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卷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页。如遇缺页、漏印、自己不清等情况,考试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总分48分)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2.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成熟 B.宗法分封制崩溃带来的后果
C.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D.统一战争加快民族交融进程
3.《汉书》首创并特别重视《地理志》。首次以“地理”命名,专章论述全国疆域、政区、户籍,兼及自然、人文等事。这反映了( )
A.国家疆土意识强化 B.服务现实色彩浓厚
C.史学功能得以拓展 D.治理体系成熟完备
4.依据现有考古墓葬出土的资料可知,在隋代入华粟特男子的世俗服饰中,粟特胡服体系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隋代本土服饰虽有出现,但所占比例不大。而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这说明唐代( )
A.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 B.民族交融推动服饰多样化
C.大力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增强
5.1819年,我国松江布(松江今属上海)与南京紫花布的出口额达到330万匹之多。中国出口英国的土布,1817-1818年度值39万余两,1830-1831年度值38万余两白银。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商品经济繁荣 B.手工业存在雇佣关系
C.资本积累加速 D.长三角经济领先全国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A.以救国为宗旨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
C.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7.192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动之下,本党的印刷物传布到党的群众和深入党外的群众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D.坚持践行俄国的革命道路
8.陕甘宁边区政府主持的军事展览会多次向广大军民征集相关展品,其中包括战斗所获战利品,烈士的照片、略传及遗物,描绘战斗经过的通讯、照片及图画,暴露敌军兽行、敌寇阴谋的照片、图画,以及反映前后方民众参战动员的各种材料等。此举旨在( )
A.发动民众参与土地革命 B.突显艺术作品的政治功能
C.凝聚中华民族救亡力量 D.宣传军民抗战的显著成效
9.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决策( )
A.强化了历史学科的独立性 B.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C.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规划了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10.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负责接待访华来宾以及自费游客。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还负责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增进来华外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等。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对外工作立足于独立自主 B.对外交流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C.旅游管理开始走上正规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11.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2.下表是部分17—19世纪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概况。
研究者或机构 支持国家 主要研究内容或成果
传教士罗德 法国 绘制了极为详尽的越南地图
东方语言专院 法国 研究各大洲文明,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等
探险者利文斯顿 英国 出版了《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一书,详细描绘非洲的水文地理、科学技术
据表可知,上述研究( )
A.推动了科学革命兴起 B.服务于西欧的殖民扩张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反映出英法矛盾的激化
13.某学者指出,《独立宣言》所代表的自然权利成为美国现代人权和政治权利的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独立宣言》的精神和1787年宪法的精神,乃至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精神,是内在统一的,更加重视的,是一套有别于英格兰古老宪制的、新的、普世的政治理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独立宣言》( )
A.以自然权利为精神内核
B.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C.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D.冲击了专制统治的根基
14.1930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法令,其中规定高加索等重要产粮区到1931年春完成集体化。到1930年3月,苏联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了1426.4万户,占总农户的55%。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反哺农业发展 B.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C.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应对危机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重新发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全面实施就业促进与就业援助服务,创立新型的“社会企业”,通过减免工资所得税、补助社会保险缴费,为劳动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各类人群设置社会企业,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这表明,当时欧美国家( )
A.大幅度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B.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寻求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 D.着力于防范国际工人运动的冲击
16.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上。据联合国发布的资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在1989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5—198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1985—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约相当于全球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2.5倍。这反映出( )
A.国际投资呈现出多元化 B.世界贸易逐渐处于停滞状态
C.意识形态影响资本流向 D.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自秦汉以来,我国历朝历代的地方政府层级基本上是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循环。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变革,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划都符合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行政区划的设定是相对稳定的。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拥有制定宪法、法律、法令、条例的权力。这些规定,对地方政权机关的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规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案,发布训令、命令、通令、指示,要求地方遵照执行,还建立了巡视和检查工作制度,派遣特派员或工作团到地方监督处理行政事务。中央还有撤换和变更下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的权力。
