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30%;必修下册7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木叶”是什么呢 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 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 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诗的境界也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诗与其他艺术作品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
B.“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练,常常将“叶”字独用,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
C.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
D.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
B.“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
C.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
D.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这是因为读者既在欣赏也在创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兴·其五》)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 二 的 狗
于新良
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
大嵩卫城把出海捕鱼叫打鱼;海里鱼虾多,叫鱼虾厚。鱼虾厚,打上来,卖不了、吃不完咋办 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
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
李二之所以不出海打鱼,是因为他晕船,怎么锻炼也不行。实在没招儿,就干上了赶脚的行当,牵着十几匹骡子,驮着晒好的鱼干货,“嘎嗒、嘎嗒”一走数日或者数十日,去往内陆的州府。当然了,回来的时候,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
赶脚的行当一般两三个人,路上好有个照应。 李二独个儿,带着两条狗。
行路的时候,狗前跑后颠,稍有点风吹草动,就警觉了。夜晚打尖露宿,也由狗来守护,李二也能安心歇息。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赶脚的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比如天气变化,比如小病小难,比如道上的各路朋友……这些都要考虑到。
李二人缘不咋地,城里没人说他好,原因在于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钱老爷知道了,哈哈笑着说:我说他好就行了。 因此李二每次回来,钱老爷给的打赏都不少。李二接到赏钱第一件事就是买回个猪头,“咕嘟咕嘟”好熟了凉透,分给两条狗吃。
钱老爷也喜欢李二的狗,扔肉包子去喂狗。狗不仅不吃,反而龇牙咧嘴冲着钱老爷就是一通咆哮。李二见状忙解释,说出门在外害怕歹人毒死狗、盗抢货物,因此把狗训练得只吃他给的食物,别人投食,狗认为是害它。钱老爷听了笑着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
狗是李二的狗。但骡子是钱老爷的,回来一趟,不仅歇人歇狗,还要歇骡子,梳毛、增膘、修蹄堂……这是大老张的活儿。李二领了赏钱,都会请大老张喝酒,因为把骡子伺候好了,出门路上才能顺顺当当少出问题。当然了,李二也想多讨点牲口经,路上用得上。
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 李二说:包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让别人投辣椒面饺子,我投没有辣椒面的,反复几次,狗就训练好了。大老张说:就这么简单 李二说:就这么简单。
大老张不相信,绝招哪能轻易出口,李二说的肯定是假的。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
钱老爷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
大老张就养了一条狗,包了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他投辣椒面饺子,让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饺子。钱老爷说:这是为哪般呢 大老张说:老爷前几日不是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让养条狗试试吗 钱老爷笑了,说:瞧我这记性。
于是,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欢喜得直摇尾巴。
大老张投和了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被辣得直晃脑袋,冲大老张汪汪直叫唤。钱老爷笑了。大老张也跟着笑了。
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龇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钱老爷笑着说:既然证明了,那你就继续好生喂你的骡子去吧。
大老张开始烦恼了,养的狗平时挺好的,一到喂食的时候就闹脾气。没法子,大老张只好带着狗去找钱老爷喂食。钱老爷起初挺有兴趣的,投喂了几次之后,钱老爷笑着说:大老张啊,我成了给你喂狗的人了。大老张听了,脸色红了又黄,半天没能再说话。
这天晚上,钱老爷外出归来,闻到一阵狗肉香,一问,说是大老张把养的狗杀了煮了肉。钱老爷不高兴了,让人找来大老张,问怎么把狗杀了 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钱老爷愣了愣,然后就把笑容放到脸上说:是狗惹我不高兴吗
又过了一些日子,一阵清脆的骡子蹄声伴随着狗吠声由远而近,出门数十日的李二又驮运着货物回来了。钱老爷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说:李二,这趟出门,受累辛苦啦!李二高声答:干这一行,受累辛苦不应当的嘛,老爷多给赏钱就成!
