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训练(含答案)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训练(含答案)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6 19: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2.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中央政府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
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发展
C.此类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贸易萎缩
3.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期,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茶马古道示意图
A.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C.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频繁
D.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4.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5.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见于宣化辽墓壁画。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专制集权的强化
6.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物品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 )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8.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稽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9.经此三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而汉廷也疲于征战,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这说明(  )
A.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B.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C.匈奴全部内迁,逐渐汉化
D.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
10.“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D.宣政院
11.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法王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12.施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记载:“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这主要表明(  )
A.清廷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
B.康熙年间中国国力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C.康熙帝对俄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中俄斗争的焦点在尼布楚地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是改土司为府、州、县,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解析] 材料意思是说唐朝在辽阔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但到了元朝,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收赋役,正式纳入了元朝版图,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D项正确;民族平等政策是指政府实行的推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政策,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有关元朝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故B项错误。
2.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中央政府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
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发展
C.此类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贸易萎缩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依据材料“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知,与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A项正确;“商帮”、市镇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在清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期,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茶马古道示意图
A.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C.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频繁
D.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茶马古道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往来增多,在交往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宗藩”秩序,排除A项;材料与边疆治理能力无关,排除B项;茶马古道属于民族关系范畴,没有涉及中西经济交流,排除C项。
4.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唐时期的史书和传记中对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的记录和描写,说明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A项错误;“《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与西汉时期《史记》中即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不符,B项错误;“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在材料中并未提及,C项错误。
5.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见于宣化辽墓壁画。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专制集权的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见于宣化辽墓壁画。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可知,汉人的穿戴式样出现在辽代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发式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说明民族交融的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没有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深,这与程朱理学的影响无关,B项错误;“专制集权的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6.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物品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 )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解析] 材料“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体现的是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这主要和二者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不同有关,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互市有一定的限制,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朝得到强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少数民族立传,说明在其认识中,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这种意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汉代是大一统的国家,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巩固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四夷而非仅仅只有北方民族,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稽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解析] 由材料可知,虽然明知长颈鹿是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当做朝贡之物,而皇帝也厚加赏赐,说明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同,以强调明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故选C项;朝贡贸易更多的带有政治色彩,并不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排除A项;长颈鹿是“朝贡”到明朝,而非宣扬国威于域外,排除B项;长颈鹿是作为“祥瑞”进贡的,不是为了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排除D项。
9.经此三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而汉廷也疲于征战,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这说明(  )
A.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B.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C.匈奴全部内迁,逐渐汉化
D.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
解析:“此三役”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汉朝也无力再大规模地出击北匈奴,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D项正确。
10.“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D.宣政院
解析: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D项正确。
11.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法王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解析:僧官制度是明朝管辖西藏的重要制度,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这表明明朝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B项正确。
12.施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记载:“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这主要表明(  )
A.清廷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
B.康熙年间中国国力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C.康熙帝对俄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中俄斗争的焦点在尼布楚地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可知清廷在与沙俄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是改土司为府、州、县,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区别:土官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担任,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土官可以世袭,占有领地,享有特权,流官由中央政府任免、升迁、调遣。
(2)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