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人物关系,掌握主要故事情节;把握戏剧冲突,结合“小说考点”明晰突转手法的作用。
2、思维品质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3、审美创造与鉴赏:多角度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把握文章的主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娜拉觉醒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清人物关系,掌握主要故事情节;
2、把握戏剧冲突,结合“小说考点”明晰突转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感受“娜拉”的觉醒,思考娜拉觉醒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总结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这句话出自挪威作家笔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之口,今天仍然有振聋发聩的回响,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苦难与新生”,感受到了女性的强大魅力,今天我们继续感受女性的力量。
(二)任务一:知人论世、学习戏剧
知人论世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诗人。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作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读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愤世嫉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工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
作品简介
易卜生四大问题剧又被称为当代现实剧,包括 《社会支柱》 (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82年)。
在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中,易卜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号”,被后人称之为 “伟大的问号”,引导着当时的人们对当时的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易卜生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社会问题剧
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写作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女工激增,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玩偶之家》创作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一年。妇女运动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也促使作者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玩偶之家》正是作者根据朋友劳拉的一段真实遭遇创作的。
戏剧简介
戏剧的三大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人物台词。鉴赏戏剧方法: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
戏剧冲突: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包括外部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
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
人物台词: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而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任务二:初读文本,理清关系、梳理结构
走进文本,理清人物关系
理清故事情节(第一组)
发现借据之前
一、(开头至P106 “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
海尔茂沉浸节日舞会的兴奋中娜拉担心丈夫知道借据的事。
发现借据之后(看第一封信)
二、(到P108“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脱有病。”)
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借据问题解决(看第二封信)
三、(至P110“可是,娜拉——”)
柯洛克斯泰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显恩爱,丑态百出
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四、(至结尾)
娜拉出走,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任务三:深入研读
把握戏剧冲突、揣摩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说出文章主题
人物形象 海尔茂(第2、3组)
表面上:①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
②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①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在家庭中,海尔茂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一切,连信箱的钥匙也在他手里。当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时,就对娜拉破口大骂,暴露出虚伪暴戾的丑陋嘴脸。
②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冷酷无情。
他不愿意为妻子承担责任,牺牲名誉。送别妻子的同学时,他表面上客气,转脸就表现出一副极不耐烦;对将不久于人世的老朋友,非但没有一点儿悲悯和同情,甚至说出“他的痛苦和寂寞……苦乐格外分明”这样冷酷的话来。
③爱慕虚荣、反复无常、厚颜无耻、无情的伪君子。
借款事发前,他说“牺牲一切去救你”。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感到自己事了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并表示可以保护她。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娜拉)
舞台说明(娜拉)
心理变化(娜拉)
看信前
是,我很累,我就要去睡觉,你做的事情都不错,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一个人如果到了非死不可……现在你可以看信了,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走到桌子旁边…吃惊…心不在焉…急忙接嘴…从他怀里挣出来,斩钉截铁的口气…低声自言自语…
痛苦不安
幻想奇迹
看第一封信后
(威胁)
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叫起来…竭力想脱身…走近他一步…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不作声,只是眼睛盯着他…冷静安详…站着不动。
伤心绝望
日趋冷静
看第二封信后
(借据退回)
我呢?
这三天我真不好过。
谢谢你饶恕我。
莫名其妙得瞧着他…
从右边走出去…
心灰意冷
清醒冷静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你们爱我只是拿我消遣,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满不在乎)玩偶老婆、玩偶女儿…你不配教育我……我会努力去吸取…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我对自己的责任。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穿外套、戴帽子、拿起手提包、)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你的戒指……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竭力想脱身(p107)——眼睛盯着他,越来越冷静——冷静安详——她在桌子一头坐下——顿了一顿——摇头——满不在乎——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她从门厅走出去。
决心反抗
追求独立
和个性解放
【注意】从刚开始自作主张,脱离丈夫控制的行为被发现,那种惊慌失措不敢直面丈夫到对玩偶身份的反思,表面冷静的眼神里,内心是波澜汹涌,五味杂陈。再到剧目一系列动作,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暗示娜拉看清本质,决议离家出走,再也不要做海尔茂的玩偶了。
人物形象娜拉(第4、5组)
①美丽可爱,优雅迷人、无忧无虑、单纯善良。
娜拉有滑溜的肩膀、娇嫩的脖子、轻巧活泼的身段;海尔茂称称呼娜拉如“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儿”等,可以得知。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
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不忍心直接发问,用含蓄的言语和给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自己的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
③追求理想的爱情。
她对丈夫以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实践着爱情的理想。因此,当考虑到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
④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勇敢坚毅,有反抗精神。
当她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 “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
任务四:探究戏剧冲突(第6组)、探究文中突转(第7组)、探究文章主旨(第8组)
思考:再读文章,看看海尔茂和娜拉发生了哪些冲突?
冲突
娜拉的想法
海尔茂的想法
对阮克将死的态度
同情
感到扫兴
假冒签名
为救丈夫假冒签名无罪
假冒签名危及名声前途
理想爱情
夫妻平等、互相尊重
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
娜拉离家
走
不许娜拉走
(一)海尔茂和娜拉之间的冲突。
这是男权与女性解放要求的必然冲突。
(二)娜拉的内心冲突。
娜拉一方面阻挠海尔茂看信,另一反面又期待着海尔茂看到信后主动承担责任。她爱海尔茂,爱自己的孩子,不舍得放弃和离开他们,但又先打算自杀,最后离家出走。
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剧情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三天时间。直接出场的人物虽有11个人,但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只有5个人,剧情更是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娜拉与海尔茂。贯穿全剧的就是娜拉对以海尔茂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抗争这条单一的情节线索。可见,《玩偶之家》充分体现了戏剧艺术的结构魅力。
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 娜拉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突转:指剧情意外之转变,先将观众和读者带入某种期待,然后又提供一个大相径庭的故事发展,这样的一波三折使人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文本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几次“突转”?
突转一:
海尔茂收到第一封信后,海尔茂收到信后对娜拉的辱骂。
突转二:
收到第二封信后,丈夫迅速转变,言谈中只有自己的快意与轻松。
突转三:
娜拉的出走(娜拉的发现:自己的玩偶身份)(首先我是一个人,不是玩偶。)
思考:两次“突转”的作用?
1.人物方面分析:
使得海尔茂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突出其虚伪、善变、好面子的性格特点。
2.情节方面分析:
使得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戏剧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性效果。
3.环境/主题方面分析:
展示女性不被尊重的社会环境,深化呼吁女性崛起的主题。
探究文章主旨
思考一:既然娜拉不会因为假签名事件而受到惩罚,海尔荗也最终宽恕她了,那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娜拉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①娜拉认清了海尔茂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本质,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②娜拉发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玩偶地位,娜拉追求独立人格,娜拉的独立平等意识觉醒了。
③娜拉开始对男权社会以及其内部的宗教、道德、法律产生了怀疑,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④娜拉对教育和抚养孩子失去了信心。
思考二:《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P114)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 这个结尾暗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娜拉结局(第9组)
1923年鲁迅发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在鲁迅看来,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对于鲁迅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观点一:认同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观点二:不认同
社会已有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如何理解“玩偶”的含义?
玩偶
像人而不是人
有人之表无人之里(自我、自由、人格、人权)
玩偶
好玩时:被需要、被逗弄、被亲近
不好玩时:被嫌恶、被羞辱、被抛弃
主题探究
《玩偶之家》戏剧,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拓展延伸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成语积累
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颠扑不破:比喻言论或学说正确,经得起检验。
大祸临头: 即将发生大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