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训练(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训练(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6 18:4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
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
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2.(2023·辽宁朝阳)“他们以‘破四旧’的名义强迫农民搬出并毁掉他们最崇拜的圣物,捣毁刻着历代祖先名字的牌位,这些牌位供奉在正房的祭坛上……烧毁了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材料所描述的社会现状反映了( )
A.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的践踏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农村思想的解放
C.国民党实行的文化专制统治
D.“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4.1970年4月25日,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称,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冻结或削减核武器订立协议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时,中国已向全世界表明:它现在也已具有洲际射程的核发射工具。该评论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 )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开始了运载火箭的研制
C.已拥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
D.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威胁
5.1959年,粮食和油料大幅度减产,蔬菜、肉类等副食品更加短缺,人民生活日用品生产下降,出现供应紧张。陈云同志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向毛泽东及政治局建议“先安排好市场(副食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三条腿走路;拨原材料安排日用品的生产;精简职工队伍,压缩购买力等)再安排基建,安排好衣、食、住、用、行,稳定人民生活”。他还建议:“1959年的钢产量应降为1300万吨。”这些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表明( )
A.“左”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初步基础
C.从根本上解决高指标、浮夸风问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尝试
6.(2023·河北模拟)毛泽东曾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7.(2023·河南安阳)1956年,苏联驻中国临时代表向苏共中央报告中说:“在最近半年里,中国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中出现一种倾向:号召以批判的态度运用苏联的成果。……经常提出要反对机械地把苏联的经验搬到中国。”这一倾向出现的背景是( )
A.中国与苏联关系日益恶化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D.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8.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
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C.中国“入世”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10.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1.“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2.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  )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增加到八百万吨至八百五十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向中共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三千万吨,1962年的生产水平可以达到八千万吨到九千万吨。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采取怎样的工业化途径及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
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
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解析] 材料所述是调整国民经济时对精简的城镇职工的回乡作出的安排,根据材料可知,安排相对比较周密,这为国民经济的调整顺利、平稳进行提供了保障,A项正确;材料所述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在当时对充实农业劳动力和工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排除B项;工业化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是回乡下乡,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统一领导下的工作安排,而非自由的社会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辽宁朝阳)“他们以‘破四旧’的名义强迫农民搬出并毁掉他们最崇拜的圣物,捣毁刻着历代祖先名字的牌位,这些牌位供奉在正房的祭坛上……烧毁了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材料所描述的社会现状反映了( )
A.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的践踏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农村思想的解放
C.国民党实行的文化专制统治
D.“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破四旧’的名义”,捣毁农民家里祖先的牌位,烧毁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等行为,反映了在“左”倾错误指导下,“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D项正确;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的践踏并未使用“破四旧”的名义,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现象具有极“左”倾向,并非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国民党实行的文化专制不包括烧毁“旧书籍”等“破四旧”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排除A项;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项。
4.1970年4月25日,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称,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冻结或削减核武器订立协议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时,中国已向全世界表明:它现在也已具有洲际射程的核发射工具。该评论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 )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开始了运载火箭的研制
C.已拥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
D.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威胁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能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必然也就能将核弹进行远程运载,因而说明中国已经拥有了洲际射程的核发射工具,C项正确;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运载火箭,而不是开始研制,排除B项;1964年的原子弹成功爆炸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5.1959年,粮食和油料大幅度减产,蔬菜、肉类等副食品更加短缺,人民生活日用品生产下降,出现供应紧张。陈云同志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向毛泽东及政治局建议“先安排好市场(副食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三条腿走路;拨原材料安排日用品的生产;精简职工队伍,压缩购买力等)再安排基建,安排好衣、食、住、用、行,稳定人民生活”。他还建议:“1959年的钢产量应降为1300万吨。”这些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表明( )
A.“左”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初步基础
C.从根本上解决高指标、浮夸风问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尝试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9年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当时存在“左”倾错误,陈云建议适当缩小基建、降低钢铁计划量,这些建议得到肯定,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泛滥的“左”倾错误,A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C项错在“根本”,排除;这一时期并未尝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A项。
6.(2023·河北模拟)毛泽东曾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可以得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性探索,即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B项正确;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并非完全是对苏联工业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排除C项;材料是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河南安阳)1956年,苏联驻中国临时代表向苏共中央报告中说:“在最近半年里,中国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中出现一种倾向:号召以批判的态度运用苏联的成果。……经常提出要反对机械地把苏联的经验搬到中国。”这一倾向出现的背景是( )
A.中国与苏联关系日益恶化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D.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要求以批判的态度运用苏联的成果,反对机械地把苏联的经验搬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有关,B项正确;1956年中苏关系并未恶化,排除A项;虽然当时中国放弃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但这并不表明当时中国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C项;1956年中美关系并未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8.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
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C.中国“入世”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根据材料“1971年10月25日”“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及所学知识可得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的计划破产,D项正确;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而不是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解析: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B项。
10.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解析:题干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悖,B项表述符合题意。
11.“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解析:本题首先可从时间上排除D项,因为“文化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劳动号子中对花生的浮夸特点判定,B项正确;A、C两项都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A项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的探索,不具有浮夸特点,C项“欣欣向荣”说法与史实不符。
12.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  )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解析: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增加到八百万吨至八百五十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向中共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三千万吨,1962年的生产水平可以达到八千万吨到九千万吨。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采取怎样的工业化途径及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答案:(1)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②苏联模式的影响;③巩固政权的需要。
(2)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影响: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