——摘编自李国忠《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材料三 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央对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征求过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认为,中国不宜实行联邦制。中国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并且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平等原则的实现。
——摘编自沙健孙《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至隋代的史实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基本上是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循环”,并分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不断调整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租房现象兴盛是宋朝一大社会问题,这在东京和临安尤甚,房屋租赁也成为两地最赚钱的行当。宋代租房群体除商人外,还多出了一个官僚士大夫群体。他们多因官员铨选制度、避籍法、迁转法以及三年一次的磨勘法等制度影响,使“待阙”和“宦游”成为其生活常态。此外,三年一次的科考,也使浩浩荡荡的科举大军涌向京城,如“宣和元年,诸道进士赴省试者几万人”,名落孙山者,会选择长住京师,以备来年再考。
——摘编自刁培俊《宋代的租房购房政策与风俗》
材料二
据统计,民国京、津、沪、宁等城市约有20%的家庭是居住在自家房屋;高级公务员、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买办多租住于四合院(传统院落)、花园洋房、公寓等,其他群体如小职员、低级教员、工人等多分租一个四合院的不同房间、洋房阁楼以及棚户区的单间等,平均每间居住约3个成年人。房租在工人阶级的消费占比较高,因此他们多以火炉、煤油灯等传统工具生活。面对房租上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掀起了广泛的减租运动。1938年后,重庆、昆明等西南城市房租猛增,并迫使当地政府出台《居屋租赁规则》,对房东权利予以限制,并鼓励房主出租空房。1945年后,国民政府又在京、沪、宁等地出台《房屋租赁条例》《房屋租赁纠纷处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租金按月支付,租金最高额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予以限制,成立房屋租赁调解委员会,以及对在市区自建住宅的居民予以免征一定年限的土地税等。
——摘编自李自典《民国时期城市租房生活管窥》
材料三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以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租房现象兴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租房市场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政府的租房举措相比,当代中国的公租房政策的进步性。(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后逐渐了解中国的选官制度,并不断地把最新的选官信息反馈回西方,这成为他们构建中国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信息 影响
16世纪早期 【西班牙】门多萨 介绍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首次记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制度,以为明朝的科举考试方式是和西方一样采取口试的方式。 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
16世纪中后期 【意大利】利玛窦 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信息,认识到官员的九个品级,以为官员三年一升迁;批判了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性,认为这是明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 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内容认识变得丰富、清晰,但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7世纪上半叶 【葡萄牙】曾德昭 增加了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吏员入途、官俸折支及纸钞买官、掣签法等新内容,特别提到了品德、礼貌、书法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到中国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17世纪中后期 【法国】白晋 高度评价了康熙皇帝,认为他公正司法,任人唯贤,是位明君。记载了清朝皇帝对朝廷显贵之子的特殊对待,还提到了捐纳制度。 刺激了欧洲“中学热”的兴盛,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迪。
——据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吉林省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B C D A A C A C B D B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共52分)
(1)史实:秦废分封行郡县;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国家治理的需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每部分2分)
方式:立法;巡视;掌握地方人事任免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领导;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决定的;维护民族平等的需要。
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18.(1)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导致饥荒,社会秩序动荡;政府救荒行为的不当;乡绅教育水平的提高;地方自治的传统;乡绅具有有效沟通政府和民众的优势。(任答三点即可)
(2)优势:政府组织与动员凝聚力强;注重调动民众自救积极性;直接救助与民众自救相结合;恢复生产与崇尚节约并重。(任答三点即可)
19.(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冗官现象的加剧;官僚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官员流动性增强;科举制的发展和科考规模的扩大。
(2)特点:租房群体规模大,构成阶层多元;租房生活两极分化严重;受政治局势影响,租房市场波动较大;租房纠纷现象较多;政府注重通过立法维护市场稳定。(6分,任答三点即可)
(3)进步之处:将保障居民住房上升到国计民生层面;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利用社会各资源;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
20.示例
论题: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助推了欧洲社会转型。
阐述:16世纪的欧洲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中国官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弊端引起了西方有识之士的警觉,同时依托官僚进行统治的中国世俗皇权的强大,也为欧洲王权与教会的斗争开展提供了思想武器。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兴起,一些启蒙思想家标榜中国式的“开明君主”和中国的官僚制度,并将其作为打击封建贵族势力的重要武器。同时对中国选官制度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全面认识,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也提供了重要启迪。
综上所述,16—17世纪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的逐渐深入,对欧洲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西方社会转型。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科举制”“中国官僚政治与重学风气对近代西方社会的浸染”等角度拟定论题,阐述合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