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名言入境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尼采(德国)
敢于攀登高峰,乐于俯视下方,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杜甫?(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2【讲授】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生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活动3【讲授】读题目
望:(远)看。 岳:大山,这里指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享有“五岳之尊”的盛誉。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播放图片)
你眼中的泰山有什么特点?看到这样的山峰,你又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杜甫笔下的泰山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活动4【活动】读诗文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提名朗读。
4、全体学生齐读。
活动5【活动】读意境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
2、全班交流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活动6【讲授】读诗意
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首联:“远望” “夫”是个虚词,表达了惊奇、赞叹之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近望”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写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细望”写出了作者望岳的感受
尾联: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活动7【讲授】读诗情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提示: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有感情的再读诗歌,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活动8【活动】比较阅读
杜甫一生历尽坎坷,35岁以前游历,后来因仕途不顺困顿十几年。安史之乱以后五十六岁的诗人远离家乡,孤独一人在外漂泊。长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加上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诗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和老病孤愁的悲哀,写下了“七律之冠”《登高》。(提名背诵)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讨论:这首诗的描写的景色和情感与《望岳》有何不同?
明确:《望岳》描写了泰山的雄奇秀丽,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登高》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时代不同,遭遇不同,杜甫的诗风、追求也不同。例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登岳阳楼》
活动9【活动】谈感想
青春年少的你们正值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时候,面临学习、生活的压力你们应该怎样做?
活动10【作业】牛刀小试
1.背诵默写诗歌
2.进一步查阅资料,以《我眼中的杜甫》为题写一篇短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