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蜀道难》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6 16: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白


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文化常识
第一章节
关于李白
1、“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关于李白
2、26岁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凌云志,遍游大江南北;
3、42岁,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得唐玄宗宠幸,故有“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等传说,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4、45岁再游大江南北,在洛阳与杜甫结为挚友; 晚年(安史之乱)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卒年62岁。
关于李白
李白一方面受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本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乐府诗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收集和创作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与古体诗没有区别。
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扪参(     )
膺(   ) 砯崖(   )
万壑(   ) 峥嵘(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yīxū

zhàn
náo
chán
tuān
huī
mén shēn
yīng
pīng

zhēngróng
wéi
shǔn

1、自读课文
2、结合注释做笔记
3、个别同学朗读
初读释义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三个字都是叹词
高峻
取独

古蜀王名
模糊难知的样子
从那以来
秦地的关塞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蜀道真是太难行了,简直比上青天还难!传说蚕丛和鱼凫,开国年代太久远而模糊难知!从那时以来约有四万八千年,不和秦地的关塞有来往。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正对着
险峻狭窄山路
飞越
毁坏,这里指崩塌
高险的山路
栈道
勾通连接
使…回转
高耸的山峰
激浪
倒流
回旋的河流
秦地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过,能够飞越峨眉山顶端。传说蜀国的五个力士,在山崩地裂中被压死,方有天梯石栈道,然后两地相通连。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驾回转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的回旋急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yuán。青泥何盘盘,百步九
折萦yíng岩峦luán。扪mén参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 yīng坐长叹。
取独
为动用法,为……发愁
多么
盘旋曲折的样子
盘绕

穿越
屏住呼吸

空,徒然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猿猱想要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上道路曲折,绕岩百步九转弯。山高入天,由秦入蜀的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到星宿,甚至可以从中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拍胸空长叹。
蚕丛、鱼凫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
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灌、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华阳国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蜀王本纪》中记载:“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
思考:本段中诗人引用了哪些神话?诗人为什么要引用这些神话?
引用“蚕丛及鱼凫”的开国之事,是为了叙述蜀地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增添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五丁开山
传说当时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蜀国地势险要,军队不易通行。秦惠王便心生一计:叫人作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
蜀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所谓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马上答应了。但石牛很重,怎么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们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五丁力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路,拉回这些所谓的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他们不过是石牛,方知上当受骗。
蜀王后来托人狠狠地骂了秦国国君言而无信,并把这些石牛运回秦国。秦王听说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兴。但十分忌讳五丁力士,因为其力无穷,不敢马上进攻。于是又生出一计,托人向蜀王讲:金牛是没有,但是我们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如果蜀国国王要的话,愿意无私奉献。秦王的本意,想用美人计,来迷惑蜀国国王。
蜀王派五个力士迎接。返回时路经梓潼(今四川剑阁南),看见一条大蛇钻入穴中,五个力士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和女子全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引用“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衬托蜀道的高峻难行,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
六龙回日
《淮南子》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环往复,形成昼夜。
引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极写山势之高峻,衬托蜀道的难行,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如何来写的?
本段主要叹蜀道山势的高危,道路的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指入蜀
高而险的山岩

使容颜大变。凋,用作使动,使……凋谢
好朋友啊请问你,此番入蜀何时能回来?路途艰险,高而险的山岩,实在难攀登!只见悲鸟在古树上哀鸣,雄雌相随,在林间飞来绕去。月夜又听到杜鹃啼叫,悲鸣之声回荡在空山之中。蜀道真是太难行,简直难于上青天,听到这些使人容颜大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tuān瀑流争喧豗huī,
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距离

急流
形容轰响
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用作动词,“冲击”
使滚动
叹词

何为,为什么
山峰座座紧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远,倒挂的枯松斜倚绝壁悬崖边。急流瀑布争相发出轰响,(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使大石滚动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恶劣凶险到此地步,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子规
子规是一种鸟,也称杜鹃、布谷鸟、催归、杜宇。它的叫声酷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六七月鸣叫更甚,昼夜不息,声音哀切。
相传这种鸟是上古时代蜀地的一个帝王变的。这个帝王人称望帝。名字叫杜宇。他做帝王后励精图治,非常有德能。后来蜀地发大水,他的丞相治水有功,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丞相,就传位于丞相,独自归隐离去,传说在蜀国亡国之后,皇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哀婉悲切。
本段主要叹蜀道的险恶。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如何来写的?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等自然景观,从视听动静等多角度,渲染了旅途和蜀道上悲凉凄清、空寂苍凉、惊险恐怖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cuī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chái。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jiē!
山势高峻的样子
高耸的样子
形容剑阁易守难攻
守关的将领

叹息
剑阁高峻,只要一人来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清晨或傍晚要小心防范猛虎和长蛇,磨牙吸血真恐怖,杀人好像斩乱麻。锦官城里虽快乐,不如早早把家还。蜀道真是太难行,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向西放眼望,令人不免长叹息!
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
在三国蜀汉时期,因成都的蜀锦出名,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而声名远扬,后世也常以锦城和锦官城为成都的别称。
锦 城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本段主要叹蜀中战祸之烈,表达对友人的劝诫之意。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担忧,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当时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现实主义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
再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诵读诗歌,思考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欧阳修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高难行
剑阁险要
战祸惨景
开辟之难
蜀道难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攀越之难
治理之难
险可畏
祸可悲
战乱忧患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这句诗?
①在第一段中出现,既为整首诗奠定了雄奇奔放的基调,也是诗歌情感上升的阶梯,开启了神秘的乐章,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
②在第二段中出现,承上启下。承接前文,让读者对蜀道之难有了具体的感受;带出一声长长的嗟叹,引发后文使人“凋朱颜”的内容。
③在第三段中出现,曲终奏雅。在诗篇最后,从地理形势转向生存环境,关注友人此行的人身安危,进一步强化了敦劝和告诚的殷切心情。
观点一:
是对友人的关怀和劝慰。
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诗句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之情,劝告友人早日归来。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观点二:
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蜀中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此,诗歌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背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
观点三:
是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作。
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暗示了诗人仕途的坎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暗示了仕途的险恶。
观点四:
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这里取其一说:本诗的主旨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古乐府旧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本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高峻、崎岖的面貌,认为可能发生叛乱,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难的忧虑和含蓄的惜别之情。
主旨小结
如诗的开篇说“尔来四万八千岁”,运用数字式夸张,从时间的长度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的闭塞展现了出来。“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诵读时又真切可感。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山水的形象特征,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文本特色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请你小结本诗的文本特色。
(1)大胆的夸张。
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多么奇特的想象!为了说明山的高大,诗人想象“六龙回日”,便把太阳和高山联系起来了。正是借助一些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象,诗人在广阔的天地中才找到了最适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以及黄鹤之飞、猿猱攀援等现象,并且把它们巧妙地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具有雄浑阔大的气势。
(2)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共出现三次:开头、中间、结尾各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行路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说明安居之难。
诗歌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串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3)巧妙的章法结构。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蜀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力士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激情的浪漫主义。
艺术手法
拓展延伸
请你阅读以下诗歌,比较下列诗歌与《蜀道难》诗有何异同点。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②蚕丛③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④,春流绕蜀城⑤。升沉⑥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⑦。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听说。③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④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⑤蜀城:成都。⑥升沉:指功名得失。⑦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拓展延伸
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
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 ,《送》诗是五言律诗。
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送》诗是借蜀道的艰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于追求仕途功名。
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飘逸,《送》诗清新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