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词语欣赏诗歌的优美语言。感悟作者飘零孤苦但不忘艰难国事的情怀。
2学情分析
根据本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悲苦身世,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
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达到自己能独立翻译全文。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活动2【讲授】检测预习
一、走进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二、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活动3【讲授】自主思考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画上符号;解决自学的疑点。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解释:
(2)、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恒亡()③则有去国怀乡()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居:①居庙堂之高()②面山而居()③居十日()通:①才通人()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所以动心忍性()
(3)、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古义:今义:
②微斯人: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
活动4【活动】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
活动5【练习】课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___,的旷达胸襟。
(4)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1)而或长烟一空古义:____;今义:__________
(2)连月不开古义:__;今义:____________
3.从第1题默写的名句中任选一句,列举一个事例加以具体阐述。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连月不开()(2)薄暮冥冥()
(3)长烟一空()(4)把酒临风()
5、(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活动6【作业】拓展迁移 课后提高
1、疏通文意,把全文翻译在作业本子上。(先在组内一对一口头翻译,如有不懂之处,再在组内讨论)
2、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以致背诵全文。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学时重点
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主思考、整体感知
(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4)、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活动2【活动】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
活动3【讲授】归纳总结 精彩点评
【剖析】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剖析】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写作借鉴】
1.构思巧妙,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2。用对比的手法写景状物抒怀。
3.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活动4【练习】拓展迁移 课后提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适:嫁。饘粥:稀饭。日昃:太阳过午重肉:两样以上的肉类。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或夜昏怠(有时)②去之南都(到)
③辄以水沃面(就)④日昃始食(才)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
②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答: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15.结合上文,说说范仲淹有哪些好的品质。(3分)
答:学习刻苦,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生活简朴。
16.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感受。(4分)
答:言之有理即可。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