卸下货物,李二牵着骡子去牲口棚,迎候的不是大老张,而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李二问:大老张呢 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 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
李二把骡子一一交接好,然后就转身往外走,边走边想:养狗有啥不好,我不就养了两条狗吗 每次出门在外,都能帮我很大的忙……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李二惦记着赶紧揣着赏钱去买个猪头好给狗吃,自己也捎带买上二两酒,好好喝上一口,这一路,可真是累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赶脚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一起,李二却只带着两条狗,可见这两条狗对李二的重要性。
B.大老张“脸色红了又黄,平天没能再说话”,表明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
C.面对大老张质疑李二养狗的绝招,钱老爷表面笑着说忘了,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
D.钱老爷虽对大老张让自己一直喂狗有不满,但大老张又把忠心于钱老爷的狗杀了,这让他很生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二赶脚带回许多内陆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此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作了铺垫,使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同时也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B.李二的狗与大老张养的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在外出力,回来受到呵护,时常能吃到李二给它们买的肉,而后者却最终被大老张杀了肉吃掉了。
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如“嘎嗒、嘎嗒”“咕嘟咕嘟”“你有哈绝招儿”“直晃脑袋”“直叫唤”等,读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富有生活气息。
D.结尾部分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点明大老张被赶走的原因,其中“反倒去”“吃饱撑的”等词语凸显了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
8.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9.题目为“李二的狗”,小说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大老张养狗的故事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材料一“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与材料二“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人民”都指百姓。
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此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4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分)
14.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①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通“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B.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16.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音乐描写写法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
(2)“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
(3)杜甫《登岳阳楼》“ , ”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公社的秘书。公社位于冀东一个有山有水的偏僻山区,距离县城约50华里,名字很好听,叫梨树公社。那时候,我有着一股“ ① ”的劲头,从县城步行出发,一路 ② ,约莫四个小时的工夫,才到达目的地。 一路上,我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天空是湛蓝的,溪水是清澈的,山峦是苍翠的,间或有炊烟在山窝间袅袅升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了工作地点,已是晌午时分。当天,公社干部大多数去村里蹲点抓工作了,书记专门交代和我分在一个宿舍的小王老师留下来安顿我。小王老师热情地接心我丁王的仃字,明声说:“欢迎大学生来到我们公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天空湛蓝,溪水清澈,山峦苍翠,间或有炊烟升起,充满了诗情画意”亦可,为什么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德国一项调查发现,全球成年人平均饮酒量有上升趋势。其中 ① 。以法国为例,法国人平均每年摄入19公升酒精。调查亦发现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及越南的人均饮酒量节节上升,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饮酒量达10公升。
德国德累斯顿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研究所调查后发现全球成人人均酒精摄入量由1990年的每年6.5公升,上升至2017年的7.15公升,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7.6公升。饮酒量最高的国家为东欧国家摩尔多瓦。 ② ,该国成年人每年平均饮用15公升酒精。在地域方面,中欧及东欧国家成年人饮酒量仍为最高。其中一些人属于“危险性饮酒”,他们会在非吃饭时间饮酒、在公共场合饮酒以及无规律地饮酒,因饮酒造成的危险可能性也较大。
研究人员曼非表示,1990年饮酒量高的国家多数为高收入国家,然而近来, ③ ,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及越南正后来居上。根据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男性成年的纯酒精摄入量为每年11公升,多为烈酒及啤酒,女性摄酒量则远少于男性,为每年3公升。研究预计中国人的饮酒量将进一步上升。
20.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不会不来。 B.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C.四月第二周这个小镇赶会。 D.周一各科室会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上,年轻书法家谭桥获得最高奖。几位颇有水平的书法家在予以好评的同时,也表明了这幅获奖作品的草法(书写技巧和规则)有些“难以辨认”。相比其他易认的字体,草书的确难以辨认,但它还要讲究“合乎法则”。谭桥也承认自己的草法并不严谨,但他在创作中进行了“超乎定格”的艺术处理。
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为主题,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安康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练……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错误,从原文“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可推知。选项曲解文意。)
2.B(A项“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错误。诗人们沿用“木叶”的说法,属于用词;朱光潜“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指的是诗的意境;二者从属不同的层面,说不上矛盾。C项“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错误。从原文“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来看,此处阐述的是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必须有情趣来融化意象,贯注意象,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选项张冠李戴。D项“物质方面是固定的”错误。原文“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选项略去修饰词“大体”,过于绝对。)
3.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对天姥山的描写,并未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
