延伸活动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下节课将进行一次“我是小厨师”的活动。孩子们,你们将有机会亲手制作糕点,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食品,体会劳动的快乐。
(1)活动准备
请孩子们准备好制作糕点所需的材料,如面粉、糖等,并在家长的协助下了解基本的制作步骤。
(2)活动过程
在课堂上,我们将分组进行糕点制作,每组孩子都要参与到和面、揉面、成型等各个环节中。
(3)活动分享
制作完成后,每组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4)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一起讨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乐趣,以及从中学到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5)家庭作业
孩子们回家后,可以和家长一起制作糕点,并将制作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下次课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七)布置作业
1. 学生回家与家人分享“千人糕”的故事。
2. 收集家中的劳动工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制作过程。
五、板书设计
《千人糕》
课文朗读
生字词学习
劳动的意义
感恩与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方法
1. 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三)教学改进
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探索更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