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隆中对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_隆中对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3: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欣赏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水不转, 遗恨失吞吴。
------ 杜甫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隆中对陈寿《三国志》题解: 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刘备曹操孙权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乐 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 德 课文的生字词注音yueyichangjuemiankuaidaiyinxuzhoudanduo 亮躬耕陇(lǒng)亩,好(hào )为《梁父(fǔ )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
信然。 亲自经常友好确实这样唱当时的人承认,同意说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和诸葛亮友好往来,说确实是这样。第一自然段简叙诸葛亮隐居的情况,表现其远大的抱负,为下文对答埋下伏笔第一段: 时先主屯(tún)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当时或许,表揣度驻扎器重对……说,告诉一起,都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第二自然段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
顾之。”接近招致,引来屈尊拜访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段结: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段: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
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liáng)力,欲信(shēn)
估计 通“伸”,伸张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chāng jué),至于今日。 失败因此总共才于是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屏退随行的人员说:“汉室衰颓,奸臣窃国导致皇上出逃蒙受风尘”
我没有估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 然而缺乏智谋,才识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刘备问计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仍 止 认为 产生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第二课时
------《隆中对 》视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
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已通“以”兵力薄弱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
人谋也。战胜成为仅仅而且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用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终于第四自然段★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挟持确实第四自然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wéi)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被地势险要,民众依附 把 作为谋取翻译: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物资全部取得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 第四自然段★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
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大概资助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 或许,表揣度益州险塞(sài),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
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凭借昏庸懦弱兴旺富裕爱惜第四自然段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形势险固,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民兴旺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若渴,后代闻名招致信用道义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
泛地招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róng),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形势险要的地方政治
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和好治理第四自然段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yuān)、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亲自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带领向……进军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到秦川, ★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您呢? 果真这样果真能这样的话,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第四自然段将领,第四段为 全文的中心,写诸葛亮对答,帮助刘备分析形势制定三分天下的对策,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一天天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第五、六自然段好像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反对)了。”关羽、张飞才没再说什么了。 最后两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课后总结曹操据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险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天下形势提出战略方针?最终目标?(政治蓝图)根据是什么?政治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战略方针:“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地):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思考: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
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政治蓝图:战略方针:根据:“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 备:   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诸葛亮: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用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国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一词多义说对……说,告诉因此 运用,使用 出力,效劳 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文言归纳一词多义:诚已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如是实在,确实果真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停止通“以”已历三世已经一词多义:为好为梁父吟做,吟唱是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成为贤能为之用被此可以为援作为一词多义:以以弱为强者把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以向宛、洛而以迎将军者因因屏人曰因之以成帝业于是,就此依靠,凭借古今异义遂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失败凶猛而放肆可以把表可能,能够南方近海地方中国南海所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