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 2023—2024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3分)B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重点是为了表现其潜藏的情思“如
何成为唤醒了自我渴求的意识”。
2.(3分)A 【解析】材料一中《红楼梦》和《牡丹亭》并无对比,二者有相似的内容也只是为了论述
曹雪芹的描写涉及女性意识。
3.(3 分)D 【解析】薛宝钗的种种表现是在实践封建社会的文化规范,使自我变成了封建男权文化的
“代言人”,压抑了女性自主意识,虽然获得了婚姻和名分,却输掉了爱情和个性。
4.(4分)【答案示例】①材料一主要是探究小说中林黛玉的女性意识,并通过分析林黛玉有感于《牡丹
亭》唱词和写作《葬花词》来明确曹雪芹创作这一角色的目的是展现女性生命追求的挫折与悲怆。②
材料二以司棋和龄官为例,论述青年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且懂得自尊,也是
女性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以上两点,每点 2分,大意对即可。)
5.(6分)【答案示例】不是。(1分) ①材料中所讲的女性意识包含对爱情和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
对自我追求的向往。(1分) ②祥林嫂逃到鲁镇、撞桌案等,是不想再嫁,她的这些反抗,是受封建
礼教的影响,自觉践行封建贞节观,并非对爱情和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自然谈不上女性意识的觉醒。
(2分) ③捐门槛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反抗方式错误,屈从于封建迷信思想(或封建神权),以图
为自己换来一个普通女佣的合理地位,即参与准备祝福的福礼,这只是其陷入绝境前的最后挣扎,也
不能算作对自我追求的向往,故也不是女性意识的觉醒(2分)
【解析】①学生一定要明确给出结论,如果回答“不完全是”,部分肯定祥林嫂的反抗是对人格尊严
的维护等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回答“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就属于错误判断。②要摘
抄或归纳出材料中“女性意识”的内涵。③要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④学生如果将三次反抗放在一
起分析,只要答出反抗的方式、意图,点到了反抗的实质,也可给满分。
6.(3分)C 【解析】根据前文四爷花钱雇观众听戏,知道大家伙“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都骂上娘了”;
再到唱戏时“该有掌声的地方、不该有掌声的地方,掌声都有了”的反常情况,可知“冲四爷伸大拇
哥”的观众并不都是赞赏他唱得好,其中有一部分是带有讽刺戏谑的意味。但前文又说到四爷请来了
“铁杆戏迷”,这些人应该能看出少佐脸上所画脸谱的秘密,则还有一部分“冲四爷伸大拇哥”的观
众应该是赞赏其这一举动。
7.(3分)B 【解析】小说几乎没有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尤其是对少佐。
8.(4分)【答案示例】①从身份上看,少佐表面是一个戏迷,喜爱京剧,实则是一个侵略者。教一个侵
略者登台表演中华传统剧目,本身是被唾弃的行为。但“戏园子不能空”、四爷请来许多戏迷捧场,
可见其深知少佐作为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本性。
②从行为上看,少佐看似诚意十足、很有耐心,实则从其对四爷家庭的熟悉程度、貌似关心等内容可
见,他是以此来威胁四爷就范。
③从动机上看,四爷明白,少佐学戏的动机居心叵测。从他最开始想学“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到后
来提出要登台表演,貌似尊崇中国传统文化,实则想借贬损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击溃民众的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加大侵略深度的目的。(每点 2分,任答 2点即为满分,意思对即可)
(每点 2分,大意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答案示例】①情节构思巧妙。从被迫教少佐学戏,再到登台表演,作者运用了设置悬念(四
爷从拒绝到答应)、埋伏笔(四爷建议少佐学《捉放曹》)等多种情节设置技巧,让情节跌宕起伏,
张弛有度,吸引力强。
②叙事别具特色。有插叙,回忆四爷从小对戏剧的痴迷;有补叙,倒数第二段补充交代四爷利用给少
佐画脸谱的机会,巧妙地对其进行嘲弄、羞辱、诅咒。叙事方式多样,也让内容更饱满充实。(两种
特殊的叙事方式学生任答其一即可)
③人物形象鲜明。小说着力塑造了四爷和少佐这两个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四爷痴迷戏曲、沉着从容、
机智勇敢、心怀家国的英雄形象,少佐笑里藏刀、自作聪明终受羞辱诅咒的侵略者形象均跃然纸上。
④主题深刻突出。作者选择以戏曲作为切入口,通过叙写四爷与少佐斗智斗勇,最终机智地捍卫了传
统文化的尊严,进而维护了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故事,既赞美了四爷的家国大义,突出小说
的抗日主题,同时也提醒我们捍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每点 2分,任答 3点即为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分)C D F
11.(3分)A【解析】“所以饰后宫”的“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 1页(共 5页)
{#{QQABCYaEoggAQIJAAAhCQQWICgIQkBEACSgGQAAEIAAAgRFABAA=}#}
12.(3分)C【解析】“虽不熟悉法律条文”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3.(8分)【答案示例】
(1)因此君主(只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情况就一定能向上通
达。(“是故”,因此;“壅蔽”,堵塞蒙蔽,译为“蒙蔽”亦可;“上”,向上。以上各 1分,大
意 1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为”,治理;“为……所”,被;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以上各 1分,大意 1分。)
14.(3 分)【答案示例】①直言进谏,得到了太宗的肯定;②依法断案,使众人心悦诚服;③与太宗默
