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许昌市第一中学 陈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读准节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读准节奏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辨析词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辨析词义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思考问题
1、熟读课文,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怎样?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里?
思考问题
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千里马”?
3、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4、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思考问题
2、如何正确对待“千里马”?
策之以其道,
食之尽其材,
鸣之通其意。
思考问题
3、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能识别并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思考问题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寄托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和控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怀才不遇,你会怎样做?
探究问题
品析下列人物的做法:
苏秦
韩信
陶潜
毛遂
悬梁刺股,提升自我
另求明主,实现自我
大胆自荐,推销自我
采菊东篱,忘怀自我
拓展延伸
高宗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水一斛,然非精洁不受。介而弛,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百里。褫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欲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趋,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良马对 宋史·岳飞传
拓展延伸
1、岳飞从食、饮、跑三方面对“致远之材”与“驽钝之材”进行了对比,指出成为“致远之材”和沦为“驽钝之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做答)
2、文末说:“高宗称善。”你认为高宗从岳飞的话里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提示:可联系韩愈的《马说》思考)
1、“致远之材”: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驽钝之材”: 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2、要正确对待人才,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要给人才更好的条件,以利于人才更好的发挥出他们的才能等。
结束语
诗人龚自珍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我们就是人才!我们不要“守株待兔”一般苦苦等待着伯乐的垂青赏识,而是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千里马”,然后要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伯乐”,不妨也学“毛遂自荐”。同时也要做别人的“伯乐”,赏识别人的才华!
只要你是千里马就该长啸!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厉兵秣马、策马扬鞭,到时的你定能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