4.①材料一立足具体意象“木叶”进行分析,侧重谈意象的选取和运用。②材料二阐述了与意象相关的诗歌理论,侧重谈意象与情趣的结合。(每点2分)
5.①抓住意象,运用联想,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②用心感受,发挥心灵的综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领略作者所见的境界。③调动当下阅读体验,结合以往阅读经验,学会移情。(每点2分)
6.C(“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错误,根据“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可知,钱老爷心里并没有一直惦记着,下文情节也表明他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让大老张养条狗试试。)
7.D(“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错误,根据“李二问:大老张呢 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 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等文中情节可知,不是小伙子对大老张厌恶,而是大老张不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想讨好巴结,结果引起了钱老爷对他的厌恶。)
8.①人们以打鱼、卖干鱼为生,交代了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2 分)②强调了大嵩卫城靠海的地理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1分)③突出了大嵩卫城鱼鳖虾蟹之多、人们获得的容易,为后文引出李二的职业等内容作了铺垫,有利于情节的展开。(1分)
9.①丰富了故事情节。大老张养狗是由李二的狗引起的,是李二养狗事件的延续,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写大老张养狗验证李二的绝招是真实的,凸显出李二为人实诚。(或答“刻画出大老张巴结奉承钱老爷的形象,衬托出李二为人的实在”。)③深化了主旨。通过写大老张养狗被赶走的结局深化了为人要实诚、做事要忠诚的主旨。(每点 2分)
10.B、E、F(“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即 B处断开;“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 E 处断开;“此非 也”判断句,后面断开,即 F处断开。“西”是“说”的状语,不断开。句意: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11.B(两者意思不相同,意思分别是携带;送给。句意: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12.C(“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由原文“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可知,列举秦国使用的这些宝物,是为了说明这些东西都不是秦国出产,可秦王很喜欢,从而引出不应逐客卿的观点。)
13.(1)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事”“游间”“事秦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2)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为国之君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择”“就”“却”各1分,句意1分)
14.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每点1分)
15. A (“‘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月”是交代时间,并非“哀景”。)
16.①相同点:二者都有对乐声的侧面描写,《琵琶行》中通过听者的感受侧面衬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夜筝》是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沉迷及听者的万种深情来侧面衬托音乐的玄妙绝伦。②不同点:《夜筝》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的内容,而《琵琶行》中主要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及琵琶女弹奏技巧的铺陈描写。(每点 3分)
17.(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浴乎沂 风乎舞雩
(3)吴楚东南拆 乾坤日夜浮
18.①初生牛犊不怕虎 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画波浪线句采用“是 的”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这一句式的使用,使得语言读起来有舒缓之感,与文段的风格更契合,让人感受到作者进山时一路走一路看的悠闲。“的”字起强调作用,凸显出清新宜人的环境美以及作者的神往之情。(2分)“袅袅”这一形容词的使用,使炊烟的形象更加生动,给人以动感。(2分)而改句则属于客观陈述,韵律感不强,也无法体现作者的神往之情。(1分)
20.A(A 项和文中加点处的“会”是助动词,指有可能去做。B项的“会”指理解、懂得;C项的“会”指庙会;D项的“会”指聚合在一起。)
21.①欧洲人平均饮酒量最高 ②以纯酒精计算 ③趋势有所改变(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成年男性的纯酒精摄入量为每年11公升,多为烈酒及啤酒,女性摄酒量则远少于男性,为每年3公升。 (原文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根据调查显示”,应删掉“根据”或者“显示”;二是语序不当,“中国男性成年”应改为“中国成年男性”。)(每修改一处给2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年轻的草书书法家获得作品展最高奖,几位水平较高的书法家认为其作品的草法难以辨认。一分为二的评价,在承认疑虑的情况下肯定其合理性。材料进一步指出“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普适性或普遍性。排比句强调了本文题的核心概念应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重点写二者的辩证关系。关于未“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与能“超乎”的创制或巧妙的例子,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如断臂维纳斯,断臂是其“不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但断臂又给人想象的空间,并已成为有缺憾的艺术美;再如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又催生了“超乎”的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的效益及美好前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主题是明确的,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与思辨性。材料末尾“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则将“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并存这一特质演绎至更宽广的领域,旨在引导考生在写作时,不应只注重写“合乎法则”或“超乎定格”中的某一个方面,更应在广阔的领域认识并揭示出“合乎法则”与“超平定格”的辩证关系。材料中虽然设置了书法作品展的情境,但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的却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是并存的”出发,确定自己的立意。但不管是何种立意,都不应偏离“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这个核心,更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参考立意】①规则与超越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②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是并存的。③以合乎法则为基础,以超乎定格为目标。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园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 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 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 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进行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