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这反映了
A.阿拉伯学者引领世界学术潮流
B.中世纪欧洲陷入文化停滞局面
C.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
D.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
2.二战后,欧美国家鼓励移民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60—9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这体现了二战后的美国
A.移民呈现高端化和知识化特点
B.移民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C.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D.移民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3.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据此可知伊斯兰文化
A.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
D.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条件
4.1909年创刊的《图画日报》第2册“上海之建筑”中有对亚洲文会设立的上海博物院的描绘和记载(图3)。据此可知
图3
A.中国出现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B.博物馆已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C.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D.爱国商人积极投身上海社会公益事业
5.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繁荣起来,一片东方树叶在武夷山被轻轻摘下,途经今福建、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穿越今蒙古国后直达边贸城市恰克图。这条国际古商道
A.从中国一路向西抵达欧洲腹地
B.向俄国人民传播了中华茶文化
C.历史上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D.受益于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广
6.2024年3月,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新加坡开启其第六次全球巡演“时代巡回演唱会”,“霉霉”新加坡演唱会引发东南亚国家间文化软实力较量,新加坡因此获得经济和文化双重收益。历史上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下列关于新加坡文化表述错误的是
A.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C.把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
D.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7.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
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
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8.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开始至今已持续了两年多,造成了大量难民,这些难民流入波兰、匈牙利等国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关于难民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难民虽然在收留国有基本的国民权利,但是处境依然十分艰难
B.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6月22日定为“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C.部分国家允许一些难民在本国长期居留,并享有准国民待遇
D.当今社会难民数量仍在逐年增加,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9.有学者认为,在丘陵起伏的希腊,表层土壤较浅,铁制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因而铁块在《荷马史诗》中成为英雄们在赛会上决胜的最佳奖品。然而古埃及富饶的黑土再加上尼罗河的滋养,很早就使用铁的埃及人并未真正进入铁器时代,最终埃及文明随之衰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古埃及文明衰落的多元因素 B.古希腊的商品经济更为繁荣
C.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发展 D.早期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互鉴
10.《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A.君主受命于天 B.君舟民水
C.制天命而用之 D.道法自然
11.种姓制度又称“瓦尔那制度”,“瓦尔那”原意是“肤色”,“种姓”或“族籍”是意译,该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这固化了社会阶层。由此可知,印度
A.佛教对种姓制度推波助澜 B.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12.下表为《尚书》部分内容。综合表格中信息,可知表中主要思想主张是
内容 出处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尚书·周书》
A.敬天保民,崇尚理性施政 B.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C.提倡爱国,推崇天下为公 D.和实生物,主张和而不同
13.如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14.从出土的印加人头骨证实,印加医生很早就掌握了穿颅术。他们用称为“杜米”的“正确”形钢刀对头盖施行手术、治病。外科手术通常使用的麻醉药是从一种名叫“古柯”的灌木叶子里提取的古柯硷。据统计,印加人熟知的草药就有600多种,并首先发现了金鸡纳霜、古柯硷、颠茄、洋地黄等医药用途。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A.文明程度超越了其他地区 B.医学成就较为显著
C.迈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会 D.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15.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16.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万人,2000年增至1.75亿人,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数量从4800万增至1.1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数量从5200万增至6500万。这反映了
A.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C.环境问题引发国际移民 D.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第Ⅱ卷
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殖民主义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等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华工出洋的背景并分析华工出洋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趋势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对天的敬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西方盛行基督教地区,人们惊叹时常说:“我的上帝!”(MyGod!)中国人惊叹时常说:“天哪!”西方重要的民俗节日与基督教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12月25日耶稣诞生日——圣诞节。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都与天时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俗称过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团聚。春节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流动潮。另两个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中秋节五谷丰登,庆祝好收成,秋高云淡,观赏圆月亮。清明节在4月4日至6日,春光明媚,草木吐青,人们忙着踏青、扫墓祭祖,种瓜点豆、植树。
——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天道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
(1)简要指出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地位。(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人敬畏重视天的原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避难逃到沙特、伊朗、约旦等周边国家,难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园,造成国际难民问题突出。索马里内战在1990年爆发,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因此,在内战中饱受屠杀与苦难,大量难民逃往邻国,比如,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些人民也成为国际难民。
——摘编自黄格《国际难民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际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保护难民基本人权的努力。(10分)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C B B C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A D B C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受到苦力贸易暴利的刺激;西方殖民者诱骗、绑架华工;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破产,寻求海外谋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华工贸易合法化)。
特点: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与西方殖民侵略有关;华工贸易由不合法到“合法”;规模大;范围广;华工生活悲惨。
(2)趋势:迁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从体力劳动迁移为主到知识精英迁移为主。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下降;精英迁移为发达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挑战。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可知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受到苦力贸易暴利的刺激;据材料一“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可知西方殖民者诱骗、绑架华工;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破产,寻求海外谋生。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殖民主义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可知规模大和范围广;据材料一“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可知华工生活悲惨;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可知华工贸易由不合法到“合法”;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可知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和与西方殖民侵略有关。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可知迁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可知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可知从体力劳动迁移为主到知识精英迁移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可知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下降;;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可知精英迁移为发达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挑战。
18.【答案】(13分)
(1)基督教信仰是中世纪西欧的普遍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对西欧思想发展和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2)中国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农业发展与天(自然)紧密相关,受天(自然)的影响大;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中国历代统治者倡导敬天保民和遵循天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9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西方重要的民俗节日与基督教有关”及所学可知基督教信仰是中世纪西欧的普遍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对西欧思想发展和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据材料“中秋节五谷丰登,庆祝好收成”、“种瓜点豆、植树”及所学可知中国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农业发展与天(自然)紧密相关,受天(自然)的影响大;据材料“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可知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结合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中国历代统治者倡导敬天保民和遵循天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9.【答案】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
据材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及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具体阐述过程中,首先要简要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表现: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要结合所学及所学详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如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最后还要对上述论述进行总结,以呼应所述论题: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答案】
(1)特点:移民的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4分)
(2)原因:社会时局动荡;民族冲突与矛盾。(4分)
努力:成立难民署;制定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可知,移民的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据材料一“以大量的难民……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可知,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可知,社会时局动荡;据材料二“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屠杀与苦难”可知,民族冲突与矛盾。第二小问努力,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保护难民基本人权的努力包括:成立难民署;制定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