契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显出来,成就了“贞观之治”。(每点 1分,共 3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作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
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填饱肚子,肚子是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我时常在想,
能够伤到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己追求贪欲才造成灾祸。假如总是喜欢贪恋美味,沉溺
于声色,欲望越多,害处就会越大,既耽误政事又扰害百姓。假如再说出一些不合乎事理的话来:就会使
人心更加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说:
“古代贤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从未听说将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
发生动乱的。”
贞观二年,太宗皇帝问魏征:“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回答道:“君主贤明的原因,
在于能够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昏聩的原因,在于偏听偏信。过去尧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才纳
贤;广开视听,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因此贤明的君主能够知晓所有的事情,所以像共
工、鲧这样的人不能蒙蔽、迷惑他们。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能的臣子,疏远百姓,只偏信赵高,直
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没听说。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因
此君主(只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情况就一定能向上通达。”太宗很
赞赏他的这番话。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凭借自己英明勇武的能力,任用贤能优良的人才,当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王珪等人,他们围绕在他的身边,唐太宗得到善于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的美名。君臣彼此相互配合,
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显出来,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
材料二:
太宗登基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
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
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彰显美好的德行,君臣共同治理天下,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忠贞的臣子,自己灾
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
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遵循法度,
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
无正厅(正屋),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太宗亲自去见他并询问病情,
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15.(3分)D【解析】“让人深感冷清凄凉”错误。
16.(6分)【答案示例】
同:两首诗都借秋风抒发了对自己年老多病的感慨惆怅之情。(2分)
异:①刘诗最后两联写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自己虽年老多病但仍然豪情不减,登上高台。以对强
劲肃爽秋风的喜爱和赞美,反映自己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精神品格。(2分) ②杜诗借劲疾萧瑟的秋风,
既抒发了对自己年老多病、万里漂泊、孤苦无依的悲叹,也进一步引发出诗人的家国之忧。(2分)
(每点 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赏析】
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
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
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
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
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颇有点儿秋
高一语文试题第 2页(共 5页)
{#{QQABCYaEoggAQIJAAAhCQQWICgIQkBEACSgGQAAEIAAAgRFABAA=}#}
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
然而颈联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眼睛,顾盼着
万里青云。正是秋风,使骏马心动,使大雕睁眼。“思”和“眄”为因,“动”和“开”是果,不仅写出
了骏马和大雕内心驰骋疆场和搏击长空的渴望,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
以或奔赴疆场,或搏击长空。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描绘了秋风的魅力,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
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
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
