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祗
zh
骈
pián
策
cè
槽枥
cáo lì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石
dàn
读 准 字 音
shí
sì
sì
熟 悉 课 文
听、读课文。
二人小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通 假 字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不能通其意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
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无意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通“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疑问语气)
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字词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等同,一样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再读课文 概括大意
整体感知: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
寓人才。
“伯乐”:
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常有)
外见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写法:托物寓意
口头个性表达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请完成随笔一篇谈谈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