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中考作文题评析与高分作文解密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2)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名师释题】
202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语前几年一样,是“二选一”的形式。就命题内容而言,今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引领价值导向”的特点,引导考生展现其丰富多彩的青春生活,表达其对生活的体验,体现其思想的进步,抒发其真情实感。
题(1)导语提示的内容“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涉及《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乡下人家》《詹天佑》《中国石拱桥》等小学、初中学过的课文,意在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打开写作思路。要特别注意:语文试卷使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坊、箭杆胡同20号、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北京城市图书馆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写游记还需要注意①要符合游记的表现形式。游记的显著特点是要交代游踪,不管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游踪明确才能体现出游记的特点,不至于误判。②要从“游”中得出成长感悟,把文化自信写出来。
题(2)“盘中餐”这是一道关于“美食”的命题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从常见的美食中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培养考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首先,读懂引语。“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为文章的写作主旨指明了方向。其次,明确写作重点。借美食写情感、文化、人生态度,关键要把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建立联系。如果只是纯粹写美食的制作过程,那就成了一篇干巴巴的说明文,使得文章的主旨无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如果要写美食,就不能只写美食,要写与美食有关的人、事、物,并通过具体的叙述或者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打好基础。高分立意示例:①美食寄托着对家乡或亲人的独特情感。②美食中寄寓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③美食中寄寓
【佳作快递】
美哉,长城
北京一考生
此刻的我,正伫立于淸晨的长城脚下,抬头仰 望着这条游弋于山海中的巨龙,心中不禁赞叹它的宏伟。
虽无数次在电视中目睹过它的风采,在书籍中了解过它的历史,但当它真正横亘在眼前时,我仍旧为它磅礴的气势所征服。
在灰白的苍穹下,长城宛若一条气贯长虹的卧龙,蜿蜒盘旋于藏青色山峦之中。眼前的长城,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叙事诗。
我怀着崇敬,又带着一分好奇,开始登长城。看着脚下和身边青色的巨大条石,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劳动人民艰辛的身影,他们用智慧造就了长城的巍巍雄骨,他们用血汗创造了长城的不朽风姿。我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
我沿着平整的青砖路向上走着,上了一个陡坡, 紧接着又下了一个陡坡,出现在面前的路已经由平坦变得陡直,一排密密的石阶几乎是成45度角向上延伸着,我的脚下似有祥云托送,让我很轻松就爬了上去。我明白,是激动的心情使我很轻快地登上了长城。
数了一百级台阶,我登上了第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好似一座灰色的堡垒。我缓步走过“堡 垒”,感受着那种远古的气氛。
出了烽火台,迎接我的是一层更陡的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我摸着石壁,很小心地往下走, 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秦始皇用长城抵御了北方匈奴,但他的倒行逆施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火种,长城并没能圆他千秋万代的好梦。几千年来,长城内外无数次刀兵相见。我走在这古老的建筑上,耳边呼啸的山风送来了孟姜女如泣如诉的哭声、战马的长声嘶鸣声、刀剑的无情撞击声、战士的呐喊声,胜利者的欢呼声……站在烽火台上眺望,绵延千里的青山托着一条蜿蜒万里的游龙,托载若中华儿女的希望,欲飞欲舞。青山绿树配上古道城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弹指间,我已登上了长城的最高处,迎着掠过耳边的山风,面对着冉冉升起的红日,看着崇山峻岭,我不禁在心中赞叹:美哉,长城!壮哉,长城!
高分解密:
移步换景,寻古访今。本文从赞叹长城的“宏伟”出发,表明了作者的立意----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份感情通过文章的诸多细节得到了展现。同时,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长城的景色,有序地带领读者一同领略长城的壮阔。
描写生动,情节巧妙。亲眼看见长城的激动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同身受。回想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难困苦,抒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巧妙。
盘中餐
北京一考生
家乡猪头肉松软香浓,入口即化。从北京回家乡不吃一口猪头肉,等于没有回过老家。
爸爸告诉我,老家的猪头肉这么好吃,关键在于一锅老卤汤,熬了60年!但就近一看,全无想象中的古朴玄奥秘制场景。从收货分割清洗的操作间,到清水流淌的浸泡间,到肉香扑鼻的卤煮室,每一间、每一室,都是窗明几净,完全是一副规范上档次的现代食品加工范。
其实,家乡猪头肉还是有奥妙的。奥妙就两句话:功夫深,讲卫生。60年的老卤汤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几代相传,一锅接一锅,越熬味越浓。老卤其实很简单,只有食盐、八角、生姜、清水。主要是使用有讲究,每天炖卤后必须将老卤起锅,清理掉油膏、碎骨、肉松等杂质,只保存纯粹的老卤汤。每天在卤汤中下白宰猪头块件时,一同添加固定量的食盐、八角、生姜和水,水量以锅中汤卤淹没白宰猪头块件为限,温火炖煮,老卤量渐渐减少,但以每锅来计量,当老卤明显减少时,就添加清水,保持老卤数量的衡等,就这样保存和使用到今天。
多年挖掘家乡猪头肉技术传承的爷爷告诉我,家乡猪头肉的第一代传人崔宗林生性开朗、善交朋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家乡小街上有4家烧腊摊:东街的许家烧腊摊、北街和西街的杨家烧腊摊、南街的崔家烧腊摊。颇好喝酒交友的崔宗林集众所长,在家中自制猪头肉,朋友吃了都说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颇得崔宗林真传的内弟仲兆文与两位年轻人在老家集镇西首开起了烧腊肉店,崔世湧10来岁时就到店里做帮手,十五六岁时便掌握了烧腊全程卤炖过程。35年前,崔世湧接手三人合伙的烧腊店主营猪头肉,做出了规模叫响了名头。13年前,女婿朱健入赘后,进一步发扬光大,猪头一律购自国营屠宰企业,换掉木质铁质制作工具,换用卫生清洁的不锈钢工具,出店成品除店面经营出锅剔骨热烫称重交付客户,兼顾真空包装包邮托运线上经营,家乡猪头肉能够与时俱进、搭上互联网销售的快车道,把家乡猪头肉的名声传播得更远更响亮。
如今,家乡猪头肉已经由摊头熏烧升格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不仅是定格在一代人记忆中的美好乡愁,更是美丽家乡的一张闪光名片。
高分解密:
详略结合,思路清晰。作者在文首叙述回老家要吃猪头肉,既抒发了对猪头肉的喜爱之情,又巧妙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可谓一举两得。在猪头肉的制作过程中,详略得当,重点卤汤熬制,令读者对家乡猪头肉有了全面的认识。
溯源增趣,结尾有力。文章中花费大量的笔墨介绍家乡猪头肉技术传承历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文末鲜明地表达了“我”对家乡猪头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