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
精神。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
创新的精神。
17.(6 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
(每空 1分,有错字、漏字、别字均不得分)
18.(3分)
【答案示例】①不言而喻/毋庸赘述/可想而知;②耳目一新/焕然一新;③一成不变/千篇一律。
(理解正确并书写全对方可得分,成语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解析】
①从全文来看,热播剧中是可以有广告的,且文中提到观众默认这一点。由此推知第一处可填写“不
言而喻/毋庸赘述/可想而知”之类表示大家都很明白的成语。不言而喻:意思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毋庸赘述:意思是不需要啰唆地陈述,即用不着多说。/可想而知:意思是不用说
明就能想象得到。 ②由横线前“不仅……反而……”可知此处应表转折,与前文“让人厌烦”意
思相反。结合该处广告应为视频广告,具备视听两方面效果,故可填写“耳目一新”之类的成语。耳
目一新: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
化。“焕然一新”亦可。 ③由后文“灵活应对”可知,前面说的是合理处理广告的举措不是死板
的教条,故可填入“一成不变/千篇一律”之类的成语。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
守成规,不知变通。/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变化、无新意。
19.(3分)
【答案示例】一方面,需要了解观众的喜好,让广告成为影视剧热播的“催化剂”,而不是让广告干
扰影视剧的口碑;另一方面,广告收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什么样的广告都往里塞。 (三处语病,
每修改正确一处得 1分。)
【解析】①关联词搭配不当,句中两层内容构成并列关系,根据后文“另一方面”,可将前面的“一
则”改为“一方面”;②根据前后文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可将“而不是让影视剧的口碑被广告干扰”
的被动句改为主动句“而不是让广告干扰影视剧的口碑”;③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固然广告
收入重要”应改为“广告收入固然重要”。
20.(3分)A
【解析】A.表示特殊含义,指人们的平常生活与环境,作用与“自来水”相同;B.专有名词,表示
特定称谓;C.表示着重强调;D.直接引用。
21.(6分)
【答案示例】①阿勒泰的幸运绝非偶然/阿勒泰的走红并非意外;②其作品大多源自在疆生活/其作品
大多书写真实生活;③(最后)是影视剧创作与传播。
【解析】①根据前文“天上不会掉馅饼”,阿勒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因素,以及后文阿
勒泰“早就是……”等语言可知,其走红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故第一处可填入“阿勒泰的幸运绝非偶
然/阿勒泰的走红并非意外”等语。 ②由前文“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且作者本就出生于
此可推知,第二处可填入“其作品大多源自在疆生活/其作品大多书写真实生活”等语。 ③第三处,
整个段落讲的是“阿勒泰火爆全网”的原因,这里是最后一个原因的总体概括;再根据后文说的是有
关影视剧的创作等情况推知,可填入“是影视剧创作与传播”等语。
22.(5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 3页(共 5页)
{#{QQABCYaEoggAQIJAAAhCQQWICgIQkBEACSgGQAAEIAAAgRFABAA=}#}
【答案示例】①一本《三国志》,风云激荡;一部《太初历》,恒定春节;千年蚕桑史,织就锦绣“绸
都”。这里是创造奇迹、创造文明的地方。
②晨光浸染大地,晓风唤醒心灵。七坪寨上看日出,升钟湖边慢垂钓,西山脚下跳跳舞,黄金江岸散
散步……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
③开汉楼前,纪信忠义开大汉;鹤鸣山下,白塔晨钟传千年;嘉陵江畔,周子古镇醉游人;相如故城;
进士公园……一城一风景,一景一故事。
④泡一壶桑茶、喝一碗米粉、围一桌铜火锅,还有川北凉粉、张飞牛肉、河舒豆腐……在排队等待,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南充好玩更好吃。
⑤嘉陵江逶迤千余里,把最美身段留在了南充,既是一幅写满“乡愁”的布衣图,又是南充精神的原
乡。山之侧,水之畔,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
⑥青山,绿水,新城,日夜奔流的嘉陵江,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浓郁的人文风情,孕育出璀璨的明珠。
这里就是美丽的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南充。
(能结合所选角度写出南充特色,内容充实 2分;正确使用了 1种修辞手法 1分,语言流畅通顺,文
辞优美得体 2分。文段中涉及到的南充特色若张冠李戴、胡编乱造等可酌情扣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
扣分。)
23.(60分)
【审题参考】
①忠于自己的路不好走,但很值得;②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都要走完;③坚持自己的选择,痛并
快乐着;④忠于自我选择,受苦只是表面,内心的饱满才真实;⑤忠于自我选择,不人云亦云,不盲
目从众;⑥找准自己的路,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文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
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 - 16 二等 15 - 10 三等 10 - 6 四等 5 - 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容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20分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基 础 等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 40分 一等 20 - 16 二等 15 - 11 三等 10 -6 四等 5 - 0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4.材料丰富 7.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发展等级 20分 构思新巧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5.形象丰满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1.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6.意境深远 9.文句有意蕴
