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6 18:1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①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②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③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④枢密院长官需用文人担任
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2.[2023·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3.[2023·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致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 这表明辽国(  )
A.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B.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C.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D.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4.[2023·安徽省合肥市期末]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机构”
★“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汉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
5.[2023·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 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 487 71
宋真宗 25 1 760 71
宋仁宗 41 4 561 112
A.提倡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举制度 C.文学发展的结果 D.加强君权的需要
6.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
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2023·山东泰安期中]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有较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9.(2023·广东精创预测卷)《东原录》记载,宋太祖整修丹凤门,儒臣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时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B.重文轻武的思想贯穿始终
C.统治策略经历明显转变 D.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
10.(2023·12月广东省测评院基地学校高三分阶考)宋代租佃制下的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佃农与地主的依附色彩较轻。法律明文规定,佃农有权选择土地所有者签订租佃契约;签订租佃契约,必须遵循自愿原则;租佃契约履行完毕,是否续约,由契约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地主对客户不得有任何限制,客户起移也无须地主出具凭由;佃户对租佃契约约定以外的其他义务有权拒绝。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宽松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C.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1.(2023·陕西汉中二模)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这些现象(  )
A.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衰退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泛滥 D.助推了赋役制度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
12.[2023·山东菏泽市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祖宗之法”,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衡精神的政策措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原则,其实质,正如宋太宗即位诏书所说,可以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或许可以说,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摘自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的祖宗之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全面。)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①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②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③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④枢密院长官需用文人担任
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解析:宋太祖吸取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重文抑武,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只有中央政府的任用原则的变化,排除B项;宋代中期以后“三冗”问题严重,排除C项;此时为宋初,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
2.[2023·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这样的设置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结果却会降低其行政效率,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解决藩镇割据体制下地方权力过大问题,而不是对其适度优化,排除A项;上述设置不会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始终没有消除过,排除B项;题干所述路一级机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不能说是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
3.[2023·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致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 这表明辽国(  )
A.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B.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C.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D.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解析:据材料“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辽国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两个枢密院的职责,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无法看出谁的权力更高,排除A项;据材料“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皇权并没有受到限制,排除B项;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国与之并不相同,因此并非照搬,排除D项。
4.[2023·安徽省合肥市期末]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机构”
★“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汉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
解析:结合所学,元代行省是宰相机构中书省派出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权力集中在中央,且行省设立的初衷是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故选D项;结合所学,西周的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并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且并不是为了军事控制,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不涉及地方行政和军事,排除C项。
5.[2023·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 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 487 71
宋真宗 25 1 760 71
宋仁宗 41 4 561 112
A.提倡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举制度 C.文学发展的结果 D.加强君权的需要
解析:根据图表中数据可发现,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科举进士录取的人数大幅提升,结合所学,宋朝为加强皇权,采取重文抑武的措施,因此扩大了科举取士的数量,故选D项;提倡文官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科举制的完善也是适应加强君权,选拔官员的需要,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学发展应是重文发展科举制的结果,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C项。
6.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
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这一做法使官员的权力不断被分化,这种分化事权的举措,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管控,故A项正确;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是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守内虚外”等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宋初职官制度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这一制度中很多官员有俸禄、无具体职务,所以对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没有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宋太祖实行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而材料只是涉及职官制度,不能得出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7.[2023·山东泰安期中]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解析:“不杀士大夫”“(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宋朝重视文人,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A项;东汉及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排除B项;中央掌控地方赋税,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物质基础,排除C项;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目的在于削弱地方军事势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有较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解析:据材料中行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A项;元朝的行省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意在强调行省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没有涉及地方积极性问题,排除C项;行省制度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9.(2023·广东精创预测卷)《东原录》记载,宋太祖整修丹凤门,儒臣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时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B.重文轻武的思想贯穿始终
C.统治策略经历明显转变 D.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轻视文人,重视武将,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北宋时期一直坚守的治国思想,由此可知北宋的统治策略发生明显转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排除A项;重文轻武的思想在发生变化,排除B项;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12月广东省测评院基地学校高三分阶考)宋代租佃制下的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佃农与地主的依附色彩较轻。法律明文规定,佃农有权选择土地所有者签订租佃契约;签订租佃契约,必须遵循自愿原则;租佃契约履行完毕,是否续约,由契约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地主对客户不得有任何限制,客户起移也无须地主出具凭由;佃户对租佃契约约定以外的其他义务有权拒绝。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宽松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C.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题干材料说到宋代租佃制下,佃农和地主的利益得到法律保护。从保护内容来看,A项有所体现,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租佃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不是租佃关系出现的根源;C项说法符合史实,宋代租佃关系十分普遍,地主和佃农通过契约确定权利和义务,正是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的产物;D项说法错误,租佃关系不能等同于雇佣关系。
11.(2023·陕西汉中二模)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这些现象(  )
A.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衰退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泛滥 D.助推了赋役制度的调整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且出现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自由买卖频繁,使土地所有权呈现强烈集中趋势,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频繁转移,就使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租佃制得到发展,而这些现象正是生产关系变化的体现,A项正确;宋代小农经济得到发展,而非衰退,排除B项;材料现象体现了当时土地兼并严重,C项说法与材料现象相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赋役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2.[2023·山东菏泽市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祖宗之法”,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衡精神的政策措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原则,其实质,正如宋太宗即位诏书所说,可以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或许可以说,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摘自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的祖宗之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全面。)
答案:观点1:宋代的“祖宗之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2分)
阐述:宋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原则是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集权范围针对中央,也针对地方;措施涉及军事、政治、财政;从形成过程看是各项政策、措施不断累积。(10分)
观点2:宋代“祖宗之法”的目的是“防弊之政”。(2分)
阐述: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是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措施上收精兵是为了解决地方兵力强盛威胁中央,削实权是为了解决地方行政权过大,制钱谷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的物质基础。(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