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沙幸存者》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其音乐的悲剧美,激发痛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
3.通过课堂实践和讨论,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重、难点:
1.重点:对作品中表现歌曲的悲剧性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2.难点:理解悲剧美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的悲剧美资料(文字、音像)并制成相关的课件,钢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元素缔造了不同的音乐美,也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今天老师首先给带来三段音乐,同学们仔细聆听,思考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美?
教师播放《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红旗颂》、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四乐章,让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美。
师:音乐诠释的是人的内心感受,音乐的美和一般的美学范畴息息相通,音乐的美有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的范畴,而在这其中的悲剧的美,往往美得崇高、美的悲壮,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作品中感受音乐中的悲剧美。
三、新授:欣赏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提到“悲剧”一词,你们往往会想到什么?
生:。。。。。。(地震、洪水、疾病,战争等),世界十大悲剧的故事等。
师:人们往往把不幸的、痛苦的事件称作“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有些是天灾,有些则是人祸。天灾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但人祸却是因为人性之恶而造成的。 比如在二战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
1.听赏《一个华沙幸存者》
(1)作品简介
投影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提问画名和内容。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作者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表现国家对灭绝人性的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美术是这样表现法西斯暴行的,那音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奥籍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根据这一题材,用现代技法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人突然齐声唱起了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起了难民们作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勋伯格读完报道激动不已。就在那几天里,他又会见了一位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生的犹太难民,亲耳听到该难民讲述他们苦难的非人的生活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勋伯格拿起笔来,在12天里一气呵成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一个华沙幸存者》。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对比其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语气
声音形象 表现的内容或情绪 语言
幸存者 叙述事件发生当天的经过 英语
纳粹军官 喊叫 暴行 德语
《听吧,以色列人》 犹太人走向死亡时的众赞歌 希伯来语
(3)聆听全曲,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作曲家如何呈现作品的悲剧美。
节奏 旋律 速度 力度
凝重、沉缓 如泣如诉、婉转低回 缓慢、自由 爆发式
(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乐曲开始处小号以尖锐、恐怖的音调描绘出已成废墟的犹太人居住区冰冷、慌乱的景象。之后,乐队演奏的激动不安的音乐衬托着朗诵者的声调,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乐队以打击乐器中的军鼓、大鼓、木琴和镲来强调纳粹军官的野蛮嚎叫;音乐中出现由加弱音器的圆号引出的一个短小的犹太歌曲音调,突然爆发出面对死亡的犹太人的同声高唱,乐曲进入戏剧性的高潮,乐队的合奏、尖锐强烈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该作品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并通过乐器、人声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悲剧美。
(4)作品的意义:作品深刻揭露了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
2.《松花江上》
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同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很多中国的音乐家化悲痛为力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抗日救亡的音乐,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看,有哪些作品
《大刀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是一首《松花江上》,是震惊中外9.18事变,当时的中学教员张寒晖含泪创作的作品。
(1)初听作品,回顾历史,感受音乐情绪。
学生思考:作品分为几个部分。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第一段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第二段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尾声“爹娘啊……”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了。”)形成爆发性的高潮,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学唱作品的第一段,注意四三拍节奏,音乐演唱的情绪。
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问:你感觉这歌应怀着怎样的情绪演唱?(自豪的)
(3)歌曲的历史作用:歌曲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欷欺。歌曲的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西安事变”前夕,在东北军的一次会议上,为鼓舞士气,周恩来建议大家唱支歌,在他指挥下,会场里响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将士们都哭了,眼泪使胸中的抗日烈火燃得更旺。“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所以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4)跟着著名歌唱家王宏伟一起演唱作品,再感受音乐情绪。
四、拓展与研究
1.讨论悲剧的现实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其强烈的效果与表现力,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中,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心灵震撼,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悲剧美的音乐作品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有何现实意义
悲剧音乐作品通过沉缓、滞重的节奏;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刚烈、悲愤的旋律;爆发式的力度变换及音乐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难以名状的悲剧性的美。
2.你熟悉的作品中还有哪些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
播放歌曲《天亮了》。
五、总结
同学们,在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告诉我们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灾难、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我们在对悲剧的审视中,人性获得了一种洗礼,只要我们以人性之善去战胜人性之恶,相信时间、音乐一定会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相信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