12.有个性特征
说明:
(一)基础等级(40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
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
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
高一语文试题第 4页(共 5页)
{#{QQABCYaEoggAQIJAAAhCQQWICgIQkBEACSgGQAAEIAAAgRFABAA=}#}
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
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
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
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 1到 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 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精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
不足字数者,每少 50字扣 1分;无标题扣 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个字扣 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 5页(共 5页)
{#{QQABCYaEoggAQIJAAAhCQQWICgIQkBEACSgGQAAEIAAAgRFABAA=}#}以至于埋香葬玉,魂归离恨天。
⑤《葬花词》的结尾:“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
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确显示出,《红楼梦》里面的女性,对于自
身的命运完全不能掌握,同时清楚意识到这种际遇的悲惨下场。《葬花词》让林黛玉本人发此
哀吟,除了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感喟,当然是曹雪芹创造这个角色的特写,让她作为女性意识的
代表.展现女性生命追求的挫折与悲怆。
(摘自《<红楼梦>的女性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①女性意识,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天然就要借助对爱情的追求来表现。《红楼梦》就
塑造了不止一位在封建礼救的枷锁下勇于追求自己爱情的青年女怪形象。
②提到主动追求爱情的“勇士”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身为婢女的司棋。司棋与表弟
潘又安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互相爱慕,胆大包天地买嘱大观园中的婆子,在园中私会,
海誓山盟,私传表记。作为奴仆,不经主人同意,私订终身,这在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是
绝对不被允许的,更何况还在大观园中私会。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无疑需要极大勇气
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抄检大观园时,司棋收藏的潘又安对她表白心意的帖子被搜出来,却“并
无畏惧惭愧之意”,可见她并不觉得自己有错,脂砚斋也不禁为她留下“余为司棋心动”的批
语。这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又是多么叛逆的想法!在胆小怕事、事败马上逃走的潘又安的衬
托下,司棋这个勇敢追永自己爱情的人物是多么光彩夺目!
③值得一提的还有身份更为卑微的女戏子龄官。在封建时代,戏子比奴婢更卑贱,作为贾
府“买”进来表演的女戏子,龄官的身份简直就如泥土一样,可以想见她对爱情的追求会更加
艰难。但是,她在爱情面前却表现出自尊的一面。当贾蔷为了安慰病中的龄官而买了会杂耍的
雀儿来哄她开心时,她责怪贾蔷说,贾府买了她来逗乐,自己看见雀儿如此,触景生情,并不
高兴。这番话表现出这个女孩子的自我钱价值意识:她渴望爱,但绝不卑微乞求。甚至宝玉要求
其唱曲,她都敢当面拒绝,蒙侧批说“诚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意。”
④《红楼梦》中勇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女性形象远不止这些,她们不同于以往的才子佳人题
材的作品中千篇一律痴情柔弱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形象立体,在封建礼救下表现出难得的
勇气与自信,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摘自《闺阁的英豪:<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出现了对知心人的爱情追求,以及对完成自我追求的向往等。
B.曹雪芹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篇幅长、描绘非常细致,是为了呈现其潜藏心底的情思。
C.曹雪芹对林黛玉情窦初开的描绘和汤显祖对杜丽娘心境的刻画一致,都涉及女性意识。
D.《葬花词》写的是个人的感伤,也是传统社会中有了女性意识的女子必会触动的感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红楼梦》和《牡丹亭》对比,论述二者有相似的内容。
B.材料一对脂砚斋的评论进行了具体阐释,使论证更充分、更有力。
C.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中间两个段落构成并列关系。
D.以上两则材料都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进行相关论述。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