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
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
2.[202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A.经济形式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对外政策不同 D.思想文化不同
3.[2023·辽宁省葫芦岛市期末]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 )
第三回 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隋朝黑龙大画……一边是玻璃醢(hǎi)。
第三十 九回 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称了两个三个,这么三大篓,想是有七八十斤。”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第四十回 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A.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
B.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
C.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D.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崇祯历书》在历法理论基础上,舍弃“天圆地方”观念,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5.[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
B.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
6.据明朝万历年间刻印的《铅书·食货》记载,在明朝中叶的江西铅山(位于今上饶市域内)市场上,几乎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种种商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D.经济发展环境的宽松
7.明初以前,向朝廷进贡的茶是将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后来改为进贡茶芽。江西的茶农精心研究,制出了如铅山县河口镇的“河红”、婺源县的“婺绿”、义宁州的“宁红”等名茶,使江西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材料说明了明初(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茶业繁荣
B.江西制茶技术进步
C.制茶业出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D.江西是制茶业中心
8.[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蚀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2.18世纪后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后,发现“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耕地面积的减少 B.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8.历代医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其害处。李时珍天天食之,后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材料反映了李时珍( )
A.格物明理的人文素养
B.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C.注重考证的科学精神
D.治国安邦的实践品质
3.[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末]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7.[2023·山东聊城高一联考]冯天瑜在《中华文明史》中提到“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以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皆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四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D.小说政治批判色彩渐浓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提取图中关于工商业发展的两个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读。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
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
解析:根据“姜类非常畅销”“……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可得出这一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C项正确;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项;取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贸易,排除D项。
2.[202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A.经济形式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对外政策不同 D.思想文化不同
解析:中西对待航运的不同态度: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西方积极寻求新航路。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中国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故选A项;早期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的是封建统治,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统治,排除B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C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3.[2023·辽宁省葫芦岛市期末]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 )
第三回 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隋朝黑龙大画……一边是玻璃醢(hǎi)。
第三十 九回 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称了两个三个,这么三大篓,想是有七八十斤。”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第四十回 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A.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
B.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
C.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D.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中《红楼梦》节选的片段,可看到当时社会的贵族家庭的生活陈设、商品物价、平民的生活水平、对外贸易等信息,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故选C项;根据所学,《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 加入了作者的加工,不能当做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红楼梦》是小说,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情节加以发挥创造出来的,选项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清王朝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于是材料中“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是可能出现的,并不能表明《红楼梦》否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4.[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崇祯历书》在历法理论基础上,舍弃“天圆地方”观念,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中“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体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到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西学东渐进程在崇祯以前的明朝中后期就开始了,排除B项;明清理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文中表明的是西方科技影响到明朝末年科技研究,但是没有体现影响经济发展,排除D项。
5.[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
B.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
解析:文中地方农民从事行业的专业化体现了农民跟市场联系在增强,故选A项;文中体现了农民经营的地区分工,不能反映南方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C项;文中反映不同地区农民经营行业的不同,不能反映手工业超过了农业,排除D项。
6.据明朝万历年间刻印的《铅书·食货》记载,在明朝中叶的江西铅山(位于今上饶市域内)市场上,几乎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种种商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D.经济发展环境的宽松
解析:在江西境内可以见到全国各地的其他商品,说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故选C项;“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品种类繁多,并不等同于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排除B项;经济发展环境属于政府政策领域,且仅据商品种类无法推知经济发展环境如何,排除D项。
7.明初以前,向朝廷进贡的茶是将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后来改为进贡茶芽。江西的茶农精心研究,制出了如铅山县河口镇的“河红”、婺源县的“婺绿”、义宁州的“宁红”等名茶,使江西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材料说明了明初(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茶业繁荣
B.江西制茶技术进步
C.制茶业出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D.江西是制茶业中心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明初江西地区改进制茶技术,由之前将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到后来改为进贡茶芽,研究出许多名茶,使得江西茶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体现了江西制茶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与制茶业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制茶技术进步,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江西是制茶业中心,排除D项。
8.[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蚀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解析:据材料“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可知,明朝后期传教士来到中国,客观上加速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理性精神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农民起义和边境危机,无法体现内忧外患,排除B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在明清时期进入总结阶段,缺乏转变为近代科技的动力,排除C项。
2.18世纪后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后,发现“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耕地面积的减少 B.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可知,由于清朝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耕地紧张,所有耕地从不休耕,D项正确;清朝耕地面积没有减少,排除A项;材料现象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与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无关,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8.历代医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其害处。李时珍天天食之,后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材料反映了李时珍( )
A.格物明理的人文素养
B.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C.注重考证的科学精神
D.治国安邦的实践品质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时珍为研究生姜的害处,自己天天吃生姜,这主要体现了李时珍注重考证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格物明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精益求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治国安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末]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到了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并且到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也频繁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明清时期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彻底瓦解”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同民族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山东聊城高一联考]冯天瑜在《中华文明史》中提到“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以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皆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四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D.小说政治批判色彩渐浓
解析:依据材料“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以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皆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逐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因此出现材料现象,A项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四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及女性,但不能就此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没有体现出政治批判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提取图中关于工商业发展的两个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读。
答案:(示例)
现象: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较多;出现了茶市和盐市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2分)
解读: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白银广泛流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制瓷业、冶铁业等专门的行业中心出现;交通便利,茶市、盐市、木材市场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等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传统的轻商观念受到冲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